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六:上岸后,老虎离去, 恶、欲望、兽性在人类 的文明社会是被压制和 掩饰的,Pi的理性回归, 但是这个理性早已不是 受人类文明教化的理性, 所以Pi会为老虎的离去 而伤心无比。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 萨松(Siegfried Sassoon)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勉强把它译成中文, 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说的是 人性是有两面的,而两两相对的人性本质又是调 和的。 • 人心也是猛虎和蔷薇的两面体,若缺少了蔷 薇不免莽拙而流于庸俗,缺少了猛虎不免怯弱而 失气魄。

母亲倾向于宗教, 代表着信仰。母亲舍弃 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 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 “科学解决外在的 问题,而不是内在的。” 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 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 者解决心灵问题母亲这 句话,实际上成为了Pi 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 薮。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用两种方式来引导 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 • 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 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 • 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 者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 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
这是一名印度男孩 与成年孟加拉虎在太平洋 上历时两百二十七天的生 存历险故事。 Pi,在太平洋里的 一艘救生艇上漂流,惟一 的伴侣是一头450磅重的 孟加拉虎。首当其冲的是 如何对付这只叫理查 德· 帕克的老虎。

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 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 层次。” •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 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 分明显。李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 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 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 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 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听 到的只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 理性
• 一:童年时的Pi意识不 到老虎是恶,Pi此时还 不代表理性。因为对于 Pi而言,一个尚未接受 人类教化的儿童身上自 然性仍然占据主导,理 性尚不显露。之后,Pi 的父亲教育Pi,人类文 明的痕迹在Pi身上越来 越明显,Pi趋向于一个 理性的人。
• 二:救生船上,Pi扔 下救生圈准备救漂浮 物,却发现是老虎后, 并不打算救老虎,于 是片中出现Pi拿起船 上的竿子打老虎,老 虎却借助竿子的力量 自己跃上了船。此时, 理性对于恶是十分戒 备的,理性拒绝着恶。
• 林中莲花
• 女朋友缠在胳膊上的绳子:向最爱的人告 别。
• 信仰 • 理性 • 人生

父亲:被现代医学所救, 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 • “宗教是黑暗的。” • “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 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 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 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 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 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
此书是“对上帝之存在的优雅证明,完美展示了故事的力 量”。 ——美国总统 奥巴马 我们需要这个故事,当然不是为了掩饰我们的兽性,更是 为了对我们的人性怀有信心。 ——作家 周国平 我愿意把它看做一本人和世界(宇宙)的关系的小说。如 果真的2012是末日,这本书可以留给任何幸存下来的人,它有 太多的含义。 ——雕塑家 向京 化不可能为可能。它把文学的想象力推到了另一个新的前 沿,既奇幻、怪诞,但又天真、写实,饶富深意。少年的奇幻 旅程,最后变成了令人赞叹的阅读之旅!──评论家 南方朔 这本小说充满了让人大快朵颐的诱惑力,因为它实在太好 看了。好看到不忍心复述它的情节……惊险、悬念、流畅以及 信仰,这是任何时代的读者都不会拒绝的美好大餐,何况今 天? ——书评人 戴新伟
隐喻
•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 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 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 特别是在现代诗歌中的应用,在词句 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 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 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 词句结合在一起……

隐喻(metaphor)既是一种思维方式、 表达方式,又是一种认知方式。比如人类 常常用一叶扁舟喻示漂泊不定的生存过程: 法国诗人拉马丁(1790-1869)《湖》 诗: 人是无港的船 时光是无岸的河 人漂泊着 从上面经过
细 嗅 蔷 薇
心 有 猛 虎
扬· 马特尔(Yann Martel), 加拿大作家,1963年出生于西班牙 萨拉曼卡,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获得2002年的布克奖及亚洲/太平 洋美洲文学奖。
1993年:《七个故事》
1993年:《赫尔辛基罗氏家族的幕后真相/故事的真相》(The Facts Behind the Helsinki Roccamatios) 1996年:《自我》
当然每个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的强弱 • 形势也是不同的。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 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 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 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 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 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

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 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 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有 蔷薇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牙,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国。韩黎诗:“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 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华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 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完整的人生应 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一个人到了这种境界,他能动 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纪人一 样的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的纯真——一句话,他心 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老虎的名字
在诸多语境中,“理查德·帕克”这个 名字常常和海难联系在一起,包含着漂流、 肉体受困、同类相食等情节的暗喻。


狐獴,别称:细 尾獴、猫鼬、灰沼狸、 沼狸。是一种小型昼 行性动物,居住在南 非的卡拉哈里沙漠。
另一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里的 人与虎,是第二个故 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 人交战的投影。 • 自己代表着人性 或理性,老虎是剥除 了理性的原始本能— —本能地发怒,本能 地恐惧,毫无掩饰地 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 望。

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指;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张孝祥《念奴娇》词:玉鉴琼田三万顷,着 我扁舟一叶。 • 可见,隐喻是在一定语境中,词语甲的所指 和能指非甲,而是其它隐含义。是一种种由此及 彼、意在言外的表达方式。 • 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由于语言被以 一种特殊的方式使用而取得的特殊产物”。
虚虚实实,亦真亦假 ——代译序 恺 蒂(部分)
无论从什么方面来看,本书都是一部奇特的小说。它是一个扣人心 弦的历险故事,一个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寓言,一部引人入胜的超 小说。机智使它更有活力,恐怖为它增添了趣味,它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天 才的作品。 我不能说这部小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马特尔也称不上是一位伟 大的作家,但他却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小说的开篇序言亦真亦假,以第 一人称叙述,讲述的基本上是马特尔自己的经历:第一本小说出版后如石 牛入水,只卖出几百本后就无人问津;第二部小说刚刚开头就文思枯竭, 于是,作者离开加拿大前往印度寻找灵感。他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咖啡馆中 遇到一人,此位印度智者说:“我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让你相信上 帝。”接着此人介绍了一位他们家的世交,现住加拿大的帕特尔。作者回 到加拿大,找到帕特尔,听帕特尔讲述他一生的故事,于是,形成此书。 阅读这部小说的最好忠告,是耐心,等到小说的第一部分收了尾,帕 特尔的父亲决定全家带着动物移民加拿大,他们所乘坐的日本货船漂荡在 太平洋上时,马特尔的叙述就充满了你无法拒绝不能释手的魅力。
本体和喻体
1.老虎和少年派 父亲说“从它眼 中反映出来的,是你 自己的投影” 2.母亲和莲花
“you must be thirsty。”
• 信仰是什么? • 信仰的必要性? •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派:“信仰就像一座房屋,可以有很多楼层、 很多房间。” • 作家:“那有怀疑的空间么?” • 派:“当然,怀疑在每一层都占了几间。”
If we citizens do not support our artists, then we sacrifice our imagination Everyone a Brokeback Mountain. on the altar of crudehas reality and we end up believing in nothing and having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worthless dreams. -----Yann Martel
• 三:当猩猩斑马豺狗 都死去后,老虎曾一 度掉下水,Pi打算用 锤子阻止老虎上船, 却不忍下手,最终拆 下船上的木板救老虎 上船。此时,理性与 恶的界限开 的本领试图驯 服老虎,理性 控制驯服恶。
• 五:暴风雨后,老 虎奄奄一息,Pi也 穷途末路,Pi抱起 老虎轻轻安慰,此 时,理性与恶相互 依赖,共生共存, 密不可分。
2001年:《少年Pi的奇幻漂流》
2004年:《We Ate the Children Last》 2010年:《标本师的魔幻剧本》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插图珍藏版)》获得诸多奖项,备受 推崇,被誉为当代经典。全球热销七百万册,获得英国布克奖、 德国国家图书大奖等6项国际大奖----2002年度英国布克奖;被 评为亚马逊网站2002年度最佳图书、《纽约时报》年度杰出图 书、《出版家周刊》年度最佳图书、《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 小说;2004年又获德国图书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等7项 年度好书推荐!在台湾出版后获杨照、九把刀、南方朔等各界 名人推荐。2005年译林社推出该书后,受到诸多名人如周国平、 叶兆言、李敬泽等人推荐。
由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举拿下 了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摄影四个 奖项。
李安导演感言:谢 谢大家,谢谢“电影之 神”,感谢和我一同工 作的3000多名同事,我 要和你们分享这个奖项, 感谢你们相信这个故事。 感谢我的妻子,今年夏 天是我们结婚三十年纪 念,我爱你。最后,李 安用中文说:“谢谢"!
主人公的名字
派西尼在名字被人误读取 笑后自作主张更改为π:一 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普遍 存在的数学常数(科学的); 同时π本身是一个无理数 (不合理的);所以,π也 在指小说中两个故事之间的 冲突与和谐; 原著作者杨· 马特尔给少 年起这个名字,是因为π自 身永远不重复也永远不会结 束,以此来隐喻人生的未知 性与变化无常。少年派正是 被逼迫地与家人分离,独自 踏上未知的太平洋的征程。
• 第二个故事有破绽吗?

作家马伯庸在影评《李安的隐喻森林与 少年派的三个故事》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认为其实第一、二个故事都存在破绽, 第一个故事太虚幻而不真实,但是第二个 故事也有自己的破绽,派在逃避关于母亲 的去向问题。故马伯庸提出了自己的“第 三个故事”:派其实吃了自己的母亲。

• 母亲 • 莲花
预演
• 晚餐谈话,是Pi讲述 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 • “我决定去受 洗。” • Pi不愿正视吃人 的现实,只得一分为 二,变成人与虎的奇 幻漂流。
预演
• • 海上杀鱼是食母的预演。 Pi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第 一次抓到一条大鱼,一边大哭 一边用锤子把它砸死。砸死以 后,Pi跪倒在筏子上,哭着对 鱼的尸体说:“毗湿奴,谢谢 你化身为鱼来救我。”他这么 做,是因为自己面临着饥馑危 机,理性告诉他只能吃鱼渡日, 为了能够达成心灵妥协,Pi必 须在信仰里找了一个借口。基 督教和伊斯兰教关于道德的教 义太过鲜明,没办法利用,于 是Pi只能选择毗湿奴作为理由。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Pi的宗 教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