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尧风貌区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凯瑜
太原从公元前497年晋国正卿赵鞅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起,至今已走过了2500多年的历程,积淀下了类型丰富,数量巨大,分布广泛的文物古迹。

2009年12月16日,《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由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太原市域范围内保存有大量与之相关的文化遗存,是认识太原历史文化价值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构成太原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规划的
空间范围是以太原市域为基础的。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太原划定了五片历史文化街区、五片历史文化风貌区。

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南华门、东三道巷、明太原县城、矿机宿舍、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文庙—文瀛湖、督军府—钟楼街、城西水系、迎泽大街和小东门街。

一、历史文化街区
1.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

南华门街区,西至五一路,东至教场巷接东华
门街转双龙巷,南界府东路,北界新民街,面积约为19.3公顷。

南华门在建设史上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
明朝时,太原城被定为“九边”重镇之一。

晋王在城内修建了宫城,有三个大门:“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

南华门历史街区便得名于此。

南华门街区位于王府轴线以东,东肖墙以西地块,涉及王府、内城、王府花园三个部分。

清朝顺治三年,晋王府焚为灰烬。

雍正年间,辟建军营,简称“精营”。

原宫城东、南、西通往外城三门的走道逐渐演化成街,外城建有大小校场、火
药库等,并奠定了以后作为军事重地的基础。

经过清中叶的乾隆盛世,太原城民逐年增加,至清末废止精骑营的百余年中,城中居民陆续在精营周围的空地上建宅盖院。

于是,以原来精营营房中间的南北大道为中心的几条街巷,先后问世。

民国时期,一些富贾大户、民主人士、军阀等在精营片区建宅安家。

同时在修筑正太、同蒲铁路时,外籍工程师也在教场巷居住,街区内集中了一些名人居所。

从此,晋王府、精骑营、大教场、小教场等旧址全部被毁,取而代之的是花园、会馆、别墅。

建国以后,许多城市居民和迁移至此的居民开始大量修建房屋,延续民国的街巷格局。

五一路拓宽后,将精营片分为东西两块:西块经过近年拆建,主要作为电力公司等单位办公居住用地;东块基本上保留了街巷民居的肌理与风貌,是太原府城传统民居相对集中的地段。

总体说,南华门历史街区经历了明晋王宫、清军营、民居的变迁,积淀了太原府城不同时期的文化,是府城自明朝至当代发展的缩影。

2.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

位于太原府城的北部,其街区范围是北界二
道巷,南到东三道巷;西起永定路,东到太原市中心医院宿舍。

街区用地3.16公顷。

该区格局规整,民国时期传连片,其中几幢的形制完整、在太原府城现存传统普通市民民代表性。

3.明太原县城历史文化街区。

——
—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概述摘
要:本文通过对太原市五片历史文化街区、五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历史、现状的梳理和阐述,解
释了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
. All Rights Reserved.
位于今太原市晋源区,距市中心20公里,它是建立在晋阳古城遗址之上的明、清时期的太原县旧城。

北起北城墙,南至龙天庙,西起西城墙,东至县城东门。

明太原县城规模虽不及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是晋阳城毁后的建筑,但其古老的建筑遗存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

城南原有纪念春秋末期坚守晋阳城的赵襄子庙(已毁),城西有纪念晋阳名宦尹铎的尹公祠(遗址存),南关及周围村庄有纪念汉文帝刘恒的九座龙天庙,北城门内额匾“德化”则是汉文帝“以德化民”的缩写。

建筑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明太原县城,继承了晋阳古城的文化积淀,它与晋阳古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晋阳文化的延续。

明太原县城是太原城市发展的延续,其明清县城的轮廓、格局清晰完整,基本保持了明清县城传统街区风貌和空间尺度。

4.太原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

太原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西起享堂路,东至规划路,北起涧河路,南至规划路,面积约21.1公顷。

太原矿山机器厂的前身是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筹建于1924年9月,正式投产于1926年9月,是一个具有近90年历史的老厂。

这里曾是太原市最早的产业工人聚集地之一,至今仍是太原市重要的工业宿舍区之一。

现存住宅组团是仿照前苏联样式建造的,取名为“苏式三层起脊闷顶式住宅区”,建于1954年~1956年,共计21栋,总建筑面积19033平方米,分别位于三片院落区中。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之中,住宅只经过几次小的修葺,仍保持原有的风貌。

5.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

太原重型机器厂是新中国第一个重型机器制造企业,位于太原汾河西岸万柏林区,其厂址曾经作为阎锡山时期临时简易机场。

苏联专家楼是机器厂的组成部分,位于太重南厂门东北,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目前太原市建筑质量保存最完好的苏式住宅,最初为协助建设太重的苏联专家居
工使用。

建筑样式以苏式为主,
细部装饰刻画精细。

、历史文化风貌区
湖历史文化风貌区。

位于太原府城的南部,其街区范围是北起上
马街,南到迎泽大街;西起柳巷,东到新城街。

街区
用地80.25公顷。

文庙街区形成于明朝。

崇善寺、纯阳宫、皇庙
都始建或扩建于这个时期,旧时文庙街区是太原
府城的祭祀中心。

明洪武三年(1371年),明太祖朱
元璋三子朱棡受封晋王后建皇庙(万寿宫)。

洪武
二十四年(1391年)建崇善寺。

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晋藩王重新布局扩建纯阳宫。

文瀛湖明代称海子堰,是一片空旷低凹的湿地。

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毁于一场大火,
仅存现大悲殿。

1881年,文庙在原崇善寺遗址处修
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山西大学堂。

清代
文庙街区基本延续明代的祭祀和宗教功能,教育
功能得到强化,修建了一些文教建筑,扩建贡院、
修建晋阳书院。

民国时期是文庙街区的昌盛时期,新修了多
所学校:商业学校、蚕桑女学校、法政学校等,文庙
街区成为城市的文教中心。

文瀛湖周边集中了纯
阳宫、皇华馆、孙中山纪念馆、万字楼、省立一中旧
址(现彭真纪念馆)等历史建筑,是当年进步青年
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

建国后,文庙街区有了巨大的发展,拆除承恩
门和城墙,建五一广场,建迎泽大街,拓宽五一路。

文瀛湖湖畔建革命烈士纪念碑、崇德庐石刻、状元
桥、琉璃塔等,成为市民文化教育场所。

该地段内保存有明清太原府重要礼制建筑和
宗教建筑如文庙、崇善寺、纯阳宫、皇庙等,这些建
筑自身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其对于研究建筑史
的价值非常高。

2.督军府-钟楼街历史文化风貌区。

鼓楼街区,位于解放路以东、柳巷以西,北为
府东街,南为钟楼街,处在太原市府城核心区域
内,与督军府旧址(现今省政府大院)隔府东街南
北相望。

督军府街区,位于太原府城的中部,其街
区范围北起东缉虎营,南到府东街,西起解放路,东
到省政府东院。

鼓楼街区在清朝至民国时期是山西的金融中
心,清代有大清银行山西分行,民国以来有中国银
行山西分行、山西省银行、太原金店等机构。

太原解放后,在原旧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建起
了新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太原分
行,亦开办于鼓楼街区。

同时早先分布在钟楼街的
.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中市和开化市经过几番修葺和扩建,面目全新。

本地区还有多处传统老字号、文保单位及保留建筑,如大中市、开化寺(现称开化市)、唱经楼、山西省银行、古关帝庙、书业诚等。

督军府旧址原为晋文公庙,北宋初改为帅府衙门,辽为西京道衙门,金为河东、西京两路衙门,元为行中书省衙署,明清为巡抚衙门。

辛亥革命后为都督府。

1916年阎锡山任山西省督军,以此为督军衙门,统治山西二十余年,故名督军府。

辛亥革命前,巡抚衙门的主要建筑有影壁、大门、二门、大堂、内室及东、西花园。

辛亥革命后以及解放后,进行过改建和新建,一些建筑被拆除。

现存建筑门楼、大堂(渊谊堂),大堂后的两座二层砖木结构楼、礼堂(饭厅)、进山楼(钟楼)等均为民国时改建或新建,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3.城西水系历史文化风貌区。

位于太原府城的西部,其街区范围是北起北大街,南到迎泽大街;西起新建路,东到南海街。

街区用地126.17公顷。

太原府城的城西水系位于太原府城西侧,因地势低洼,汇积城中雨水而成,南北连通有黑龙池、黄河套(现黑龙潭)、西泽河、文漪湖(现饮马河)、西海子、南海子等。

公元982年,潘美在晋阳城以北30里重建太原城时,防御因素就成为城西水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明太原城在宋太原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形成了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的规模。

城西水系被完全纳入太原府城范围内,正式作为护城河,担当着太原城的防御工作。

城西水系是太原自宋以来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地标性空间环境要素,是标识宋、明、清太原府城西侧城池范围的边界,也是构成太原府城城池格局特征的重要内容。

城西水系地段内还保存有明清太原府城城墙西北城角遗址,有证据表明,在现在城西水系的西侧与新建路之间的地下,埋藏明清甚至宋代城墙基址的可能性非常大。

4.迎泽大街历史文化风貌区。

迎泽大街街区,位于太原府城的南部,其街区范围是北起铁匠巷,南到迎泽大街;西起新建路,东到建设路。

迎泽大街街区和其他历史街区有所不同,迎泽大街街区始建于建国后,两侧建筑也是围绕迎
泽大街而建,简言之迎泽大街的历史就是迎泽大街街区的历史。

迎泽大街得名于迎泽门,迎泽大街旧址是太原府城南城外的一条古道。

这条沿南城墙、沟通城外两门间交通的古道,原本是一条高低不平的泥泞土路。

连通着两条起始太原、南下河东、东出娘子关的著名古代交通要道“东官道”和“西官道”。

1956年迎泽大街建成,由承恩门起,经由迎泽门、直至西南城角达汾河东坝。

之后的十余年间,迎泽宾馆、并州饭店、财贸大楼、电信大楼、工人文化宫紧步迎泽大街的问世,陆续嵌镶在大街的两边。

1978年,迎泽大街二期工程告竣,新的高层建筑,矗立于大街两侧。

此外广场小游园、珠林园、墨艺园、滨秀园也分别点缀在迎泽大街的两侧。

还有街心花池、花坛、广场草坪、车站花坛、大南门花坛,以及沿街的城市雕塑,把迎泽大街装点得绚丽多彩,雍容雅致
5.太原面粉厂历史文化风貌区。

太原面粉二厂位于太原府城北侧,西临五一路,南临小东门街,这一片区包含山西国民师范旧址、机床厂宿舍、太原工程队旧址等历史建筑。

从历史地图中可以看到,太原面粉二厂位于府城北侧,明清时期是大片的空地,直至民国时期,由于居民数量的扩张,老城内原来的空地逐渐由民居或其他公共建筑占据,小东门街一带的建设主要是民国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

太原面粉二厂的主体建筑具有鲜明的工业厂房建筑特色,是太原近现代工业城市在府城空间范围内的缩影,也是当前太原老城周边仅存的几处集中连片的工业建筑景观片区之一,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