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的常规理解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实词的常规理解方法
☆一.双音节互解法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
古代汉语习惯单音节,即单字表意(用字表意);而现代汉语习惯双音节,即双字表意(用词表意)。
那么,单音节的字如何发展演变到双音节的词呢?这一发展演变过程遵循了一种重要的成词方法:组字成词。
而组字成词最常见的方法有二:
1.同义字或近义字组合成词;
如“希冀”一词由“希”和“冀”二字组成,这两个字都有“希望”的含义(于是不复冀其相知);“把握”一词由“把”和“握”二字组成,这两个字都有“抓住、握住”的含义(因左手把秦王之袖);“回报”一词由“回”和“报”二字组成,这两个字都有“回复”的含义(《报任安书》);“假借”一词由“假”和“借”二字组成,这两个字都有“借助”的含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等。
2.反义字组合成词。
如“左右”“上下”“前后”“东西”“利弊”“得失”“成败”“兴衰”。
当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发现一个较为陌生的字时,不妨联系一下现代汉语,看看该字是否经常和另外一个字组合成词,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另外一个字,来帮助我们推测出较为陌生的字的含义。
一般来讲,借助同义字或近义字帮助推测字的含义的使用频率更高。
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让推测出的含义置于全句的语境之中,能够流畅通顺,符合逻辑。
双音节互解法训练(解释□中的字)
1.卫皇后字子夫,生微(出身低微)矣。
盖(大概)其家号曰卫氏,出平阳侯邑(来自平阳侯曹参的封邑)。
子夫为
平阳主(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她虽出身低微,但恭谨克己,其弟卫青、外甥霍去病在对匈奴战争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史记·外戚世家》讴:有“歌”意,所以有“讴歌”一词。
“讴者”在翻译时应结合卫子夫女性的身份,翻译为“歌女”。
“子夫为平阳主讴者”意为“卫子夫是平阳公主的歌女”。
2.淮阴(淮阴侯韩信)方东(在东边)击齐,汉王(刘邦)数(读作shuò,多次)困(被围困)荥阳、成皋,计欲
皋以东,屯(驻守)巩、洛以拒(抵抗)楚。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捐:有“弃”意,所以有“捐弃(捐弃前嫌)”一词。
“计欲捐成皋以东”意为“计划想要放弃成皋以东的土地”。
3.越王句践(即勾践)乃以馀(等同于“余”)兵五千人栖於(等同于“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大夫是官职名,名叫文种)厚币(带上丰厚的财物)遗(馈赠、赠送)吴太宰嚭(太宰是官职名,名叫伯嚭)以请和,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动词,忍受艰辛困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采纳)太宰嚭计,与越
——《史记·伍子胥列传》平:有“和”意,所以有“和平”一词。
“用太宰嚭计,与越平”意为“吴王采纳太宰伯嚭的建议,和越国议和”。
4.尚(夏侯尚,夏侯渊的侄子)奏:“刘备别军(偏师)在上庸,山道险难,彼不我虞(虞我,料想到我军偷袭。
类似的倒
装如:时不我待),若以奇兵潜行,出其不意,则独克之势(只有克敌制胜的态势)也。
”平三郡九县,迁征南大将军。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勒:有“令”意,所以有“勒令”一词。
“遂勒诸军击破上庸”意为“于是命令全军攻破上庸”。
5.初,曹公壮(赞赏)羽(关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凭借私人感情)问之。
”
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
以报曹公乃去。
”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曹操认为关羽非常讲义气)。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效:有“功”意,所以有“功效”一词。
“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意为“我将立功用来报答曹操再离开”。
6.岳(潘岳)性轻躁(轻浮急躁),趋(追求)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谄媚侍奉)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愍怀太子司马遹)之文,岳之辞也。
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
——《晋书·列传第二十五潘岳》构:有“陷”意,所以有“构陷”一词。
又如“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王圣等惧有后祸,遂与丰京等共构陷太子,太子坐废为济阴王”。
“构愍怀之文,岳之辞也”意为“陷害愍怀太子的文章,是潘岳写的”。
7.时帝雅(素来、向来)好典籍,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珣》昵:有“亲”意,所以有“亲昵”一词。
“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意为“一起因为才学文章被皇帝亲近”。
8.后使至京师,简文(简文帝司马昱)亦雅(很、非常)重焉。
既还,温(桓温,东晋权臣)问:"相王(丞相琅琊王的简称,司马昱在被立为皇帝前爵位为琅琊王,并担任丞相,故称其为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见。
"以此大忤(忤逆、违背)温,左迁(降职)户曹参军。
——《晋书·列传第五十二习凿齿》旨:有“意”意,所以有“旨意”一词。
“以此大忤温旨”意为“因为这种说法严重违背了桓温的心意”。
又如“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茫然增愧赧”。
9.当是时,忠贤(魏忠贤)(孙承宗)功高,欲亲附(亲近依附)之,令应坤(魏忠贤的党羽刘应坤)
意。
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非常怨恨,“憾”通假“恨”)。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孙承宗》柄:有“权”意,所以有“权柄”一词。
“忠贤益盗柄”可以解释为“魏忠贤日益窃取权力”。
申:有“明”意,所以有“申明”一词。
“令应坤等申意”可以解释为“魏忠贤让刘应坤等人(替自己)表明心意”。
10.十年,(刘长佑)擢(升任)广西巡抚。
时广西土匪犹蔓延(连绵不断),大者踞(占据、盘踞)郡县,小者千百为
群
——《清史稿·列传第二百零六刘长佑》倏:有“忽”意,所以有“倏忽”一词。
“倏兵倏贼”可以解释为“忽然是兵忽然是贼”。
二.成语推断法(见总复习资料“活用实词推断七法”)
所谓成语,即约定俗成之语。
许多成语从古沿用至今,故其中使用到的字,其字义往往为文言文中该字的常见义,因而对我们理解文言文字义有帮助。
例如: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
方以宁。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万家。
——《资治通鉴·齐威王行赏罚》“给”有“富足”意,这种字义保留在成语“家给人足”中。
所谓家给人足,即家家户户都富足。
——《贞观政要·用心不倦》“副”有“符合”意,这种字义保留在成语“名副其实”中。
所谓名副其实,即名声符合实际。
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纲鉴易知录·宋仁宗重用王安石》“竟”有“最终”意,这种字义保留在成语“有志者事竟成”中。
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即有志向的人事业最终会成功。
成语推断法训练(解释□中的字)
1.余病痞且悸(害怕),谒(拜访)医视之,曰:“惟(只有)伏神为宜。
”明日,买诸(兼词,之于)市,烹而饵(服用)之,病加甚,召医而
——《柳宗元集·病痞》尤,有“责怪、责问”意,故“怨天尤人”意为怨恨上天,责怪他人。
文段中的“召医而尤其故”意为“叫来医生责问他原因(是什么)”。
2.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年幼丧父),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
家,过目成诵。
——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鬻,有“卖”意,故“卖官鬻爵”指出卖官位爵位。
文段中的“助书贾鬻书于市”意为“帮助书商在街市上卖书”。
3.迁(升任)翰林学士。
国史久不成,绩言:“《神宗正史》五闰矣,未能成书。
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史官)好恶不同。
——《宋史·徐绩传》更(gēng),有“经过、经历”意,故“少不更事”指年少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
文段中的“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意为“现在经过十五年(的编修),还没有完成”。
4.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
轨(韩轨)
——《北史·王罴传》投,有“扔掉、抛弃”意,故“投笔从戎”指扔掉笔去参军。
文段中的“轨遂投城遁走”意为“韩轨就抛弃城池逃跑了”。
5.而是时(这个时候)青宫(东宫)旧奄(同“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教导)帝狗马、鹰兔、歌
舞、角抵(摔角),不亲。
文每退朝,对僚属(同僚下属)语及,辄泣下。
——《明史·韩文传》万机,有“各种政务”意,故“日理万机”指每天处理各种政务。
文段中的“不亲万机”意为“(皇帝)不亲自处理各种政务”。
三.字形、偏旁推断法(见总复习资料“活用实词推断七法”)
中国古人认为汉字有六种造字方法,而对于高中生来讲,其中的两种造字方法,对于理解字的含义,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便是“形声”和“会意”。
1.形声字由两个部分组成,“形旁”和“声旁”,“形旁”表示字的意义类属,“声旁”表示字的发音。
如“樱”字,“木”是“形旁”,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婴”是“声旁”,表示它的读音与“婴”近似或相同。
如“畴”字,“田”是“形旁”,表示它是田地,“寿”是“声旁”,表示它的读音和“寿”近似或相同(畴和寿同韵母,这在古人看来是近似音)。
所以,形声字给我们指明一种理解汉字的方法:同一偏旁的字其意义类属往往较为接近,把握字的偏旁,往往便能推测出该字的含义。
例如:
①.偏旁从“贝”的字,往往与金钱财物以及使用金钱财物的行为相关;如“赋”可以指赋税,也可以指征税的行为;“质”可以指人质,也可以指抵押的行为;“贬”可以指价值降低;“责”可以指索取财物;等等。
②.偏旁从“纟”的字,往往与丝织品及其颜色、用途等相关;如“练”可以指一种白色绢布,也可以指白色;“绸”可以指丝绸,也可以指用丝织品束缚缠绕的行为(绸缪);等等。
③.偏旁从“禾”,往往和五谷、粮食相关;如“颖”可以指禾苗的穗尖;“税”可以指征收的粮食;“秩”可以指古代官员的俸禄;等等。
2.会意字顾名思义,通过字的字形便可以理解字的含义。
如“涉”字,左边是“氵”,右边是“步”,所以“涉”的本义是“步行过河”,故涉字常常和江河有关系,如“涉江采芙蓉”“送子涉淇”。
如“解”字,由“角”“刀”“牛”组成,所以“解”的本义是“用刀把牛身和牛角分开”,也就是“分开、分解”。
如“炙”字,上边是“月(肉)”,下边是“火”,所以“炙”的本义是“烤”或“烤肉”。
如“裕”字,左边是“衤(衣)”,右边是“谷”,所以“裕”的本义是“有衣有谷”,也就是“富裕、富饶”。
字形、偏旁推断训练(解释□中的字)
1.梁(项梁,项羽的季叔)乃出,诫籍(项籍,字羽)持剑居外待(待在外面等候)。
梁复入,与守(指会稽太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不一会儿),梁“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官印和系官印的绶带)。
门下(下属官员)大惊,扰乱(发生骚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慴伏(慴是慑的异体字,畏惧屈服),莫敢起(反抗)。
——《史记·项羽本纪》眴:偏旁从“目”,眴字的本义是“用神眼示意”。
“梁眴籍曰”可以翻译为:项梁用眼神示意项籍说。
2.庆历六年,(王存)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提拔、升任)上虞令。
豪姓(豪门大族)杀人,久莫敢问,存(王存)至,按(察、审察)以州吏受
——《宋史·列传第一百王存》赇:偏旁从“贝”,赇字的本义是“贿赂”,“受赇”的意思是“收受贿赂”。
“按以州吏受赇”可以翻译为:审察出州里官员收受贿赂。
3.侬智高(北宋中期广西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赵师旦)“诸州守皆弃城走(逃跑)矣!”
——《宋史·列传第二百零五赵师旦》觇:偏旁从“见”,觇字的本义是“偷偷地看”。
结合文段敌我交战的背景,“师旦使人觇贼”可以翻译为:赵师旦派人侦察敌军。
4.郡(指合浦郡,位于广西北部湾东北岸)不产谷实(谷物粮食),而海出珠宝,与交址(也写作交趾,今越南)比境,
——《后汉书·列传第六十六孟尝》籴:买入粮食。
从字形看,上入下米,不难猜测出该字的含义。
与之相对,“粜”字含义为“卖出粮食”。
“贸籴粮食”可以翻译为“买入粮食”。
5.文帝(汉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险峻陡峭的山坡)。
袁盎骑,并车(紧靠汉文帝的车驾)揽上曰:“将军怯邪?”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辔:缰绳。
从字形看,由“纟”“车”“口”组成,所以“辔”字的本义就是牲口口中所含的缰绳。
“揽辔”可以翻译为“拉着缰绳”。
6.王(楚怀王)谓郑袖(楚怀王宠妃)曰:“夫新人(魏惠王赠与楚怀王的美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
“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
”王曰:“悍哉!
——《战国策·楚策四》劓:割鼻。
从字形看,左鼻右刀,不难猜测出该字的含义。
“令劓之”可以翻译为“令人割掉她的鼻子”。
四.通假推断法
1.通假字的原理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假“背”,背叛,“倍德”即背叛恩德。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乡:通假“向”,“北乡”即向北、面朝北方。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世家》景:通假“影”,“影从”即像影子一样跟从。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禽:通假“擒”,擒拿。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假“早”,早点。
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即用通假字代替本字。
如“倍”是通假字,“背”是本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常表现为两种形式:
①.用同音或近音的通假字代替本字。
如“倍”和“背”同音,“乡”和“向”近音。
②.用形近的通假字代替本字。
如“景”和“影”形近。
当然,一些通假现象两者兼具,既同音或近音,又形近。
如“禽”和“擒”既同音,又形近。
通假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见的,广泛存在于“二十四史”中,而且越是年代靠前的史书,通假现象就越普遍,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想要敏锐发现通假现象,首先,需要把握整个语句的基本含义,发现其中的“不合理”处。
通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都具有“不合理性”,如“蚤”从“虫”字旁,本义指一种昆虫(跳蚤),它出现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就很不合理。
其次,应借助字音和字形,大胆联想。
因为同音、近音、形近是绝大多数通假字的表现。
但联想出的本字放在具体语句中应逻辑自洽,并且表意通畅。
联系语境中项伯提议让刘邦第二天向项王谢罪,自然是去得越早,越能表现出臣服、谢罪的态度。
那么,“蚤”通“早”在语句含义上就能解释通畅了。
2.高考中的通假字表现
(2016全国1《宋史·曾公亮传》
(2016全国2《明史·陈登云传》通假字训练(解释□中的通假字)
1.广令诸骑曰:“前!二里所(处所、地方),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敌人)多
且近,即有急(如果有紧急情况),奈何(怎么办)?”
——《史记·李将军列传》陈:通“阵”,阵地。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在翻译时要稍微灵活处理,可以翻译为:前进到距离匈奴阵地二里多远的地方。
2.秦王使王龁代陵(王陵)将(统率军队),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攻下、攻克)。
楚使春申君(春申君黄歇)及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君(白起)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病重)。
应侯(范雎)请之,不起。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彊:通“强”。
“彊起武安君”便翻译为:(秦王)强行起用武安君。
3.(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不久)楚相亡(遗失)璧,“仪贫无行(没有德行、品行不端),必此盗相君之璧。
”
——《史记·张仪列传》意:通“疑”,怀疑。
“门下意张仪”便翻译为:门客们怀疑是张仪偷的。
4.陈思王植(曹植)字子建。
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写文章)。
太祖(曹操)尝视其文,
谓植曰: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倩:通“请”。
“汝倩人邪”便翻译为:你请人代笔的么?
5.太后(武则天)曰:“季昶(薛季昶,名将薛仁贵之子)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另外任命一位官员),昌期(张昌期,武后宠臣张易之的弟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
”元忠(魏元忠,时任宰相)独曰:“昌期不堪(承受、胜任)!”太后问其故,元忠曰:吏事,向(之前)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将要)尽。
雍州帝京,事务繁剧(繁多、繁重),不若季昶强干习事。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闲:通“娴”,熟悉。
“不闲吏事”便翻译为:不熟悉官场事务。
☆五.教材迁移法(见总复习资料“活用实词推断七法”)
1.(田单)令甲卒皆伏(隐藏),使老弱女子
乘:有“登上”意。
《诗经·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中的“乘”便是“登上”意。
“使老弱女子乘城”意为:(田单)让老弱妇孺登上城楼。
2.母曰:“汝今得与李、杜(指当时的名士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遗憾)!既有名,复求寿考(长寿),可兼得乎?”
——《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七范滂》令:有“美好”意。
《孔雀东南飞》:“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中的“令”便是“美好”意。
“既有令名”意为: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
3.止奸吏,或闻诸曹(各个部门)案典(司法官吏),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
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
——《旧唐书·列传第十三裴矩》务:有“从事、致力于”意。
《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中的“务”便是“从事、致力于”意。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意为:唐太宗刚即位时,致力于(杜绝)作奸犯科的官吏(贪污腐败)。
4.又因进对(觐见并对答)及取燕事,(吴时)曰:“祖宗盟血未干,渝(改变)之必”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迂腐的儒生)。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吴时》速:有“招、招致”意。
《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便是“招致”意。
“渝之必速乱”意为:改变盟约一定会招致战乱。
5.而是时魏忠贤(晚明著名宦官)群小附之,(魏忠贤)惮众正盈朝(朝廷中都是正直的大臣),不敢大肆(过于放肆、毫无顾忌)。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杨涟》用事:有“执政、掌权”意。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中的“用事”便是“执政”意。
因为魏忠贤只是奸宦,在语境中解释为“掌权”更合适。
6.伍胥未至吴而疾(生病),止中道,乞食。
至於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
因:有“通过”意。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中的“因”便是“通过”意。
“伍子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意为:伍子胥于是通过公子光来求见吴王。
7.张苍(时任丞相)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思考了很久后还是认为不可以),而高帝(指汉高祖刘邦)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申屠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史记·张丞相列传》私:有“偏爱”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便是“偏爱”意。
8.既朝,议战守。
可法曰:“王宜素服(穿白色的衣服)郊”王唯唯(不置可否)。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二史可法》次:有“驻扎”意。
《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的“次”便是“驻扎”意。
“郊次”意为“在郊外驻扎”。
9.夫明季(明末)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传主沈淮安,字通明)之属(类),
之所习闻也。
——《书沈通明事》率:读作lǜ,有“一律、全、都”意。
《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中的“率”便是“一律、全、都”意。
“率倜傥非常之人”意为“全都是洒脱不凡的人”。
10.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官职名)廉希宪行(兼任)中书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
荆南父老舆
(抬)金帛求见,楫曰:”明年,擢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
——《元史·许楫传》字,有“养育”意。
《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中的“字”便是“养育”意。
这里译为“教养”会更得体,因为古人以官员为父母,有父母官一说,官员教养百姓的表述更得体。
“今置吏以抚字汝辈”意为“现在设置官员用来安抚教养你们”。
六.上下文对译法(见总复习资料“活用实词推断七法”中的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的句子往往比较整齐,讲究对偶,因而文言文的句子经常表现出一个特点: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或一个句子中的前后两部分),处于相同位置的字的词性往往相同,字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例如: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族”字与“灭”字对应,词性相同且词义相近,翻译为“族灭”。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弥”字与“愈”字对应,词性相同且词义相近,翻译为“越、更加”。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逸豫”与“忧劳”对应,词性相同但词义相反,翻译为“安逸享乐”。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见”字与“被”字对应,词性相同且词义相近,翻译为“被”。
5.“追亡逐北”(《过秦论》),“北”字与“亡”字对应,词性相同且词义相近,翻译为“败北的人”。
试一试:
①.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使用)。
《谏逐客书》
②.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摈弃)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谏逐客书》
③.简(选择)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灭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
⑤.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十二章》
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过秦论》
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礼遇、礼待)天下之奇才。
《六国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