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承担者。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增长或自我生产的规律是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制约,但物质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人口的增长要同物质生产发展相适应,同自然资源相适应。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社会虽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它又同自然界有本质区别。
唯物史观从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出发,揭示了社会的本质特征,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实践决定了社会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界发展的规律。
社会历史规律的主要特点在于,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首先,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是在社会历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没有人们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社会历史规律。
其次,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也离不开人的活动。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社会历史规律,而且能够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
社会历史规律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的认识
活动和实践活动展开的过程。
例如,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实现的。
与社会历史规律不同,自然规律的形成和作用都是盲目自发的,不需要人的活动干预。
复习本章时应着重掌握的知识点有:①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④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的活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而最基本的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类社会的深刻基础。
包括政治、军事、艺术、文化、宗教、哲学在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上的。
生产活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
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观念结构。
(3)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同,但是二者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以自然界为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历史发展的一致性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它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特殊的复杂的物质体系。
其次,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
发展受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所支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4)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是通过生产劳动产生的。
生产劳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活动创造了物质条件。
其次,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基本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再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是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
考生应重点掌握其内容,有可能的辨析、分析这形式考查。
为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必须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而尖锐的问题。
自然环境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就是要求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一原则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
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较严重。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克服浪费现象,加强治理污染。
当前,我国人口多,增长快,与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不相适应,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的增长。
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进步、人口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4 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
实践活动是使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人的基础,也是使社会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形成社会的基础。
历史唯物论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就是着眼于实践并以实践为基础来进行的。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这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生产劳
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前提。
自然界原来只是客观物质自在存在的一种形式,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自发的、无目的的运动。
而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本质上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这种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特性,同时也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活动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质和内涵。
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如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等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第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这种活动不断推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5.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同,但是二者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以自然界为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历史发展的一致性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它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特殊的复杂的物质体系。
其次,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所支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事实上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要把握社会经济结构的本质,首先就要了解生产力的构成及其特点。
2.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生产力的构成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其适应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其构成基本要素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加工的一切对象,包括没有加工过的自然物和经过一定加工的自然物。
劳动资料是传递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的总和。
其中,生产工具是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此外,劳动资料中还包括动力、能源、运输和贮藏系统等等。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术和知识、智力的人,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要素,起主导作用,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第一生产力。
科学是反映事物规律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理论体系,技
术是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表现为工艺、方法、经验和能力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它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要素之中,它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
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
理由是:
第一,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同生产力发展日益构成倍数或指数关系,引起生产力成倍或跳跃式发展。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有机统一体。
在考察社会生产力状况时,不仅要重视物的因素的作用,更要重视人的因素的作用。
要特别注意理解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
它之所以是物质力量,是因为,每一代人所面临的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都是物质的。
生产力诸要素中,人的因素是主导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基础上提出的。
复习时要掌握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特征,要结合知识经济的特点理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原因。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主要要理解生产力是一种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这部分内容可出选择题和辨析题:如“科学技术作用日益突出,因而社会的发展将由精神因素起支配作用。
”阶级的起源,不是暴力的结果,不是分配不公的结果,国家的产生与阶级是密不可分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社会结构问题不是考试的重点,但要理解社会的物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
意识结构的关系。
注意经济决定政治,而不是相反。
有些同学误认
为政治决定经济,这是本末倒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主
要的问题是要把握科学技术的作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
这
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依据。
第二,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在现代生产中,首先是科学的发现和突破,而后应用于生产过程,开辟大批新
产业。
第三,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科技因素在
国民经济增长诸因素中的比重,已由上世纪初的5%~10%,上升到
上世纪中期的50%,进入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已高达60%~80%,有的产业部门甚至达到10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历史性
命题。
第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意义:它是科教兴国战略
的重要理论基础。
首先,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
质的提高,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
上来。
其次,努力发展高科技,振兴教育,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才能在激烈竞争中
取得主动,也才能实现现代化。
再次,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
教育是基础,今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由于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可以通过各种
途径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科学,
特别是技术往往形成新的生产工具,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4.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1)生产力物质性: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物质的实体;它是前人创造的物质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生产力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的现实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的社会性: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力诸要素才能现实地结合起来;生产力实际上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的社会力量。
(3)生产力的历史性,它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这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生产力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不变的生产力。
5.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阶级与阶层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
阶层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一阶级内部按照经济地位或其他标准划分成的若干层次;二是指阶级以外的社会集团的划分,如知识分子阶层。
阶层在某些特征上与阶级可能有一致的方面,也可能有不一致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迷离混沌、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一条指导
性的线索。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对整个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加以全面的、动态的把握。
在对社会现象进行阶级分析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基本阶级与非基本阶级,区分阶级对立与阶级差别,区分不同的阶级与不同的阶层,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
阶级斗争的形态已不再是完整的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群众同各种反社会主义分子之间的斗争。
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还存在,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
从长远看,阶级斗争会逐步趋向减弱、缓和到最终消亡,但在某种条件下,阶级斗争还可能激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是一种错误倾向,主张阶级斗争“熄灭论”也是一种错误观点。
6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其性质是由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总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
同时,生产关系又是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直接决定其他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些生
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2)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生产关系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系统。
1)从静态说,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是基本的方面,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是因为,
只有生产资料所有制才能把生产力中人与物的要素结合起来,成为
现实的生产力;只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才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
或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
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可以说,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生
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2)从动态说,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
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
导地位。
生产资料所有制需要通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
系来维持,需要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运转过程才能实现
和体现出来。
(3)生产关系的本质。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把生产
关系称为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列宁称为物质的社会关系。
由于生
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
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人与人的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可以说,生产关系本质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4)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出现了特殊的人群共同体--阶级。
除原始社会外,到目前为止,社会的经济结构中都存在着阶级这种人群共同体。
所谓阶级,是指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
阶级的特点:
1)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所决定的。
这就是说,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
阶级当然会有政治思想以及其他方面的特征,但阶级的形成及其实质,均根源于经济,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所以只能按经济标准划分阶级。
2)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是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阶级的产生有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可供占有的剩余产品;二是需要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
剩余产品的出现提供了阶级产生的可能性,私有制的确立则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阶级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阶级将归于消灭。
(四)社会的政治结构
1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同经济基础相对应,政
治结构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权及其机构、政党、军队、警察以及法院、监狱等设施。
掌握着国家政权的阶级决定国家政权的性质和整个政治上层建筑的性质。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从其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并且总是表现为一定主观意图的贯彻来说,它是通过人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因而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东西。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集中反映阶级的经济利益,它建立在经济基础上,并为经济结构服务。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既是集中起来了的经济,又是集中起来了的一定阶级的利益,从而更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一定阶级的利益。
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
(2)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范畴。
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注意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区分与联系,这是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
政治结构要注意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问题。
政治上层建筑起作用的性质问题,或者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的问题,可用辨析题来加以考查。
国家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