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延中学2018年春高一年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5小题,共45.0分)
1. “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
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
溉田农父
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
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
”诗中所述工具( )
A. 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 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
C. 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 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
2. 下列一组图片中,不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的是()
A. 神农耕作画像石
B. 战国铁农具
C. 汉代耕作画像砖
D. 三国翻车
3.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
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 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4. 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
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
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
A. 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B. 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C. 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D. 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5.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
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6. 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
多妻妾多子孙,田产一析、再析,集中的土地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社会()
A. 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
B. 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
C. 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D. 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
7. 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
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
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
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A. 人口增加使田亩不足分配
B. 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 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 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8. 下列引文能够反映出井田制实质的是( )
A.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 “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9. 《新全球史》中评价古代中国的某一土地制度:“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
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这一制度( )
A. 实际上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B. 为封建国家提供了赋税徭役兵役
C. 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
10. 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
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
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D.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1.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
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
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 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 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12.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河南15 16 2 1
江苏8 17 49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3.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
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14.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B.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了繁荣时期
C. 西汉时期,中国的棉纺织品远销亚欧地区
D. 16世纪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15. 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脾、犯罪刑徒、官府征
发的服役者。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的官营手工业
A. 不计劳动力成本
B. 效率极其低下
C. 产品与市场无关
D. 工艺水平不高
16. 据明末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
自二、三十
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
这一现象
A. 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 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 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D. 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17. 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素胚的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歌中所涉及的这种瓷器质量最好的应该出自( )
A. 宋代景德镇的官窑
B. 宋代景德镇的民窑
C. 明初景德镇的民窑
D. 明初景德镇的官窑
18.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
--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19.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
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由此可见( )
A. 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
B. 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
C. 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D. 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20.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
同坐而食。
”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 统治者的偏好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21. 有史料记载,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贾“冶
铸煮盐,财或累万金。
”此现象说明,当时( )
A. 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需迫切实行盐铁官营
C. 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
D. 实行阶段性惠商政策
22.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
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
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
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
B. 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C. 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 “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
23.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B. 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C. 反清复明活动日益尖锐
D. 民间走私危及国家的财政收入
24.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
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
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25. 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
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人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
A. 迪亚士的远航
B. 达伽马的远航
C. 哥伦布的远航
D. 麦哲伦的远航
26. 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
优势”而获胜的战争。
与这两次“战争”对应的是
A. 英西战争、英法战争
B. 英荷战争、英法战争
C. 英法战争、英荷战争
D. 英西战争、英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