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塑世间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湾陶塑世间相
作者:姚默
来源:《中华手工》2013年第06期
生活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祖祖辈辈都在从事制陶的行业,以陶为生。
至明清两代,石湾的制陶业非常繁盛,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
古时制陶业有多兴旺?陶工生活又是怎样的?《东平河图录》告诉了我们答案。
坐落于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陶壁浮塑《东平河图录》,由著名陶艺家张温帙制作而成。
其分为上、下图两部分,总面积约120平方米。
壁画反映的年代是明末清初,以居住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劳动、生活的一天为题材,共塑造了800多个栩栩如生、动态各异的人物造型。
作品内容参考了闻名石湾的清代六景:“隔水柴歌”、“莲峰昼市”、“龙窑烟火”、“塔峰夕照”、“万简朝宗”和“九龙出海”。
譬如烧窑的场景就是参考了“龙窑烟火”。
当然内容远不止此,还有结婚、洗衣、捕鱼、放牛、品茶、吃饭、抬轿、清兵巡逻、洋人逛街、印制陶坯、制作公仔、买卖交易等生动场景,而画卷的中心则重彩描绘了陶都人最神圣的节日到来时庆典的隆重场面,再现了石湾陶人在陶师庙祭拜火神祈求“种陶”丰收的庄重场面。
每个情节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
无论是构图还是造型,抑或是釉色的运用,《东平河图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
首先,在技法上,该作品运用手捏浮塑的技法捏塑,使整个画面具有一气呵成之势,远远看去,似乎树木在风动,房屋在移动,人物在走动。
当你走近作品细细品赏,你会看到一片片树叶在向你招手,一件件陶器在舞动,一个个人物在与你对话。
其次,在构图上,整部作品中安排的所有景物与人物都井井有条、动而不乱、静而不板。
《东平河图录》主要表现了陶都佛山石湾明末清初陶业生产鼎盛时期的场景,该长卷以壁画的形式,再现了当时以南风古灶为中心、分布在东平河沿岸大大小小107条龙窑生产陶器的壮观场面。
壁画的开头为石湾古景“隔水柴歌”。
以前石湾烧窑用的木柴,大多是用竹筏,由东、西、北三江的山区顺流而下运送到石湾。
画中沿河对岸,柴工们在柴基上加工柴薪,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歌声与加工木柴时发出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此起彼伏,饶有风趣。
古诗云:“析薪
男女运斤宜,隔岸歌声尽俚词,米贱柴平缸瓦贵,童谣想见太平时。
”以见当时人们期望柴、米等生活用品能便宜一些,烧出来的陶瓷器能卖得贵一些。
1999年至2004年这5年间,是张温帙创造“手捏陶壁浮塑”并奠定这种艺术风格最为关键的阶段。
其间,张温帙创作了大型手捏陶壁浮塑《石湾陶源史话》,在延续石湾公仔传统手捏陶塑手法的同时,又大胆吸收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人形贴塑彩陶壶”技法,为制作《东平河图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设计《东平河图录》,张温帙翻阅了大量有关佛山、石湾的资料,包括《佛山志》、《广东新语》、《天工开物》等有关文字资料,走访了广东省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等地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并多次考察了清代建筑——佛山市东华里具有本土文化的锅耳屋式的民居群,及东平河两岸保留完整的古老民居,拍摄了大批有关照片。
参考了以上有关文字及图片资料,用线描的方式创作设计了《东平河图录》长卷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