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
(2008-07-19 10:03:21)
转载▼
标签:
分类:文化长廊
辛弃疾
婉约词
文化
谈到辛弃疾,我们就会想到他的豪放词,眼前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位叱咤风云,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并唱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慷慨激昂之音。
对于辛弃疾的的豪放词,文学史上给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自然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应全面地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除了他的豪放词之外,我们还应看到他在南宋风雨飘摇之际将昔日光复河山的一腔豪情化
作对人生悲欢的深沉思索和无限感慨,以伤春感暮、抒怀念远的幽思之情创作出来的婉约词所取得的独到的艺术成就。
但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为何要写这么多的婉约词呢?浅析其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传统词风的影响。
虽然在北宋时候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指出向上一路”,创出了豪放词,但是,传统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婉约词仍被奉为正宗。
即使到了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政治局面、民族兴亡的关键时刻,一部分进步的词人感到豪放词有利于抒发爱国之情,抗敌之心,豪放词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这并未改变词坛上词风以绮靡浓丽、柔婉含蓄为主的局面。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辛弃疾虽继承苏轼革新词风的事业,但又不能不受时代的影响。
例如,在辛词中就有不少注明“效花间体”、“效李易安体”等的词作,就是辛弃疾受婉约词(花间体、易安体等)影响的证明。
二、对婉约词体的肯定。
虽然正当两宋之际,南宋国势衰微,词坛上豪放之音大作,但整个文人的心态、审美趣味并为改变,文人雅士的生活正是产生大量婉约词的基础。
辛弃疾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作出挑战,他填了大量的豪放词,将豪放词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填却不曾对婉约词有任何的否定。
他对这两种词体采取了平等的态度,创作了相当多的婉约词,如《青玉案·元夕》等。
三、抒发感情的需要。
词人会用不同的词体来抒发不同的情感。
南宋的乱世环境让他成为一名爱国英雄,辛弃疾遭受打击、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筹,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只能借助豪放词来表达,现实中的辛弃疾不仅有忧国忧民之情,还有亲情、友情、恋情等,对于这些感情作者选择了以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见长的,风格隽永含蓄的婉约体。
若对辛弃疾的婉约词没有进行分析研究,我们欣赏时难免出一些问题。
下面大致从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作一点介绍。
1、婉约的辛词
关于豪放与婉约的对立,到了辛弃疾这里就不那么明显了,以他的《摸鱼儿·咏春词》为例:千金中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两句柔情似水,但”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一句,却又深深地为情所困者的口吻,发出严厉得近乎冷酷的劝诫,从中更能体会到那种催人泪下的辛酸和感慨,事实上,我们已经无法说清这首词是婉约还是豪放了。
稼轩词中以爱情为主旨的婉约词大约有十几首,它们均有独到之处,如:《满江红·家住江南》、《青玉案·元夕》、《南乡子·舟中记梦》等。
2、辛词的婉约
婉约词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花间派、晏殊、晏几道、张先、欧阳修、柳永、周邦彦等,此时的宋词臻于完善。
而辛弃疾创作的婉约词不免受到各家的影响,如他模仿过“拟易安体”,但辛弃疾并不甘心,他倾注了许多精力,这些词所表达的情绪各不相同,艺术风貌更是多姿多彩。
首先,在艺术风格上看,辛词复杂多变,情感细密,每一首都是一次创新。
例如,同样是写思念,既有远走他乡的游子思念,又有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思念;既有伤春所引发的伤别,又有彻夜不眠的思念而挑起的妒嫉;既有男子离家宦游途中的切骨之思,
又有归家路上的喜极而泣。
同是这份思念,词人又选取了不同的场景来渲染:《青玉案·元夕》是在一个元夕的灯市上,主人公用一双焦灼的眼睛在人流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鹧鸪天·困不成眠奈何夜》是在深夜的闺房中,主人公想起远方的丈夫,忆及共度的美好时光,不由得担心丈夫在他乡会被别的女人纠缠,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想着想着,不禁有些痴了,嫉妒地推醒身边熟睡的侍女,问她在做什么梦;《满江红写的是寒食过后的暮春,一位温柔的女孩子独自在花园散步,望着流水中漂浮的一片片凋零的花瓣,她突然想到自己的心上人已经很久没有音讯了,打算到小楼上向远处望,又怕被别人看见,犹豫间不禁绯红了脸颊。
同样是写思念,同样是写情,在辛弃疾笔下,这种无法排解的思念,呈现出种种不同的意蕴,更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洋溢其间的才情。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辛弃疾长于运用内心的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使之成为其婉约的又一特色。
在辛弃疾笔下,婉约词几乎成为心理描写的园地,并且杂以动作、语言、景物的陪衬,构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景象。
在《蝶恋花》里,他只用“只道书来无过雁,不道柔肠,近日无断肠”,来抒写相思之苦;《鹧鸪天》种用“暗将往事思量遍,谁把多情脑乱他?”表达相思之恨;又用“些底事,误人多,不成真个不
思家?”写相思之怨。
凡此种种辛弃疾都悉心揣摩,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
再者,在语言运用方面,辛弃疾一反旧习,词中无一处用典,无一出藻饰,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
如《武陵春》:“走来走去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来已是疑,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语言通俗晓畅,近于白话。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虽是豪放词的巨匠,他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更有王国维将辛词《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几句看作是词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简述唐诗与宋诗的不同风格
(2008-07-19 10:10:01)
转载▼
分类:文化长廊
标签:
宋诗
唐诗
情韵
理趣
文化
同是诗歌,不同朝代在风格上有整体性的差异。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提出了“诗分唐宋”之说。
他认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简言之,唐诗突出一个“情”字,而宋诗则追求一个“理”字。
一、情韵美:唐诗的整体风貌
唐诗在整体情调上气韵酣畅,情味醇美,这与唐人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呈清新愉悦的风貌有关。
唐代经济空前活跃,文化繁荣,周围的事务在人们心目中显得分外亲切美好,反映在唐诗中,表露出来的总是进取、乐观、开朗和昂扬奋发的情怀。
因而唐诗在集体面貌上给人以神行语外、语浅情浓、丰神毕现之感。
李白的浪漫使我们感受到酣畅淋漓的情韵。
他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有“千古丽句”之誉,文字绮丽,意境优美,烘托出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氛围,透露出盛唐时代繁华鼎盛的时代气息,隐含昂扬激越的向上情绪。
杜牧的清丽让我们领略到风华掩映之美。
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高度概括了千里江南一片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春色,有鸟语清脆婉转之愉悦,有绿树红花掩映生辉之美感,在浅近清新的文辞中,蕴藉隽永。
孟浩然的平淡则让我们领略到另一种情韵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近景,绿树环抱,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青山依依,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
刘禹锡的达观令读者感悟到慷慨昂扬的情绪。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改伤感低沉的情调,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即使是送别诗,唐诗也一扫哀伤与悱恻之气。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诗人对朋友的真挚之情,有离别的
难舍和对友人今后孤独寂寞生活的关怀,真是百感交集,表面平静,内心激荡。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豁达开朗,独辟蹊径,自铸伟词,情词佳妙。
这种开阔的胸襟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二、理趣美:宋诗的审美追求
宋诗重哲理,善思辨,擅析理,多探缘索由。
宋代诗人大都以唧唧用世的态度去驱遣笔墨,喜好从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探索事理,用诗意来表达哲理,极富思理的情调,显露出美不胜收的理趣。
宋朝道学盛行,诗人借吟诗的机会来讲道学或以讲道学的借口来吟诗。
道学家朱熹的许多诗都有这种倾向。
他的借景喻理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百年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把抽象的理论用诗的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言简意赅,寓意深邃,这里可谓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常为后人所征引,成为历久不衰的名句。
苏轼诗中的智慧叫我们常读常思,常思常新。
他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又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述的。
前两句寓意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就会的得到不同看法;后两句阐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使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理语成诗,富于哲理意趣,耐人咀嚼,回味无穷,表达了一种朴素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