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读书笔记
致橡树读书笔记
一首内涵深刻的爱情诗歌,近日重读这首诗,更加感受到它的深刻与魅力所在;作者赞美了一个坚贞的、热烈的爱情,颂扬了一个不仅纯真的、炯热的爱,并且是一个高尚的、伟大的爱;作者以橡树为对象,把自己比作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之站在一起,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上至枝叶,下至根基紧紧相融;枝叶的摆动,相互的致意,没有人能够听得懂,只有他们两人明白的这种无声的语言。
他们的心灵相通,无语的意会,这种爱情达到了极致,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啊?这首韵味生动的诗。
经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动情的朗诵,以及优美的旋律加之衬托,更加丰富了作者的情感和这首诗的魅力。
效果极佳,为之完美。
《致橡树》读后感
读致橡树有感
很多人总是梦幻自己的爱情都如舒婷的这首诗一样,纯情纯真,美丽高尚,但这有点太唯美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火霓红的世界里,白色是那种早以画不了来的色彩,爱是什么
情是什么
物资与现实,爱情与金钱,欲望与道德
多少人在这泥潭中挣扎茫然探求沉沦。
迷乱的都市,人潮涌动的马路人与人都带着面具生存着,人们渐渐都有了一种难治的病,呻吟着追求那种人类的奢侈品-爱情,人们总是在寻找靠岸的地方,等找到了靠岸的码头,却在海里面迷失自己,在爱的错乱里忘记了如何去上岸,人学会了生存却忘记了如何去爱。
人生,相爱容易相守难。
我喜欢,纳兰的那首小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人生若只如初见。
短短七个字,道尽多少悲凉。
初初相识,人若孔雀,本能的尽极绚丽,礼貌羞涩着收敛脾气,绽放美好。
而那些观者也大都怀着欣赏,暗暗叫好,怜爱有加。
便想将之拥有,日子久了,孔雀颓累,羽翼渐退,时间长久,还会转身,生气。
生人如此,情人爱人之间也不能一样。
致橡树中的这句“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只能为一声感叹罢了。
也有人说过,感情就是因为存在一些遗憾和残缺,才会唯美,永恒。
也许说这句话的人只是隔岸观火,所以会觉得美。
心中的伤痛,只有自己能品尝。
那些,“不管天长地久,只想曾经拥有”的人,也只不过是自己苦笑安慰自己的话罢了,
去过泰山,站在大山之顶看下垂望,生与死只是一线之的事,低看浮云,远看山村,我们都只不过是尘世中的一颗尘土,猛然回首,能守着一心灵的一方净土,执着一份清淡,过着问心无愧的生活不随波逐流。
知足常乐这也是一种幸福。
致橡树读后感1500字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致橡树读后感。
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
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
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
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习惯了依附男人而生。
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
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
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
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
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
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致橡树读后感
[致橡树读后感]朦胧诗是酝酿于文革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正式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得名于当时官方媒体对其作品晦涩、朦胧的批评,致橡树读后感。
最初以地下刊物《今天》为核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北岛创作于文革后期的短诗《回答》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作品,刊载在1979年3月号《诗刊》上。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包括北岛、顾城、多多、杨炼、芒克和舒婷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
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中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爱情是浪漫的,诗歌又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
将爱情与诗歌融为一体,更会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是对传统爱情中女性地位的否定。
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着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作者在
此对其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而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象征着不平等的爱情,在作者看来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
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表现了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读后感《致橡树读后感》。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木棉象征着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也象征着在爱情中人格平等个性独立的要求。
表达了作者对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的爱情观。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谚语。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象征了两人心意相同,志同道合,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交流,象征了两个人相爱是以精神交流为基础的。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这也是对中国的一句古诗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一句很好的诠释。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你有你的我与我的象征了人格的独立。
虽然两个人相爱相守,在心灵上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心意相同,但是这并不等于任何一方要放弃自己人格的独立而迁就另一方,两个人在相爱相守的过程中,人格应该是彼此独立的。
这也是对于中国甚至世界上几千年来传统爱情理念的一次否定。
在传统的爱情中,总会有一个人要为爱情放弃什么,尤其是女性,
在爱情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独立的人格而依附于男性,在舒婷的这首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新女性要求在爱情中各自人格独立的爱情观。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两人相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著,坚定,和不畏惧爱情的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的决心。
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一句更体现了作者爱屋及乌的感情。
她不仅只爱对方的个人,也爱他的理想,他的岗位。
生他养他的地方等等他所热爱的一切。
表现了作者对爱人的支持与鼓励。
阅读全诗,在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一种全新的前卫的思想—要求与男性平等的女性的宣言《致橡树》中的我是木棉,这一形象昭示的她,既保留了男性主张中女性的那种柔媚的秉性,又充溢着刚健的生命气息,与橡树形象所象征的刚硬的男性气质交相辉映,她和他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
显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独立意识。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
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致橡树》中的她爱的坚决,义无反顾,又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要求彼此独立,这是在今天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现实往往并不能如人所愿。
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能够在爱情中成为木棉的女性仍然很少。
《致橡树》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致橡树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致橡树》原文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于1977年3月创作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致橡树》原文如下: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扩展资料: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
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参考资料:致橡树(诗词)_百度百科
关于诗歌致橡树的知识点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舒婷的诗《致橡树》及读后感朗诵:丁建华
[舒婷的诗《致橡树》及读后感朗诵:丁建华]
舒婷《致橡树》原文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舒婷的诗《致橡树》及读后感朗诵:丁建华。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读后感》—
这首诗早些年读过多少遍了,但现在读起来仍然回味无穷·
舒婷的诗留给人的思考实在是太多了。
她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读后感《舒婷的诗《致橡树》及读后感朗诵:丁建华》。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
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
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
全诗共36行。
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
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
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舒婷的诗《致橡树》及读后感朗诵:丁建华〕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谈谈你对舒婷《致橡树》的感悟,
1、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妙笔生花的精彩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文明,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2、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3、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