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
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我们随手拿起一本古诗词,抖一抖,叮叮当当的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月”的诗歌?(学生根据提醒说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等诗词。

由此引出月的意象所表达的普遍感情并板书)
二、简介宋词:
词来源于民间,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诗歌的一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

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片。

(学生回顾知识点,回答问题。


三、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学生了解作者情况,识记重点文学常识。


2、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

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背景猜测主题。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重点读音。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词,感受语速、语气、语调等问题,注意节奏的划分。


2.读懂词意。

教师借助注释,用通俗易懂又优美的语言翻译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诗词营造的意境。

学生充
分发挥想象,体会本词的特殊情境:
丙辰年中秋节,畅饮到第二天早晨,喝得大醉,加上怀念子由,特写下这首词。

皎洁的明月何时才能出现。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

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3.研习上下阙。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主旨(此过程在预习阶段进行小组讨论,上课直接展示讨论结果):
上阙:梳理上阙内容,得出上阙重在写景的结论,由“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体现本词情感的句子,重点研习。

(1)“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明确: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解决梳理词意的过程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何用“归”字?从而引出“高处”和“寒”的意义。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引导学生审题,问的是句子表达的感情。

引导学生从原句中找出、概括出答案。

具体方法:关键词法。


(3)上阕的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上阙写景,表达作者想超脱又眷恋人间的矛盾心情。

下阙:下阙重在抒情,梳理下阙不同句子所体现的不同思想感情。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什么?为何无眠?
明确:这几句直接写月,“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描绘的景象)
夜已深了,官场的失意和对亲人的思念,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夜已很深,作者仍然无法入睡,可见其思虑之深。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明确:“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3)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下阕→问月怀人(难眠怀弟)抒情→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

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和他的乐观旷达。

五、合作探究:
1、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明确: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2、揣摩上下阙的内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构上形成过渡,内容上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

(引导学生审题,从段落作用出发作答。


3、这首词写法有何特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写法上: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和现实于一体,语言生动凝练。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反映出他的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精神。

(印证背景介绍中学生对主题的推测。


六、区分概念:
联想与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存在(月圆) 存在(人圆)
想象: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存在(明月) 不存在(天宫、琼楼玉宇)
七、小结:
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苏轼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他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

以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再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发出一句最真诚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