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大备战的历史缘起
党史知识竞赛加试题
3. 20世纪 年代后期和 年代前期,以毛泽东为代 世纪20年代后期和 年代前期, 世纪 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多选题 多选题) (ABC )(多选题)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 把苏联经验神圣化 把中国经验神圣化 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
答案: 答案:ABC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969年初到 年初到1970年初,由于( )两 年初, 年初到 年初 由于( 国关系急剧恶化, 国关系急剧恶化,因此出现了新中国成立 以来最大的一次全国性战备高潮。 以来最大的一次全国性战备高潮。 A.中美 中美 B.中苏 B.中苏 C.中印 中印 D.美苏 美苏
答案:B 答案
2. 1975年邓小平首先从( )开始着手对许 年邓小平首先从( 年邓小平首先从 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 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 A .铁路 铁路 B.教育 B.教育 C .农业 农业 D .军队 军队
答案: 答案:ABC
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 ABCD)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 ) 多选题) (多选题) 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逐步实现对文教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实现对文教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答案:ABCD
5.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 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我国的现 代化宏图,即实现社会主义的( 代化宏图,即实现社会主义的(ABCD )。 多选题) (多选题) A.工业现代化 工业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国防现代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 E.交通现代化 交通现代化
“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运动的由来
“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运动的由来作者:抱一来源:《晚晴》2015年第09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毛泽东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三者紧密相连成为当时一个响遍中国大地的口号。
对于前两场运动,学术界研究较深,人们了解较多;而对于曾经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学术界研究还没有广泛深入开展,人们对其深层次的问题,还知之不多。
“解放军是一个好军队”20世纪60年代,在内政外交遇到挫折的时刻,毛泽东没有向困难低头,他想到的是如何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它。
1956年11月,针对国际国内一些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脱离群众的情况,毛泽东巧妙地用“军队”将“地方”的军。
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鉴于国际教训,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有很多特殊权利,可能形成特殊阶层而脱离群众。
在我国也有可能出现新贵族。
所以要警惕干部生活上的特殊化、贵族化。
县委以上全国有几十万人,一定要防止特殊化、贵族化。
当与会的有的解放军干部提出在和平时期逐渐缩小军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待遇差别和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之间的待遇差别的建议时,毛泽东说:我赞成这样做,但不要搞绝对平均主义。
他还用强调的语气说:“我是历来主张军队要艰苦奋斗,要成为模范的……解放军是一个好军队,我是很喜欢这个军队的。
”当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遭遇严重挫折时,人民解放军的表现却令他眼睛一亮。
1959年林彪接替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并主持军队工作后,军队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传统在军队中更加发扬光大。
林彪在1960年2月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军队的“革命”化,他说:“我们革命的军队,要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要活泼。
”林彪还两次向毛泽东请示,将毛泽东在1939年提出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三句话,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作为军队的“三八作风”,毛泽东对此表示赞同。
1960年9月14日至10月2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扩大会议。
中国国防建设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防建设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防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国防建设开始了崭新的篇章。
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安全威胁和经济重建的巨大挑战。
1950年,中国政府成立了人民解放军(PLA)作为国家的正
规军队。
从那时起,中国开始进行军队现代化的探索和努力。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着重发展了海军和空军,并积极参与了朝鲜战争和中印边境战争。
中国的国防建设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注重经济发展,并逐渐转向军事现代化。
1985年,中国提出了“军事建设指导方针”,明确了发展现代
化国防和军队的目标。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国防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4年,中国发布了国家防御白皮书,明确了建设“信息化条件下的人
民军队”的目标。
从那时起,中国加强了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
的研发和改进,并逐渐提升了军队的实力和作战能力。
中国国防建设的重点也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军事科技、网络和空间安全成为中国国防建设的重要领域。
中国还加强了军事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国际反恐等领域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防建设始终坚持国防和军队的正当性原则,强调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并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总之,中国国防建设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现代化探索的历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国防实力和军队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不惧强敌,全面抗战已成必然!
中国人民不惧强敌,全面抗战已成必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快速增长,军事实力强大,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各种外部压力和挑战,中国人民不惧强敌,全面抗战已成必然!首先,中国坚信自己的强大实力。
中国人民有着久经考验的志愿军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有着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凭借着坚实的国力基础和坚定的信心,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面对各种挑战,依然没有迷失方向,保持着稳定内外的态势,真正成为世界意义上的大国。
其次,中国在军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一直在不断升级自己的军事力量,打造了现代化的军队和强大的海军、空军、陆军等各军种,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具备了军事实力的保障,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
在国际环境变化和战略观念更新的条件下,中国军队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军队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极端单一的军事理论和作战体系转变为多元化、综合性的军事思想、战争观念和作战体系。
现在,中国军队已经具备了在多种环境下进行有效的综合作战的能力,为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提供了实际的保障。
同时,中国在其他各个方面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除了聚焦军事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中国还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不断创新和前进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综合国力,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太空技术、核技术等方面也迅速崛起和发展,诸如高铁、移动支付、网购等中国的科技和商业成果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广泛使用,成为中国跨越剥夺的网络上的繁荣景象、旅游资源、教育对象等等。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与世界各地的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的向外开放政策使得更多的国家逐渐打开了与中国的交往之门,同时也使得中国成为了标志着经济和政治模式转型的重要象征。
中国国防历史的发展史
中国国防历史的发展史中国国防历史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国防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国家领土和维护国家安全。
这一任务由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和军事将领承担。
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军队主要由士兵和武装农民组成。
这些军队通常由各地的地方官员统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国防力量开始不断发展。
在唐朝时期,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唐朝时期的军队主要由士兵和骑兵组成。
这些军队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唐朝保卫了国家领土。
宋朝时期,中国的国防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朝时期的军队主要由士兵、骑兵和弓箭手组成。
这些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帮助宋朝保卫了国家领土。
明朝时期,中国的国防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明朝时期的军队主要由士兵、骑兵、弓箭手和火器手组成。
这些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帮助明朝保卫了国家领土。
清朝时期,中国的国防力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国防力量主要由满洲八旗组成。
这些军队在一定程度上保卫了国家领土,但在与外敌作战时表现不佳。
20世纪初,中国的国防力量开始逐步发展。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团结和抗战意志。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国防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并逐步实现了自给自足。
此后,中国在多次战争中表现出色,保卫了国家领土和人民利益。
今天,中国的国防力量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中国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高素质的士兵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中国国防政策的历史沿革
中国国防政策的历史沿革
中国国防政策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在成立初期,中国国防政策主要是以自卫和抵御外来威胁为重点。
1950年代,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及中印边境冲突,国防政策开始强调人
民战争和对外干预。
到了1960年代,中国国防政策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强调全民动员,国内外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
然而,中国
与苏联的关系紧张,国防政策偏向于对外独立自主和保卫国家主权。
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国防政策也相应发生变化。
中国调整了国防政策的重点,将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国防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明确了国防政策的核心目标,即实现“两个现代化”(军队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并维护国家统一、领土
完整。
经过冷战后期的变化,中国开始注重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
维和行动,并坚定提倡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议。
在新世纪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和军事大国,国防政策也更加
注重国内外和平稳定和维护全球安全合作。
中国提倡和平发展和互利
共赢的原则,并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对非核武器国家使
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心安全政策。
总的来说,中国国防政策的历史沿革体现了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从防御为主到独立自主和保卫国家主权,再到合作共赢和维护全
球安全,中国不断调整和发展国防政策以适应国家的需要和新时代的
挑战。
备战备荒
备战备荒作者:刘慧鑫张春锋来源:《档案天地》2013年第04期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腹背受敌的严峻国际形势,在这种背景下全国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战备活动,历史上称为“全国大备战”。
这次战备,以“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为指导方针,整个国家建设以“准备打仗”为中心,国防和军队建设由和平时期转入临战状态。
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对中国国民经济作一次重大的区域性布局调整,对东部(“一线”)和中部(“二线”)经济建设项目实行“停”、“压”、”搬”、“帮”,重点开发和建设西部(“三线”、“战略后方”)。
以这一战略方针为基础,后来毛泽东又根据时事情况加以补充完善,最终概括完整的口号为“备战、备荒、为人民”。
这个口号后来多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连在一起使用,成为冷战时期我国国际战略防御构思的总概括。
备战备荒,由毛泽东首次提出,周恩来总结概括,后再次经毛泽东亲自阐述后,于1964年作为毛主席语录在我国大江南北广泛传播,成为妇孺皆知的一项全民防御口号。
这一战略口号使全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从解决吃穿用转变为备战,出现了举国备战、全民皆兵的景象。
腹背受敌的国际环境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谓是内忧外患,四面楚歌,国家安全环境持续恶化,战争危险客观存在,要求新中国领导人必须加强反侵略战争准备。
内忧外患。
内忧——美帝国主义多方支持国民党特务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妄图建立大规模进犯大陆的“游击走廊”,不仅如此,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企图利用大陆的暂时困难不断地进行军事骚扰,叫嚣反攻大陆;外患——帝国主义加速了对新中国实施战略包围的进程,世界两大军事阵营都对新中国虎视眈眈。
东西南北,四面楚歌。
在东面——一方面,我方尚未和侵略我国长达八年之久的日本恢复邦交正常化。
另一方面,美帝国主义在大力支持台湾当局加紧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武装袭扰和破坏的同时,美国第七舰队和驻日本、菲律宾等国以及台湾地区的美军,每年都要在太平洋上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联合军事演习,并密谋策划对中国的核计划进行武装攻击,明目张胆地向中国炫耀武力。
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调整背后的大历史
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调整背后的大历史作者:黄迎旭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02期从建国之初的“备战整军”,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到60年代末期的“要准备打仗”,再到80年代的“积极防御”,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数度发生重大调整。
这些重大调整的背后,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波澜壮阔的大历史。
“备战整军”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国家安全形势的估计是乐观的。
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军事建设置于服从地位。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发展遭遇重大挫折,国家安全形势也趋于紧张。
首先是台湾蒋介石集团以为有了可乘之机,蠢蠢欲动。
在此期间,印度也企图借中国内政外交出现的困难局面,实现自己的领土野心。
1962年2月,中央军委召开常委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讲话,提出“整军备战”方针,后来,毛泽东将此方针改为“备战整军”。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紧急战备指示,军队立即开展战备动员,进行应急战备训练,调运战备物资,加强战场建设,全军迅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虽然蒋介石反攻大陆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中印边界紧张局势也得以缓解,但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在总体上却更趋紧张、更趋复杂。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所谓美舰受到攻击的“北部湾事件”,开始对越南实施轰炸。
我国坚定地支持越南抗美,实行了长达12年的大规模无偿军事援助。
在大力支持越南抗美的同时,我国提升了战争戒备程度,以防美国恼羞成怒,把战火烧到我国。
在加强提防美国的同时,我国把防备苏联也提到了议程。
1965年5月间,中央军委召开全军作战会议,会议明确提出:打与不打,要放在打的准备上面;美国和苏联是否会联合起来侵略中国,要准备苏联参战;打不打原子弹,要放在打原子弹的准备上面;迟打还是早打,要准备早打。
以后,这个方针逐渐被表述为“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要准备打仗”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苏联迅速加强了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
20世纪60年代战备问题研究述评
作者: 刘国新[1]
作者机构: [1]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100009
出版物刊名: 当代中国史研究
页码: 45-54页
主题词: 20世纪60年代;战备问题;战备形势;战备口号;“三五”计划;“一号命令”战备与“文革”
摘要:战备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战备问题则是影响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水平确有进行一番梳理的必要。
由于本次年会设定的题目只是60年代的战备,不包括70年代及其以后,在叙述对象上不免有所局限,因为真正有争论或意见存有分歧的恰恰是70年代发生的那些事。
另外,还有专人负责撰写三线研究综述,这就使本题目的写作进一步受到局限,因为三线建设与战备问题是分不开绕不过的,二者的厚薄关系是呈反比的。
中国近现代国防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现代国防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国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庚子事变。
随着中国的不断弱化,越来越多的外国势力开始在中国大陆上建立殖民前哨。
这使得中国必须考虑增强自己的国防力量以保护自身利益。
中国国防力量在20世纪初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皇室,中国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战争在这个时期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国共两党在1927年的分裂使得中国的国防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
在这期间,人民解放军建立起来并成为了中国的主力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断壮大,最终在1949年中国取得了胜利并宣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随后,中国新政府在军事方面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
它采用贯彻自主创新、引进和吸收外国技术并结合国内自主研发的方法积极建设军队。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化国防建设迅速发展,其建军理念和宗旨是“人民军队属于人民,胜利来自人民”。
这个观念被广泛应用于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对于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同时,中国国防科技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工作者队伍。
中国国防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1971年,中国通过发射东风一号卫星,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自己卫星上天的国家。
这标志着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79年发生的中越战争是一次重大的历练。
针对性强的武器装备和娴熟的作战技巧受到全世界的高度评价,中国因此获得了更加自信的外交立场。
这次战争对于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的作用。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中国采取了以核高基、卫星导航、新型战机、高性能战车、信息化等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军事现代化的战略。
同时,中国军队的参加国际维和行动也得到了极大强化。
这使得中国的军队在全球范围内的形象更加突出和积极。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国防的发展历程是一条充满曲折和变化的道路。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不断加强自身的国防力量和军事水平,取得了较为显著进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战备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 赤桦;郑珺(摘)
出版物刊名: 当代中国史研究
页码: 121-121页
主题词: 六七十年代;中国;战备;周边安全环境;战略物资储备;后勤保障体系;国防战略;60年代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国关系重新调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日趋恶化,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为了抵御侵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备措施:针对脆弱的战争支持系统,集中力量进行三线建设,建立起了国防战略大后方,战略物资储备初具规模;根据反侵略作战的需要,完善了国防工程体系的建设;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国防交通体系、全国通信网络和后勤保障体系;。
理性地认识和思考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大备战”
Rationally Understanding and Considering 'Nationwide Preparation for War'作者: 徐奎
作者机构: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室100091
出版物刊名: 当代中国史研究
页码: 111-119页
主题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大备战';历史评价;经验教训
摘要: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经进行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战争准备。
这次战备,是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当时严峻的国家安全环境的必然反应,其决策的正确性不容置疑。
这次战备有得有失,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安全,但同时也给国家经济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汲取这次战备的经验和教训,对做好新时期的军事斗争准备不无裨益。
“我们要准备打仗”——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关系与战备高潮
作者: 吴铭
作者机构: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编辑中心,510410
出版物刊名: 开放时代
页码: 47-66页
主题词: 中苏关系 60年代 战备 政治环境 国内外 边界冲突 战略防御 全盘否定
摘要:本文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变化为主线,结合国内政治环境,重点考察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战备疏散等事件的起因。
作者认为,自尊与自卫是“要准备打仗”的前提,中国国内迅速掀起的战备高潮对于避免发生中苏大战具有重要作用:在两国、两党缺乏互信的前提下,假如没有积极的战略防御,单纯寄希望于对方不敢发动战争,难免陷入危险境地:对于当年的一系列战备举措,不能仅仅因为仗没有打起来,就加以全盘否定,要结合当时的具体环境,理解决策者的意图及其合理性。
本文在梳理史料的同时,也对国内外吏学界的某些流行观点进行了批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战备的回顾与思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战备的回顾与思考
赤桦
【期刊名称】《军事历史》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面对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曾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备。
这次战备以“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为指导思想,将战备工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摆在全党、全军乃至全国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并制约国家各项工作的安排和开展,与一般意义上的战备相比显示出特殊的复杂性。
因而,这一时期的战备备受争议,可谓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特殊时期中国的战备,深入研究其作用和影响,并给予历史的、客观的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军事斗争准备不无裨益。
【总页数】5页(P11-15)
【作者】赤桦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97.5
【相关文献】
1.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政府对南海权益的维护——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海争端为考察中心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战备和边防工作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钢琴教育
4.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曲钢琴改编特点分析r——以20世纪六
七十年代作品为例5.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城镇居民的文学阅读和文化消费——以一份私人日记和消费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
简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经历了艰苦奋斗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人民的重要力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建立。
这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国家武装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可以分为若干个重要阶段。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面临着军队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双重任务。
在战略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保卫国家安全。
在军队建设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培养军事干部,加强装备建设,提高作战能力。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中越战争等重要战役。
这些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也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威慑力和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技术、装备建设和军事训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特别是在信息化战争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提高信息化作战能力。
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做出了贡献。
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参与国内各类救灾行动,为民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充满了光荣和辉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在国内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人民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支撑。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建军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军队逐渐发展壮大。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复杂的局势和挑战。
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军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
在这一时期,人民军队开始了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能转变的历史性转折。
20世纪50年代,人民军队开始进行军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这一时期,人民军队积极参与抗美援朝战争,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场战争中,人民军队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斗精神。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面临着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在这一时期,人民军队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
人民军队在这段时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军事实力和战斗力。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军队进一步加强了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改革。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军队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军队在这一时期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军事实力和战斗力。
当前,人民军队正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和挑战。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军队正在进行全面建设现代化军队的进程中。
人民军队将继续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结起来,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壮大、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从建军初期的艰苦斗争,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人民军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威武之师形象和强大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大备战的历史缘起
摘要:全国大备战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临近之即,针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对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防和外交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大备战的历史缘起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全国大备战;毛泽东;历史缘起
中图分类号:d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123-0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性大备战,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以国际形势和周边安全环境为客观基础,依据对时代特征及战争威胁的判断做出的正确决策。
一、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
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大国关系重新调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日趋恶化,反动势力联合反华,我国东、西、南、北方向都受到军事威胁,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加速了对中国实施战略封锁和包围的进程,美国第七舰队和驻日、菲等国及台湾地区的美军,每年都要在太平洋上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联合军事演习。
美国在越南还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将战火引至中越边境,威胁着我国的南部边疆;东南方向的台湾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大力怂恿和支持下,加紧对我
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袭扰和破坏,并制定了“光复大陆”具体计划,叫嚣“反攻大陆”;西南方向的印度,1962年10月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军队被迫自卫还击,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印度当局不甘心失败,依然与我军处于对峙状态;在北方,中苏友好关系破裂后,苏联同蒙古签订了《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在中蒙边境大量增兵,威胁我国北部边疆。
1969年前后,苏联又先后派出20多个军事代表团,到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活动,企图组织针对中国的所谓东南亚国家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中国长期拥有的背靠沙发(苏联)面向东的战略优势由此消失
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世界战争与和平形势有了新的判断:新中国同时面临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腹背受敌,周边安全环境急剧恶化,战争一触即发。
毛泽东认为只有备战才是遏制战争和取得战争胜利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国家的安全,党中央不得不做出及时反应,充分做好战争准备。
二、备战思想的提出和确立
备战思想是毛泽东最早提出来的,核心是”备”。
备战思想从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酝酿过程。
1.备战思想的提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面对严峻的周边安全环境,基于对战争危险的估计,毛泽东开始高度重视国防工作和战备工作,并把“整军备战”作为军事工作的指导方针,改变了“和平建军”的指导思想。
1963年2月,毛泽东在听取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汇报时指出:我们要准备打仗,不要以为天下太平。
各省、市的同志和中央的同志都要注意抓军事、抓军队。
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局面做过这样的估计:与中国打仗,我看英国人不会来,法国人不会来,德国人不会来,无非是一个日本人还可能来,一个美国人可能来,一个蒋介石可能来,一个印度人可能来,就是这几个。
1964年5月至6月,在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国防看作是与农业并列的“一个拳头”。
他从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可能性出发,提出在原子战争时期,没有强大、稳固的后方不行,于是毛泽东决心搞“三线”建设。
1964年6月至7月,毛泽东就战争形势连续4次做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充分做好独立作战和两面作战的准备、时刻准备应对美国发动侵略战争,同时对苏联也要有所防备。
这样才主动,才能有备无患,才比较可靠。
2.备战思想的确立
随着对备战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和对战争威胁以及未来战争特点
的分析判断,毛泽东提出了“世界战争不可避免”,明确了备战工作的指导思想,即“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标志着备战思想的确立。
当然,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直接源于战争的威胁。
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后,美国对中国边境造成直接军事威胁。
中共中央立即召开的工作会议,毛泽东明确提出要防范帝国主义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立足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加强备战工作。
1964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一份文件的批示中明确提出: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
我们不仅要在战略部署、后方设施、作战准备和国防工业建设等方面充分注意这个问题。
同时,也要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充分注意这个问题。
此时的中国,刚刚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所以,我们有这样的底气和能力做好应对核战争的准备,事实上,这一备战指导方针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
1965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战备工作的指示》,指出,鉴于美帝国主义正在越南采取扩大侵略的步骤,直接侵犯越南民主共和国,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因此,中央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应加强备战,并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
1965年9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国家计委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草稿)》,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把“三线”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战略大后方。
可见,“三五”计划实质上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从解决吃穿用转变为备战。
1969年,中共九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决不可因为胜利,放松自己的革命警惕性,绝不可以忽视美帝、苏修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危险性。
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准备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
准备他们打常规战争,也准备他们打核大战。
总而言之,我们要有
准备。
”以中共九大政治报告为标志,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备指导思想第一次公开提出,并被确立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全国大备战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参考文献:
[1]兰天.“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备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赤桦,高杨,吴天天.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战备指导思想浅析[j].军事历史.2008,(0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