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行为改变技术实践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实践案例1)
一、一般情况及来访者自述
来访者:陈某,男,汉族,25岁,公司职员。
近一个月一直处在情绪低落状态,经常感到心烦,觉得对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感到生活没意思,对未来不抱有幻想,觉得身边没有好人,为此,精力不集中,晚上入睡困难,还多梦,一想到这,就特别难受,白天晚上都在想,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注意力就更不集中了,容易急噪,在同事面前还要装做若无其事,工作效率低。
不愿与人交往,经常以各种理由推托一些同事聚会,也感觉到自己有了问题,希望得到帮助。
二、来访者存在的痛苦
通过摄入性谈话发现:来访者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
从小性格较内向,个性完美。
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经常受到学校老师表扬。
在大学期间,自己任班级干部,在处理一起纪律方面问题中,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相反,还遭到平时很要好的几名男同学的争吵,感到特别委屈,认为好人难做。
进入工作单位后,工作效率一直不错,对自己的状态比较满意。
由于上个月公司出现一起争吵事件,突然,脑海里浮现出读大学时被吵经过,想阻止浮想的事实,但做不到。
心里总是想不通,往日的自信也没有了,觉得这个世界好人难做。
三、评估与诊断
(一)该来访者心理方面的主要症状是:有内心的焦虑、紧张,痛苦,情绪不稳,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及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持续时间长,而该来访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且持续时间短,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而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一)诊断的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对照神经症鉴别诊断标准,该来访者表现出内心的焦虑、痛苦、兴趣减退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来访者的心理皆因相对的现实因素所激发,且程度不严重,且能主动求治,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
从病程标准看,病程不到2个月。
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3、对照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标准,来访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因素有
关,没有影响社会功能,且持续时间不到2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对来访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四、病因分析
(一)生物原因:来访者,25岁,正处于世界观不稳定时期。
(二)社会原因:
(1)家庭教育的原因,家教严格;
(2)来访者与人交流较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缺乏正确指导。
(三)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原因:
(1)来访者只因一两件事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就以偏概全的下结论,认为好人难做,甚至失去自信,陷入了痛苦之中。
来访者的这一错误认知对心理障碍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缺乏有效的行为模式,对现实问题不能正确的面对;
(3)来访者从小性格较内向,追求完美,无法正视挫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1、对来访者错误认知的改变,使其勇于面对现实,消除烦恼、紧张、痛苦情绪及改善来访者的睡眠状况。
2、使来访者认识到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自信心。
3、在达到上述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该来访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确定咨询方法和原理
咨询方法应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不良行为的心理学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其基础理论强调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都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观念,治疗的重点也在于改变这些观念。
七、咨询过程
(一)方案实施
第一阶段:诊断阶段。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心理支持。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
应用认知疗法使求助者改变其错误认知。
应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来访者缓解情绪困扰,提高睡眠质量。
对话内容:
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处在目前的情绪状态?
求助者:因为和同事吵架,让我想起以前在大学的事情,感觉好男人难做
咨询师:你想改变与同事们的关系吗?
求助者:想,但是我觉得很难,而且觉得自己不如他们,他们不理解我,觉得和我沟通有差距,这个事情让我痛苦
咨询师:你说这件事让你痛苦吗?
求助者:那当然了,要不是吵架,我也不会那么难受,也不会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太糟糕,我也不太会吵架,气死我了。
咨询师:你前面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很多人都会遇到,包括我自
己,但是他人的反应也不都像你一样,所以它们可能并不是你情绪困扰的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询师:是你对这些小事的看法。
人们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
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
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哦,这样我明白一点了。
第三阶段:巩固疗效阶段。
这一阶段也是咨询总结、评估效果,使来访者把成功的体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与人交往过程中,适应社会变化,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二)症状改善情况:
2周后,心情好转,痛苦程度减轻。
睡眠状况有所好转,焦虑情绪得到缓解,能够看书学习,学习效率有所提高,睡眠状况基本正常,学习生活恢复正常。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自我评估:躯体症状消除,能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重新按正确的
自我评价原则,把自己与别人进行了比较,发现自己有很多方面比别人强,对自己做了正确的归因。
提高了自信。
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
(二)来访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客观现实:正常的与人交往,工作
效率明显提高了
(三)咨询师的评估:来访者在情绪、认知和独立性等方面有进步,自我评价更积极,敢于面对困难。
且没有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的情感体验,感觉心境比较平和,同事反映也比较好。
达到咨询效果。
一个典型的中学生行为障碍的案例(实践案例2)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陈某,男,17岁,学习很不认真,经常旷课,和一些已经不上学的社会青年交往;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穿着时髦,甚至有早恋行为,时常在学校里制造一些事端,学校领导对他进行了多次的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
对于在课堂上批评过他的老师采取极端的抵触性绪,甚至表示完全不学这一科,甚至在老师对他解释过不该说那些过激的话之后,仍不能理解,为此,老师们对该生极为头痛。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经过调查该生的家庭情况,我们了解到,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其生活起居均由爷爷照顾,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溺爱,从小就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爱发脾气,好吃零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喜欢到处乱跑。
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对父母的话经常是漠然视之,甚至视父母为仇人。
二、案例分析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判断该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存在极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
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
主要包括不良习惯、多动症、依赖行为、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品德行为等。
在本案例中,此学生缺少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爷爷、奶奶对其极少约束与指导,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有求必应,以自我为中心,自制能力较差。
因此,该生虽然物质上比较优越,但内心极其孤独、空虚,形成了一种乱花钱,讲吃穿,甚至攀比、早恋、厌学等不良行为,逐渐发展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
三、个案处理
针对这位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在辅导之前,我认真分析了形成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的问题-留守儿童和隔代抚养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采取措施如下:
1、进行理解性的沟通、谈话。
首先,我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了一次理解性的谈话,从而知道他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还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父母的报馆,他觉得在与父母相处的极少的时间里,不但没有得到他们的关爱,而且还经常遭到严历的批评、教育,他认为,在父母的眼里他只有缺点、毛病,因此,形成了与父母
的对抗心理。
2、理解学生,树立他的自信心
有人这样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
”可见像这样的孩子,要教育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
因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粗暴地指责训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
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
以此,来消除他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他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
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
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3、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
此学生由于与父母接触较少,父母对其关心和指导就更少,并且对其还有着较为强烈的望子成龙、恨铁
不成钢的心态,当他在学校表现不好或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对他的责骂、惩罚,使他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是一种对父母的仇视。
反过来爷爷、奶奶又对他的溺爱又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心理不平衡,我首先让该生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不闻不问要变坏”,家长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当之处,但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子女成材,作为子女要体谅父母的苦心,父母常年在外打拼为的就是让他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另外,我通过与其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一味打骂难成材”,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父母降低对这位学生的要求,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与鼓励,甚至爱心,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
与其祖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不能对孩子一味的溺爱,这样会害了孩子,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表扬激励,促使其发扬优点改正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不难,关键在于能否及时而恰当地给予激发和促进,而激发与促进的关键又在于赏识。
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及时地予以激励性的赏识,是非常有利于教育的。
在家访过程中,我发现他特别亲自己的奶奶,当年迈的奶奶差一点摔倒时,他一个箭步跑过去扶起奶奶,甚至还要背奶奶下台,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心、亲情。
我不失时机的给予了表扬,他有点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听他奶奶说,如果碰到天黑奶奶出门,他一定要跟在后面,
怕奶奶摔倒。
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认可,我发现这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有了转变,他开始爱帮助同学,开始与同学真诚的交流,厌学、与抵触心理有了极大的转变,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案例反思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能影响他的品质、性格,乃至影响他的一生。
我们不仅要教育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只要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这些学生就会少一点失落,多一点收获。
让我们努力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亮点,毫不吝啬地用语言、目光、体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钥匙,重燃希望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