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
月考试题(含解析)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将选项其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中对应的位置。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1.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两个时期思想文化非常活跃,并且是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了新变化的时期,它们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B. 秦汉时期和宋元时期
C. 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D. 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秦汉时期和宋元时期在政治、经济领域没有出现新变化;所以正确答案选D。

2.“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庄子
【答案】B
【详解】从材料“人性之善”中可以看出,材料中的思想家主张性善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性善论,故B项正确;孔子主张对鬼神要敬而远之,故A项排除;C项主张性恶论,排除;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故D项排除。

3.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规范社会秩序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构建平等社会
D. 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中荀子的“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可知社会秩序的混乱是制定礼义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项。

B、C、D三项在题文中没有相关表述,不符合题意。

4.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法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儒家重视礼乐制度,讲究身份等级,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符合二者共同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只是法家思想,CD项是儒家思想。

5.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

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A. 儒家
B. 道家
D. 法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中的“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和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墨家的“尚贤”的思想主张是完全吻合的,所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墨家,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
【名师点睛】墨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其代表了刚刚兴起的平民阶级(自耕农阶层)的利益因而拥有较为坚实的基础。

同时墨家主张注重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发明创造,从而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对我们现代社会要求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具有现实意义。

6.《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该材料反映的治国主张是
A. 墨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中可以反映出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的,故B项正确;A项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不符合;C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时期教育系统的形象说明。

据图,判断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A. 士阶层崛起,私学开始兴起
B. 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 少数下层士人得到入仕机会
D. 私人书院兴盛,理学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
士阶层崛起,私学开始兴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太学是汉武帝时兴办的,故A项错误;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这一问题,与教育系统无关,故B项错误;官学的兴办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也使得少数下层人士有了入仕的机会,故C项正确;私人书院兴盛,理学广泛传播是在宋明时期,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太学”“郡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的现象。

8.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

《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体现了
A. 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 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 西汉时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D. 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
“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的信息说明汉代采用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故A正确;材料不是批判儒家思想,故B错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重用,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

9. 2011年6月16日凌晨,我国大部分天空逐渐出现一轮红月亮,成为11年来月全食持续时
间最长和食分最大的月全食。

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
A. “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


B. “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

C. “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D. “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皇帝对国家的治理,天会有相应的天象作为反映。

红月亮明显是异象,在汉武帝时会被认为是上天的警告,皇帝一般会发布罪己诏。

故答案为C项。

A项只是涉及到自然灾害;B项与分析不符;D项是对客观事物的唯物解释,不存在天人感应的唯心色彩。

排除AB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主张
【名师点睛】为加强君主权威,维护大一统局面,董仲舒新儒学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通过“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是指天和人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使天感应;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是万物的主宰,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为君主专制寻找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理由。

“天人感应”学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无稽之谈,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违背了先秦儒学宣扬的民本思想。

但董仲舒也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10.《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题干信息“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
仲舒强调的是通过协调贫富使其和谐相处,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其目的在于巩固统治,既不是强制去富也不是济贫,更非劫富济贫。

故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
11.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

太学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
A. 《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墨子》
B. 《诗》、《书》、《礼》、《楚辞》、《易》、《春秋》
C. 《诗》、《书》、《礼》、《易》、《春秋》
D.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元朔五年”“太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故C项正确;《老子》、《庄子》、《墨子》不是儒家经典,故A项排除;《楚辞》不是儒家经典,故B项排除;《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四书”,宋以后逐渐成为儒家经典,故D项排除。

【点睛】“汉武帝元朔五年”“太学”是关键信息。

12.“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项排除;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
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

故选A。

13.“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
【答案】A
【解析】
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故多“仗义死节之士”,所以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C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故D错误。

14.“阳明学派对理学学派是一个正面的打击,至少儒家阵营中已并行有两支主流。

但使理学家痛恨的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

”符合材料中观点的思想是
A. “致良知”
B. “心即理也”
C. “知行合一”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结合所学可知,明中期,理学学派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主张以心学来更正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被称为“阳明心学”。

其中,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学说反对了理学的“知先行后”主张,即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不符合材料“只说不做”,排除。

【名师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

1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

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 提出“工商皆本”
C. 主张“经世致用”
D. 批判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明朝时期,工商业的发展成为明朝民主思想兴起的经济基础。

本题要抓住“本质”、“时代发展要求”等关键词,“本质”应该优先从经济基础去理解,与民主批判相对应的经济基础应该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时代发展要求”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对应的思想主张是发展工商业经济。

A项是明中叶后李贽思想主张,CD两项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但都不是经济方面,只有B项最符合题意。

故选B。

16.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A. 经世致用
B. 工商皆本
C. 唯物主义思想
D. 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在学术研究上的主张经世致用,A项正确。

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与题干强调经世致用不符,排除B。

王夫之主张理在气中,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与题干强调经世致用不符,排除C。

重农抑商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与题干强调经世致用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17.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想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产生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批判君主,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B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故C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唐甄的思想
18.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 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 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神化,所以董仲舒和孟子均未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所以,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也就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君主与百姓的关系
19.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A.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 否定了君主制度
C.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 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大意:对于国是的决策,应该是出于“群心”,即匹夫匹妇之言也应该考虑。

统治阶级不能因“匹夫匹妇”地位卑贱而予以否定,也就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尊重民意,因此选择D选项。

材料只是谈尊重民众意愿,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故排除B项。

A选项材料时间有所偏差;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法治思想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比较评价:
1、共同的生活背景是早年参加抗清斗争,目睹王朝兴衰,后来著书立说。

政治思想上都反对君主专制的独裁统治,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因而能够在思想领域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使宋明以来渐趋沉寂的局面变得活跃起来,但是各自的贡献也不一致:
黄宗羲以抨击君主专制著称,后人传习引用甚多的是“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顾炎武以倡导经世致用而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后人传习引用甚多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以古代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而著称,其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2、整体评价是:
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了向近代转化的意味。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他们的新思想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宋明理学的批判,而将他们划出儒家思想的行列之外,在他们的思想里,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踪影。

20.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A.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B.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C.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火药在唐代末期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代得以推广,故B项正确符合史实;“蔡侯纸”是指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所生产的纸张,目前已发现西汉时期的灞桥纸,排除A;“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排除C;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宋代,排除D。

所以答案选B,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21.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对此话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 中国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B. 中国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扩张
C. 中国的三大发明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D. 中国的三大发明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故A项正确;B项是指指南针的影响,C项是指印刷术的影响,D项是指火药的影响,因此BCD项都是A项具体表现。

【点睛】关键信息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22.中国古代的地理学非常发达,从《汉书》到《清史稿》均有《地理志》,元、明、清三代有《一统志》,府、州、县多有地方志书,舆地之书汗牛充栋。

这表明古代地理学
A. 服务于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
B. 立足于研究自然地理的规律
C. 在古代科学体系中位居主导
D. 取代了史学研究的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
中国古代重视地理是因为地理问题决定了领土疆域问题,尤其是各地方地区的地理问题的记
载对中央集权有很大意义,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C选项错误,地理问题并不是主导问题;D选项错误,说法与事实不符。

23.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载,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运用
C.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D. 雕版印刷仅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刻版印刷”“精雕细校”可以判断是雕版印刷,根据“书版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可知广泛应用,所以B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C项材料只反映了雕版印刷的信息,未提及活字印刷,脱离题干,错误。

D项官方机构刻书材料有体现,但不能判断书坊所卖书籍都是官方所刻,太过武断,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雕版印刷
24.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

”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A.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 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 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
D. 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研究人类、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等字眼足以证明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提及八股取士,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忽视
对自然的的研究而非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5.清人梁嵫《评书帖》认为要对不同历史时代书艺群体风格的整体审美把握,“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以下属于“晋韵书风”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B项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C项是明代唐寅的作品;D项是宋朝苏轼的作品;因此A项属于“晋韵书风”。

所以答案选A。

26.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

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 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 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 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 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是篆书的特点,而题干中图示字体属于行书,故A项排除;“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符合行书的特点,与图示字体特点相一致,故B项正确;“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与行书不一致,故C项排除;“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与行书不合,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艺术
27. 《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数,个个花开淡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

”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A. 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B. 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