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产品的必经之路》曹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交是产品的必经之路》

菲1. 人的思维是连续的,用户的需连续的。

用户没有突兀的需求,每个决策都具有潜在的关联。

在互联网中,存在海量的垂直

用户的需求被残酷无情地打断

当触碰到未知领域时,用户会需要帮助

2. 需求的源动力,决定了产品的每个细节

对于核心需求的理解:我们满足了用户的什么诉求?

对于指导原则的理解:要做超出用户预期,但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小结】:

用户的需连续的;

当我们说产品要尽可能靠近用户的时候,我们实际在说:要站在用户决策的上游。

【例】

PC时代的上游

●用户的入口:门户—搜索引擎—浏览器—PC客户端逐步下沉的过程

●由于搜索引擎和浏览器之间非同质化竞争,因此并没有发生取代关系;

●小小的例外:QQ.—QQ小弹窗让它下沉得更深,有了更接近用户的入口

PC时代=搜索引擎+浏览器

【问】:为什么手机百度在日渐衰落?

移动时代的上游

●IOS/Android的基础设定(一次只能进入一个APP界面),使得系统之上,再无从属关

系、再无上下游之分

●入口变为:占有用户大量碎片时间的APP

●这个时代的关键:如何变成超级APP,打通上下游?

●超级APP+垂直服务(在一个领域打穿了)=移动时代

【问】腾讯的口号“连接一切”本质是什么?

IOT时代:万物互联

●纯粹独立、没有关联、完全冲动的消费,很大可能是不存在的;

●将用户数据的收集动作,降低一层,变成物联网

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来看,原因一:占有更靠近用户的产品,更有竞争力。

把握用户决策上游的两个关键点:

●收集数据;

●精准预测

精准预测的比赛才刚刚开始

【新思路】:利用社交来解决精准推荐的问题

Story1: 关于朋友圈的一些行为

●去年你点赞最多的人是谁?你的上司

●去年给你点赞最多的人是谁?你的下属

关键点是:当你有求于人,你就会加强与那个人的互动。

每个人都无法免俗,因为我们无法逃脱功利主义的社会属性。

【问】看一篇文章,到底是因为它的标题,还是因为它是大老板转发的?

【小结】朋友圈,或者说产生容的社交,已经成为真实社会关系的完整映射。社交群体越庞大,就越接近真实。

Story2: 如今我们怎样做决策?

●回想一下最近的所有决策:要看的书、要看的电影、要听的音乐、要去哪旅行?

●再看看人生大事——买车、买房?小孩教育?

●中国既脆弱、有强健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对“熟人”的经验更加信服。

【小结】:在每个人的社交关系中,都有各种“KOL”存在,他们对我们的决策有绝对影响。

Story3: 你比自己想象中还合群(社交天性)

●弹幕产品的兴起;

●为什么双11成为爆款?这一天的价格真的是全年唯一的最低价吗?

【小结】

手机放大了人类的孤独感,于是我们更迫切地需要通过某种“共同进行”的方式,加强群体的共鸣感。(我们一起做)

Story4: 每天有多少时间可以花在手机上?

●用户可以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阅读的优先级是什么?优先级的依据是什么?——“有用”和“让我觉得快乐”在不同

的用户群中,排序并不同;

●做一个有趣、有用、有品的产品

【小结】我们与其花时间去构思一个答案,而且这个答案还可能是错的;不如去把这个问题分发给可以回答的人,即使答错了,他们也可以继续“交流”和“讨论”。答案是会演化的。解决精准预测的一个办法:群体决策

因为需求的发掘是如此之难,所以我们一边发展先进的技术,一边让社交群体中的用户去发现、创造和引导。

要在产品中构建一套让用户和用户之间可以互动起来的玩法。

【例】

百度知道和知乎都是社交产品。

但百度知道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人。知乎是以人为中心。

因此当用户不再有强烈的“问题”时,知道就被束之高阁了。

有事问百度,没事就呵呵了。

【结论】做社交产品,必须要在一开始定位的时候想清楚,中途转型是很难成功的。

社交产品的好处,毋庸置疑:

●容在二次传播的时候,才更有价值;

信息在人群中进行发酵、加工、联想……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社交产品的稳定性更好:具备关系链,具备用户贡献,保证用户碎片时间的抢夺,确保

APP的打开时长。(让用户有贡献,有沉淀,这样用户就会舍不得离开)

●群体智慧,大于个体智慧:用户自己会弄出你意想不到的玩法。

建立社交关系:

1. 谁是KOL?总有一些人,会站在用户“一些”决策的上游;

2. 如果产品中想去抢占用户需求的先机,必须先将人群中关于这类需求的“推销员”、“专家”、“联络员”挖掘出来才行。

【例】滴滴出行

菲认为滴滴大量搞红包的运营,限制了用户的思维路径,让用户觉得你就是一个挣钱的地方,我就是因为想贪便宜才来你这消费。这样的产品没有温度。

3. 不能去限制话题,而应该去引导。

4. 话题和潮流应该是由KOL和用户来发起和推动的。

几乎每个互联网公司都在这么做:

●工具产品——服务/容——社交,这是当前的主流趋势;

菲认为“以社交为出发点的产品,会在形态上完全不同”。

还是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产品。就好比滴滴的定位,你当初是用什么点吸引用户过来,很重要。

下篇:社交产品的机会

社交类产品两大基础要素:

1. 单人身份的设定

2. 多人互动的规则

单人身份设定的玩法:

●三国杀的游戏规则:将牌+身份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