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与管理
二○一
五·十一
热点透视
新一代信息技术
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赵巾帼 任长安
摘 要: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大量积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良性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之根本。

本文首先阐述了创新及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内涵,接着较详细地分析了高校在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实践平台的完善和科学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实现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有所助益。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对策
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加快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ZK3030)
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11.042
新一代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生活,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正在被广泛采用,将在许多领域引起重大变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将掀起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浪潮。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职能,如何主动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与时俱进、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尖端人才,一直是各大高校努力目标,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创新型人才内涵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

创新方法研究会会员杨远锋有关于创新的定义: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简而言之,创新就是创建新的事物,其最基本的形态均可以归结为三种情况:①发现(Discovery),②发明(Invention),③革新(Renovation)。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国内学者通常的表述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具备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敏锐的创新观察、超前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科学的创新实践等特征。

二、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具体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将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

而人才无疑成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学科专业结构设置缺乏合理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学科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但通过对2014年我国普通本科分学科招生人数数据的分析发现:各大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依旧是常规的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则明显不足。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的非常规产业,其人才的需求也不能再通过旧的学科、专业设置来培养。

(二)培养方案缺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各高校在制定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均强调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或综合素质等概括性素质培养的愿望,但对本学科或本专业到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缺乏清晰具体的规则和执行路线,从而导致培养方案对人才素质培养起不到纲领性指导作用。

(三)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缺陷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体系设置屈从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轻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第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普遍不畅;第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融合不够;第三,跨学科新课程开设少;第四,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训练未曾纳入课程体系中;第五,本专业边缘学科知识、交叉学科的拓展和延伸知识在很多的本科教育中缺失[2]。

(四)教学方法失当
在我国大学的教学中,讲授式的课堂组织已成为最为盛行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教学方法,其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第二,内容缺乏对方法性知识的传递;第三,忽视课外学习的独特功能;第四,忽视通过做而学的内涵和形式。

统计与管理
二○一五·十一热点透视
(五)实践训练机会馈乏
近年来,尽管各高等学校均非常重视学生第二课堂科技
创新活动平台建设,但相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遍需要而
言,实践训练机会依然是高等教育当前所面临的一个瓶颈问
题。

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校内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一课堂实验
教学活动只是对某些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而非探索性试验;
第二,国内举办的一些面向在校学生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竞赛
性质或选拔性质的科技实践平台资源供给总量有限;第三,很
多高校尚未完全建立起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单位合作培养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运作机制,学生实习只是被当作普通的生产
实践参与活动过程而非科技创新素质综合训练的常态化平台。

(六)评价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我国高校现行的学生评价系统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
匹配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第一,评价目的和评价功能的差异
性;第二,评价指标非科学性与评价内容片面化;第三,评
价视角的局部性与评价方式的机械化;第四,评价过程的简
单化和评价结果的终结化。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学科专业构成方式正在逐
渐发生改变,学科专业结构趋于复杂化,学科专业之间出现
高度综合化的趋势。

为了促进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由片面地
追求量的扩张向寻求质的提升的方向转变,高校学科专业结
构优化势在必行。

①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兴办
紧迫和尖端学科专业;②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
实问题,重建传统学科专业;③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其他
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强化创新。

(二)培养目标优化对策
高等学校在进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
目标定位时应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寻求能够为
本学科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开展
提供相关规格的高质量人力。

①体现学生创新素质系统发展
的需要;②体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③体现新一
代信息技术研究机构、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④体现新
一代信息技术科学知识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专业课程体系优对对策
课程体系的优化要以科学观念为指导,以新一代信息技
术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条件改善为基础,体现创新型人才培
养目标。

①密切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社会人才需
求,加强科学理论与观念对课程实践的指导;②坚持主导性
和多样性结合,优化学科课程体系,保持课程体系的柔性和
先行性;③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促进文理渗透与融合;
④整合课程,完善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体系,实现学科课程
模式与实践课程模式的叠加;⑤因时、因地、因校、因人制宜,
设置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⑥大力发展潜课程,将潜课
程纳入培养方案[3]。

(四)教学方法优化的对策
教学方法的优化是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
化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①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
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②搭建多学科的平台,开拓视野,
促进人文知识的内化;③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鼓励师生之
间、生生之间的批判性讨论;④重视实践(实验)教学方法
改革,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契合;⑤重视科研为
教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注重将实践教学与学科专业发展和科
学研究有机结合;⑥重视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效补充,促使
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⑦重视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
的应用。

(五)完善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对策
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科技实践训练机会初步培养他们
的科技实践技能,是培育其逐渐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
要环节。

①将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②开放实验教学平台;
③学生、师生共建项目课题平台;④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型的
科技竞赛活动,构建科技竞赛平台;⑤加快创新实验基地和
实验室的建设;⑥联合企业,“产、学、研”相结合,构建
项目研究平台。

(六)科学、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对策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
的思想。

评价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开发其创新潜能。

所以不仅需要考查其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
况,还应包括对其各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

①科学、公正的
学生评价体系,坚持多样化、适应性的教育质量观;②评价
指标内容的设计,注重从反映学生全面素质多层面、多角度、
多条主线进行;③跟踪考核,建立长效机制和采用多种评价
方法;④开展诊断性评价和多主体评价;⑤重视评价结果的
反馈,发挥反馈的积极作用[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之
一,是新一轮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的战略重点和制高点,高
层次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制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高端
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高
校教育关注:设置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制定产业
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利于产业发展和人才综合
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失当,转变教学方式,抓好
科技实践平台建设,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务
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
知./xxgk/pub/govpublic/mrlm/201207/
t20120720_65368.html.
[2]廖志豪.髙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 [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1).
[3]何鹏等.信息技术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
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
[4]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中国
矿业大学,2012.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