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一词比较常见,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常常以此来判断、评价社会各种行为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

道德是人之成为人的标志之一。

何谓道德?道德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的特征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道德的社会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在时间上,道德和人类社会共始终,与人类共存亡,贯彻于社会的各种形态。

其二,从空间上看,道德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并广泛干涉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

诚信是协调个人和他人关系的保证,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

宽容是协调个人和他人关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相互包容。

互助是协调个人和他人关系的必然要求,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每一个人只有按照这些道德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营造出和谐的人际氛围。

道德关系作为一种思想关系,它反映为道德活动、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等一系列道德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大多数社会活动,都能反映为这种道德现象。

在“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的情况下,依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不违背任何道义要求,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规范行事,这是最完善的道德人格。

(二)道德是富有个性的社会规范
任何一种社会规范既有与其他社会规范共性的一面,又有其个性的一面。

1.道德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而多变的。

道德是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2.道德有其独特的发展演进规律。

(1)一方面,道德极富理想性和情感性,人们总是努力朝着“至善至美”的目标去提出新的道德主张和标准。

(2)另一方面,每个时代各阶级、各阶层或各利益集团的道德及其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总要根据其利益需要,吸取其他有益的元素加以继承和改进。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第二条中,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由此可见,道德之所以源自久远而活力不衰,和它能够“与时俱进”的更新发展是分不开的。

3.道德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规范体系。

4.道德的发展趋势具有趋同性。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道德在约束上具有自律性
道德这种行为规范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其约束力不像法律那样依靠一种特殊的、外在的、具有高度的强制力来维护。

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舆论的褒贬来约束的,体现着较强的自律性。

道德的自律性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道德意识,体现了人们道德意识的道德责任感。

道德的自觉意识是通过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来实现的。

社会舆论对道德行为的褒贬,是通过诱导、评论、教育、示范等方式,深入影响人们的内心并使其转化为一种信念和信仰,形成了人们在行为上的自觉性。

三、道德的职能
高尚的道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抑制腐败,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道德一般具有调节、教育和认识等职能。

(一)道德的调节职能
道德的调节职能是指道德具有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能力。

调节职能是道德的最主要的职能,它通过各种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话动,促使人们抑恶扬善,强化人们的道德责任感,调节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达到道德的高境界,以解决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关系中的冲突,维持和稳定社会秩序。

道德的调节职能并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的,它与其他的社会调节职能,如法律、政治、宗教等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

(二)道德的教育职能
道德的教育职能是指道德具有教育人们认识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的能力。

道德的教育职能通过传播道德观念、造成社会舆论、形成道德风尚、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等方式,培养人的道德信念,深刻地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通过长期的教育,促使人们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唤起人们的道德觉悟,培养人们道德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道德的认识职能
道德的认识职能是指道德具有教育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原则和规律的能力。

道德为人们提供了善恶、美丑、是非的客观判断标准,并树立了行为模式和行为典范。

人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认识、选择和掌握道德知识,通过反复实践,把客观的道德知识转变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和良心,正确指导和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

道德的调节职能、教育职能和认识职能各自的功能不同,但三者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教育职能来自个人的外部教化,认识职能是个人自身的修养,调节职能是对具体心理和行为的指导和纠正。

三者的共同目标是全面实现道德的社会作用。

四、道德的本质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是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道德归结于“上帝”、“神”或“天”的意志。

旧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真实健康的本性,道德与物质利益有关,并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天”、“神”赋予的。

马克思主义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

第一,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社会经济关系是道德关系的基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

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性质的道德体系。

所以,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道德体系是不同的,没有万世不变的道德体系。

第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就是人们的利益关系问题,道德就是从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及社会利益关系方面,来反映和表达。

第三,社会经济关系变化决定着道德的变化。

由于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当社会经济关系改变时,道德也随之而改变。

总之,道德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它以特殊方式广泛反映和干预社会经济关系来调节个人与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从理性和实用的意义上说,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及关系的社会规范。

由道德原则、规范、范畴以及道德关系中某些特殊方面的要求所组成的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就是道德规范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结构可概括为:
(1)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规范,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特殊规范;
(3)以义务、良心、荣誉、幸福等概念为范畴。

在道德体系的构成的要素中。

道德原则具有统驭全局的最高地位,道德规范是该体系的主干,而道德范畴中的有关概念则成为该体系的构成元素。

二、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是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规范要求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是道德的社会本质和阶级性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原则是普遍的行为标准,为较具体的规则提供基本框架。

在各种道德类型的规范体系中,它居于最高地位,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总纲和精髓。

道德原则是其他道德要素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其他道德要素都是从道德原则派生出来的。

在现阶段我国的道德原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同时,强调以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原则。

准确把握和理解集体主义原则的科学内涵,有利于加强贯彻集体主义原则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集体主义在本质上遵循利他原则,在行为上表现为既考虑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追求个人和集体的不断完善,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又强调个人的利益服务于社会、集体的需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利益的不断发展和巩固中才能实现。

三、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

一方面,在它的产生与形成上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

另一方面,道德规范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道德规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

道德规范是与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均有关联的社会规范,先进的道德规范不仅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人们不去做有害的事情,净化人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引人向善,助人发展,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能稳定社会,优化秩序,构建和谐。

四、道德范畴
广义上:凡是具有道德意义的概念,均可并入道德范畴中来。

狭义上: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只是道德范畴的一部分,只有那些反映个人与社会和他人之间的最本质、最重要及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概念(如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等),才有伦理学基本范畴的意义。

首先,道德范畴作为道德关系的反映,它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其次,道德范畴作为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是由客观、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主观、内心的道德要求。

最后,从道德范畴的体系看,义务、良心、荣誉和幸福等,是道德原则和规范所包含的道德概念的概括和总结,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关系认识发展的阶段。

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培养和评价个人行为和品质、确立人生观等人格表现的概括与总结。

在道德范畴中,最主要的概念有善与恶、正义、诚信、良心、荣誉与耻辱、幸福与痛苦等。

1.善与恶。

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或事件进行评价的最一般的概念。

在伦理学上,凡是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可称之为善;反之,则归诸为恶。

善与恶属历史范畴。

一则,在阶级社会中,某一行为的善恶归分,往往受制于该人所属的群体(如阶级或民族等分区)所确定的利益标准。

另则,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对人们的善恶观产生影响。

由于人的自身的复杂性,古今中外的各家学说,在善与恶的问题上莫衷—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他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但这些站在不同立场和高度的阐释,都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现代人从中汲取营养。

善与恶是伦理学上的一对矛盾命题:二者互为存在、二者互为对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判别须结合具体的条件。

对某一人物、行为或事件进行善恶评价时,应当坚持历史与客观相结合的标准。

凡在客观上符合社会进步之趋势,对历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2.正义。

正义通常又可称公平、公正、正直、合理等。

古今中外,尽管对正义有无数不同的解释,但一般认为正义是人类普遍认为的崇高价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事物;其实质是一种观念形态和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3.诚信。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市场经济是讲究信用的经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注意发挥包括诚信在内的社会主义道德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作用。

市场经济越发达,对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就越高。

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要诚实劳动、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现象。

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等等。

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实践证明,把诚信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来抓,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

4.良心。

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人的行为发生之后,良心能对其后果和影响作出评价。

良心是人的心灵深处的感情,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精神力量。

良心的这种内在性使其在道德评价中有特殊的作用。

良心是个人行为隐蔽的调节器,是个人心理生活中的道德向导,是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服从于道德准则的自我“法庭”。

人们的内心信念通过良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于促进人们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舆论在道德评价中的作用,归根结底,也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实现的。

有了内心信念,就能选择道德行为,抨击不道德行为,不断培养良心感,就能使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做一个高尚的人。

内心信念和良心一旦形成,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一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从其中挣脱出来的枷锁”。

它牢牢支配、主宰、掌握着自己。

所以我们要自觉培养道德的内心信念,成为有良心的人。

5.荣誉与耻辱。

荣誉与耻辱是伦理学中一对重要的范畴,它反映了对人们实践行为的一种评价。

荣辱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荣誉,是指对人们人生实践过程中道德行为的肯定性的客观评价以及对这种评价的主观感受。

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生实践过程中对社会的贡献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褒奖,这里荣誉被作为评价个人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褒奖的主观认识和心理感受,体现了个人的一种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耻辱是荣誉的对立面。

所谓耻辱,是指人们实践中的行为受到的否定性的道德评价及个人的主观感受。

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谴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个人对这种不道德行为的自我认识,是一个人知耻心理的体现。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与耻辱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是由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

正确的荣辱观促使人们进行争取荣誉的竞争,同时荣誉与耻辱作为一种内在的评价标准,它始终是将社会效果放在第一位的。

荣辱观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形成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人类认识水平及主体内在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对于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必须把集体荣辱与个人荣辱结合起来,正确对待荣誉,把集体的荣辱当做个人的荣辱,把个人的荣誉归功于集体,对待个人的荣誉,要提倡谦虚、自尊、自强的精神,对待他人的荣誉,应当不嫉不妒,将其作为促进自己争取荣誉的一种动力。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贪图虚荣,以为社会尽义务为本,不求名利。

同时,也要正确看待耻辱,对己要知错能改,对人要与人为善,而决不能以耻为荣。

6.幸福与痛苦。

幸福和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生实践的过程。

幸福或痛苦的心理体验反映了人生实践过程中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的满足与否。

苦乐观就是关于幸福和痛苦等人生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它也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所谓幸福,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在人生实践中,由于追求及欲望的实现和满足而得到的愉悦感,这是一种物质或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

与此相反,痛苦是指人们的欲望和追求不能满足和实现或遭受挫折、不幸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并因此而产生不悦和失望的感受。

幸福和痛苦的体验是与人的需求紧密联系的,从内容来看,这种需要表现在人生实践的各个方面,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对幸福和痛苦的不同看法。

幸福应当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统一。

树立正确苦乐观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建立对幸福和痛苦的正确看法,而且要以之指导实践,为人民、为社会谋幸福。

第三节道德的类型
道德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的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对道德加以分类和分层。

这种对道德的区分活动至少有两个意义:其一,通过了解道德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我们结合时代特点和需要,对以往的道德成果加以“扬弃”,创造和完善现有的道德体系。

其二,通过对不同层面道德适用的特殊性掌握,可以有效地发挥道德的指引和评价作用,并逐步提升人们的道德追求标准,推进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发展。

一、道德的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的道德。

维护血缘集体的共同利益、维护全体成员的自由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原始集体主义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和最根本的特征,氏族和部落利益高于一切,无条件地服从和维护共同利益,是每一个氏族成员的最高义务和神圣职责;团结是原始社会重要的道德要求;勇敢是原始社会的重要美德;平等、公正是原始人重要的道德意识。

2.奴隶社会的道德。

确立奴隶主和奴隶之间人和物的关系,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地位,并协调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物质、精神方面的秩序,以稳定不平等的生存环境,服从不平等的生存境遇,是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敬天法祖是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内容;道德和宗教的亲和,使奴隶社会的道德带有神学伦理的色彩;鄙视劳动,轻视妇女,是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又一重要特征;
奴隶阶级在长期的劳动创造中,形成的善良、正义、勤劳、朴实、忍让的品质和反对虐杀、提倡兼爱、争取平等的精神是奴隶社会道德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3.封建社会的道德。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以“礼”为核心的“礼教”、“礼节”是封建道德教化、道德行为的主要内容,忠孝和服从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男尊女卑是封建道德的重要规范;
劳动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勤劳、节俭、谦让、友爱、勇敢、爱国等美德。

封建社会道德与奴隶社会道德相比,它进一步体系化、理论化、规范化、神秘化,它的调节功能也不断强化。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道德一方面否定了人分尊贵和卑贱的封建道德,肯定了个体在道德上的平等;否定了禁欲主义,肯定了个体追求利益和幸福的权利;否定了封建王权的权威,肯定了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把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道德难题和精神危机,追求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精神空虚、暴力、恐怖主义、吸毒、“性解放”、家庭崩溃等道德堕落现象客观存在,使得道德的调节功能日益衰退。

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代表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公有制条件下道德的根本原则、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道德调节的基本功能、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

社会主义道德以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条件下,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从而成为有别于以往道德理论和实践的新型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1.社会公德是指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礼仪之邦的尴尬:
第一节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一、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
职业道德属于社会历史范畴,是随着社会分工和职业的出现而逐步萌芽产生,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完善的。

(一)职业道德的萌芽——原始社会末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