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澜沧教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今年,被国家列为“两基”复查县之一,这是澜沧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发展澜沧教育,让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充分了解澜沧教育的一次难得的机遇。为切实做好我县“两基”迎国检工作,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09年以来,我县举全县之力组织实施了有史以来声势最为宏大的“两基”攻坚战,“两基”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县情概况

澜沧是全国惟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三州(市)交汇处,县域面积8807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8.8%,辖20个乡(镇)、160个村(居)委会,1942个自然寨,260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50万人。澜沧基本县情可概括为“少、老、边、低、富”。“少”,即少数民族地区。县境内居住着拉祜、佤、哈尼、彝、傣等20多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8.98万人,占总人口的78.97%,其中拉祜族21.4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3.4%。“老”,即革命老区。历史上,澜沧各族人民曾多次抵御外来侵略和打击反动统治阶级,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云南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边”,即边境。澜沧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80.563公里,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是祖国西南的重要门户,有2个边境乡、8个边境村、82个边境村民小组,有3条边境通道直达缅甸。“低”,是指收入低。澜沧属民族“直过区”,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时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财政收入低,贫困人口多。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23.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650元,地方财政收入1.24亿元、支出12.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37元,农民人均

有粮334公斤,按照国家确定的1196元贫困标准,尚有贫困人口28.9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94%,是国家和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扶持县。“富”,即资源相对富集。县内拥有丰富的土地、矿产、森林、水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制约,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教育基本情况

2009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2所,其中:小学209所(完全小学120所、初级小学48所、教学点41个),初级中学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4所(包括民族实验中学),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成人技术学校5所,幼儿园12所。

全县各级各类在校学生60454人,其中:小学在校生35194人,初中在校生18172人,高中在校生2476人,职高在校生1256人,幼儿园和学前班幼儿3356人;全县7—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99.37%;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1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7%;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82.7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5.7%;7—15周岁“三类残疾”入学率68.03%;3—6周岁幼儿入园(班)率为19.22%。

全县有教职员工4013人,其中专任教师3637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94.25%、97.37%和90.48%。

全县“青壮年扫盲”工作和“普九”工作分别于2004年和2009年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全县青壮年人口文盲率1.08%,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52年(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04年)。

二、迎检工作开展情况

虽然我县“两基”工作通过了省政府验收,但我们没有自满,就此止步不前,而是站在做好“两基”工作关系到实现小康社会,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继续把“两基”工作摆在全县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臵,结合去年省政府的检查评估意见,根据“两基”国检工作要求,坚持巩固提高与整改薄弱环节同步推进,“两基”攻坚与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机结合,切实做好“两基”自查整改工作,积极准备迎接“国检”,有效地巩固了“两基”成果。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是实现“两基”的重要前提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调整充实了以县长任组长的“两基”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策“两基”重大事项,竭力为“两基”工作铺设“绿色通道”。今年我县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将村校长是党员的推选为不占职数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将非党员村校长推选为不占职数的村委会副主任,进一步加强基层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是统筹安排,强化政策保障。开展“两基”攻坚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制发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关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公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普九”攻坚实施方案》、《关于认真做好“两基”攻坚工作的通知》、《澜沧县“两基”迎国检工作实施方案》等专项文件。县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认真做好“两基”攻坚工作的决议》,审议通过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文件的制定出台,为全县“两基”工作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在政策上给予了保障。

三是建章立制,强化制度保障。制定了县处包乡、正科包村、副科包组,落实任务、落实资金、落实责任的领导联系挂钩工作“三

包干、三落实”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方法,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做好协调指挥工作,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建立“两基”攻坚“双线”目标责任制,把“两基”工作纳入县人民政府对各乡(镇)的责任目标进行考核,严格实行“县、乡(镇)、村、组”为一线,“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为一线的“双线”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相关领导配合抓、负直接责任,工作人员直接抓、负具体责任的目标责任综合体系。落实了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强化政府包入学、包巩固、包经费,学校包教学、包质量、包管理的双线控辍保学责任制。建立健全奖惩制度,领导干部交纳“两基”工作风险抵押金,增强责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力推动“两基”工作深入开展。

四是加大投入,强化经费保障。认真落实财政对教育投入“三个增长”政策。2007至2009年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35153万元、42925万元、50017万元,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上年的增长比例分别为32%、22%、17%。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分别为15009万元、19180万元、28664万元,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比上年增长比例分别为:38%、28%、49%,基本做到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2007至2009年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327元、2991元、4048元,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111元、2649元、4832元,生均教育事业费做到了逐年增长。2007至2009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187元、280元、479元,其中县级财政安排分别为21.99元、22.25元、22.56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245元、343元、531元,其中县级财政安排分别为25.93元、30.4元、35.68元,生均公用经费做到了逐年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足额,全额拨付教育并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专项资金做到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管理使用规范。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