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教学建议 课件(共51张PPT)[兼容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与小组同伴交流。
• • 任务2:针对同伴的展示大胆质疑问难,发表个性见解。
• 活动三:学有所得(学生与自我对话) • 任务:结合两篇文章的学习,总结一下梳理议论文论述
思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 活动一:咬文嚼字(学生与课文对话)

任务:仿照示例,勾画并抄写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仔细品味并 加以赏析。
中去。
【教学过程】
• 活动一:文脉梳理 • 任务:认真阅读前四篇课文,分析作者在论述中心论点
时,分别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的,设置了哪些分论点, 由此体会作者思维的科学性。 • (落实目标一)
• 活动二:论证赏析
• 任务:再次阅读前四篇课文,分析作者在论述中分别运 用了哪些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由此体会作者论证的逻 辑性。
• (落实目标一)
活动三:深入探究
• 任务:借助下面的表格,理解四篇文章的现实性,体会其针对性,总结论 述语言的特点。(落实目标二)
《社会历史的决 定性基础》 《改造我们的学 习》 《人的正确思想 是从哪里来的》 《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
写作背景
写作意图
论述重点
语言特点
活动四:学以致用
•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后面的写作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 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多重对话”,着 力重点是“关键能力”,基本路径是“文本解读”,主 要手段是“任务驱动”,终极目标是“素养提升”。
例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单篇精读)
• 【教学目标】 •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这封信的针对性。 • 2、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 • 3、学习作者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
•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课时)
• 1、联系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及其重要作用。 • 2、学习文章善于运用经典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方法。 • 3、理清文章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思路,感受文章的思
辨性。
• (四)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二课时)
• 1、理解文中的关键概念的内涵,了解历史背景与作者的立场。 • 2、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观念。 • 3、探究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 • 4、揣摩文章蕴含的探索精神和人生智慧,品味其中的理趣。
展示;师生合作总结本文的基本观点。 • • 任务2: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个性发现”的成果,选出最佳作品在班级
展示;师生合作梳理本文论证的突出特点。
(《课程标准》P8—9: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 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引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力 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P32: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 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 活动三:学以致用(学生与自我对话)
• 任务:仿照《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论证结构和思路,借 鉴其语言特点,以“丰富我们的审美情趣”为题,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整合是新教材的重要理念,教
材编写专家强烈建议单元整合教学。 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老师更多时 候还是习惯于按部就班,依照教材 中“课”的顺序进行教学。这当然不
• 活动二:整体感知(学生与课文对话) • 任务1:仔细阅读学习提示,猜测博尔吉乌斯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 任务2:分析作者围绕着“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个中心论
题阐述了哪些分论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理清这些分论 点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 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对应目标一、二)
利用“学习提示”确定教学目 标
• (一)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两课时)
•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这封书信的针对性。 • 2、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 • 3、学习作者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
• (二)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两课时) • 1、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其针对性和现实性; • 2、分析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 3、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创造性,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 4、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 通过学习,理解文章中蕴含的 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并尝 试用历史事实和现实经历审视文章 的观点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获得 思想启迪。领会文章的理论价值, 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科学思维, 提升思维品质,提高理论素养。
(三)关键能力:阅读与表达
• 1.科学文化论著的阅读方法 • 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感 受文章强大的思想力量; • 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联系历史背景或其 他学科所学,理解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批判性,思 考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欣赏文章的论证艺术, 比如选择和运用材料的特点,辩证思维和逻辑性,严密 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论述风格。
• 活动三:个性发现(学生与课文对话) • 任务:试就文章的论点、论证结构、逻辑性等方面分析
本文的论证过程体现出怎样的突出特点。
(核心素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对应目标三)
第二课时(展示课)
• 活动一:合作探究(学生与课文、与同学、与老师对话) • 任务1: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整体感知”的成果,选出最佳作品在班级
四个问题
1 遵照“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语”把握教学方向
2 利用“学习提示”确定教学目标
2
33 依据“教学目标”和“单元研习任务”设计教学过程
4 阅读教学评价的“三主”原则4
遵照“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语” 把握教学方向
(一)学习任务群: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 1.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如观点明确、 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炼等,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 能力。
• (五)人应当坚持正义(一课时)
• 1、把握“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 • 2、探讨苏格拉底的逻辑思路,学习他以理服人的劝说艺术。
依据“教学目标”和“单元研习任 务”设计教学过程
• 课堂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的 课文,不同的教师来执教,往往会呈现出迥异的教学效 果和教学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主课)
• 活动一:书声琅琅(学生与课文对话) • 任务:阅读(自由朗读、默读、齐读)文章至少三遍,标画出自
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并加上适当批注。
(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 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 形成个体言语经验。) 读书是语文的首要任务,读书声是语文最美的标签。 鲁人版部分选修教材学习活动的第一个栏目。
• 示例
• 文句: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 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 赏析:“肤浅”和“深刻”是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 乏”和“丰富”是用以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作者不但用这两 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两者的差距,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都 加上了“何等”二字,说明其严重的程度;而在“深刻”“丰富”之 前却未加“何等”,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准确地反映了客 观的实际情况。
• 2.开阔视野,领会不同领域科学与文化论著的内容,培养求真求 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 3.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提升思维 品质。
(二)人文主题:理论的价值
• 理论对于实践有,行稳致远。 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 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 思主义理论著作。
以集中鲜明的对比,收到更好的论证效果。例如关于主观主义学风的 表现,作者列举了三种:第一,“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 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第二,“割 断历史夕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 一团”,第三,“抽象地五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在列举马克思主义学风的表现时,也相应地列举了三个方面:对周围 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不割断历史,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理论等。这种鲜明的对比,既有利于揭示主观主义学风的 实质和危害,也有利于我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实质和长处的认 识。
式、语言表达),写一则读后感,谈谈自己阅读重大理 论文章的收获。
(教材P35,读写结合的编写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例2:《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教学设计(群文阅读)
• 【教学目标】
• 1、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其针对性和现实性; • 2、分析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 3、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创造性,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 4、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 活动二:合作探究(学生与课文、与同学、与老师对话) • 任务1:小组内交流语言鉴赏的成果,选出最佳作品在班
级展示,师生合作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任务2:仿照示例,针对课文的内容和手法设置一个自己 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回答;合作交流,评选出 本组最佳设问和全班最佳设问。
• 示例 • 问:第三部分是如何进行对照分析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答:第三部分中,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态度加
(三)关键能力:阅读与表达
2.议论文写作
• 学习写议论文,深化理性思考,尝试运用相关理论 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深化对所学理论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提升具体语境中语 言运用的能力。
• 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理性思维的考查,甚至可以说, 议论文是高考作文中最重要的文体,充分利用这个单元 练好议论文写作,构建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路径,意义非 同小可。
• 活动二:质疑问难(学生与课文、与同学、与老师对话)
• 任务:仿照示例,针对课文的内容和手法设置一个自己认为最值得探究的 问题,并尝试回答;合作交流,评选出本组最佳设问和全班最佳设问。
• • 示例 • 问:文中“曲线的中轴线”有怎样的含义?
• 答:“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偶 然性比作曲线,经济的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 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必然性。
有人认为,教师是教育者,一切活动都应属于教育内容,教育学生重在 教育方法。学生犯错,教师只能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体罚是属于当失去教育意义时的最终手段,具有完全的社会性质,校园是 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阶段,不应采取体罚。也有人认为,学校是很多人聚集 的场所,有人的地方就存在社会性质,只靠思想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存在 管理的制度,体罚是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思想教育的保证。适当的体罚 能让学生知道:谁犯了错,就要接受犯错的代价。
现 能算错。不过,单元整体设计毕竟 状 是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为此而不
懈努力。
例3:感受思辨的力量(群文阅读)
• 【教学目标】 • 1、体会本单元前四篇课文所体现的思维的科学性和论证的逻辑
性。 • 2、体会本单元前四篇课文所体现的现实针对性和论述语言的特
点。 • 3、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的有关论证的知识运用到议论文写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活动一:整体感知(学生与课文对话) • 任务: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中心句、观点句、
过渡句……),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 语,撰写两篇文章的内容提要。
• 活动二:合作探究(学生与课文、与同学、与老师对话) • 任务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分别梳理两篇文章的行文脉络,
(《课程标准》P32:努力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 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 性阅读) (《课程标准》P38:学业质量水平4—2: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 问题)
• 活动三:学有所得(学生与自我对话) • 任务:选取一个角度(如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