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案选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目标导航] 1.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重点)2.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重点)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难点)
一、变法的命运
1.斗争
(1)守旧派的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2)王安石的坚持: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动摇: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

2.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最终废除新法。

[思维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此之外,还与王安石因用人不当而使新法危害百姓,过多利用国家行政权力聚敛财富等因素有关。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1.总体表现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2.具体表现
[易错提醒]
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善,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

[历史认识]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1.总体表现
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具体表现
[史论要旨]
1.王安石变法的实质是对封建社会财富分配方案的调整,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效,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3.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而失败。

[知识图示]
主题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史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①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史料二(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②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③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
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史料解读]
①“富民”指大官僚、大地主;“贫民”指农民。

②说明王安石变法措施不当。

③说明新法存在危害百姓的现象。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一、二,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提示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甚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史论总结]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原因
①保守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②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③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

④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⑤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

(2)教训
①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②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善于执行具体改革措施。

③改革派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才能促使改革成功。

主题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史料一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①……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回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史料二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②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史料解读]
①注意省略号的作用,它将史料一分为两层:前面论述王安石的阶级立场;后面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局限与影响。

②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对王安石变法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持何种观点?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采用了哪些方法?
提示观点:认为变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方法:阶级(阶层)分析、一分为二。

(2)史料二中邓广铭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王安石的?
提示主要从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及对历史的贡献等角度进行评价。

[史论总结]
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1.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坚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三不足”精神
答案 D
解析面对守旧派的反对,王安石始终坚持自己的“三不足”精神进行变法。

2.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缓解了财政危机
③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④缓和了社会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题目材料反映出官府的府库充实,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成效。

但王安石变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也不可能彻底扭转积贫局面;题目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矛盾。

因此,③④的叙述均不正确。

3.王安石变法推行后,出现了“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这主要得益于( )
A.保马法的实施B.保甲法的推行
C.军器监的设立D.均输法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保甲法规定保丁平时维持社会治安,并实行连坐制度。

4.(2016·广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答案(1)做法: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2)同:一定程度上都遭到顽固派的反对,但都取得成效。

异:最终结果不同。

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性质;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下台而被废除,最终失败。

解析第(1)问依据“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等信息综合分析作
答;第(2)问主要从结果和导致该结果出现的原因的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基础达标]
1.(2017·泰安高二检测)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

下列对此理解最全面的是( )
A.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
B.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
C.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
D.体现出王安石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
答案 D
解析A、B、C三项都只是对材料其中一个侧面的认识,D项最为全面。

2.(2016·宜宾高二期末)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推断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D.用人不当
答案 B
解析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求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项正确。

3.(2016·天门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答案 C
解析王安石变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北宋政权积贫积弱的局面,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故本题选C。

4.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 249.63万贯石,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 513.8万贯石多出1 700多万贯石。

这说明( )
A.宋代冗官问题被解决
B.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不复存在
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D.北宋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数据来看,北宋的财政收入明显增多,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

5.(2017·乐山高二检测)对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下图两个人争议较大的原因是( )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答案 B
解析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的问题,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剥削是否太重的争论。

6.(2016·北京高二检测)《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曾上书指出:“……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

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文中涉及的新法内容( )
①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②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③有利于稳定商品市场④易引起地主和官僚的反对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材料所述的是募役法,其与稳定商品市场无关,排除③,故答案为A。

[能力提升]
7.(2016·日照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和启示》材料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成了大宋政界围绕新法是“利民”还是“害民”展开争论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场政治角力,政见不同的臣僚纷纷发表看法,难以骑墙。

原来的中书和台谏班子,多数是变法的反对派,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后,对这些部门进行了大清洗……基本封杀了反对的声音……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中谴责说:“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


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翻了个大跟头。

“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弄得连“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于是,“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决非个案。

——《百家: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
(1)结合具体内容,举两例说明,变法是如何体现“损下益上”这一特点的?
(2)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说明: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农民,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限制了高利贷;免役法,民户以钱代役,富户须多负担免役钱,政府收入增加。

(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2)看法: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以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必然遭到广泛的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拒绝听取不同意见,对反对者进行打击;在变法实施中,普遍存在盘剥百姓的现象,导致变法成为“害民”之举,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解析第(1)问,“损下益上”即是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免役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结合相关内容回答即可。

第(2)问,评价历史事件的成败往往要辩证看待,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成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阻力,是其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深层原因,也就是对下层百姓的盘剥使变法失去民心,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