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宏观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家宏观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摘要]国家宏观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是长期和深远的,本文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国家审计的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的发展变化及应采取的对策。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境况和条件,是影响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一切外部条件的集合。
宏观审计环境是系统外部影响审计进展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受审计环境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审计宏观环境的变化能在审计的目标、对象、方法、技术、实务、准则、理论的各个方面推动审计的变化。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政治、法律、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同而各有特点。
每个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具有各不相同的审计环境。
一、宏观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1、政治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政治环境决定着审计的命运。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行政,各级审计机关同时接受地方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的政治体系,我国的这种审计模式是由我国现行阶段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所决定的,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审计被强调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监督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监控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态势对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我国现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非常稳定有利的政治环境,政府对审计工作非常重视,审计也充分利用成果不断向政府提供大量的决策依据。
近年来,审计在反腐败和查处重大经济案件工作中成效显著,得到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好评。
2、宏观经济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决定着审计发展的规模。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强调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在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国有经济将侧重于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和行业,大量非国有经济将较快发展,同时国有经济在经济比重会有所下降,国有经济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工作重点,将转移到完善企业运作环境上来,这些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审计的重心也必将着转移。
随着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审计环境的重大变革,从而必然导致审计对象、方法等发生重大变化。
3、法律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法律基础是宪法,法律环境决定
关审计工作的地位。
虽然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2004年修宪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出台了《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处罚法》。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与深人,在执法过程中仍然感觉到在某些方面仍无法可依,有些重要的法律、行政条例仍未出台,还有一部分已出台的法律尚不完善或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修订。
这无疑给审计监督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但是人治传统的影响还很深,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还很强。
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和单位,有法不依现象还很严重,尤其是经济领域问题更突出。
为了部门利益肆意践踏法律现象时有发生。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很多见。
在这种环境下审计部门也不可能不受影响,少数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法不严,处理、处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4、文化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文化环境影响着审计的质量,审计是一种行为,社会教育程度和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是审计发展的社会基础,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民主法意识越强,人们越能科学地、开放德认识审计。
文化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道德观念将产生积极影响,将对审计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在现有宏观环境下审计的创新思路
1、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审计逐步由行政性模式逐步向立法型转变。
我国实行行政模式审计体制,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审计现代进程中,不断加以总结,吸收借鉴不同模式的成功经验,逐步实行由行政性模式逐步向立法型转变隶属于立法机关,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脱离出来,成为立法机关监督行政职能的手段,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审计监督和执行情况,使国家审计成为法定程序。
为了适应公开审计结果的需要,审计机关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包括使用什么方式公开、哪些内容公开、采用什么载体公开、在什么时间公开、公开的范围等均要以法律形式确定确定下来,让社会监督成为审计发挥作用的亮点。
2、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审计的内容和项目将逐步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的加大,加深国家审计应该转变角度,将企业视为市场中身份平等的运行主体,不但要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而且要保护其合理利益,不但要面对企业,而且要面对政府和市场,为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完善市场运行规则,有效进行宏观控制而发挥应有的审计作用。
在政企分开后,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职能将更多地转化为间接控制职能,在客观上要求国家审计将更多的审计资源从直接的企事业单位审计转向为能实施宏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财政、金融部门审计以及体现宏观政策直接结果的重点国有企业和国家大中型基建项目审计。
3、逐步完善的法律环境对审计的要求。
目前,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必须加强立法和法律监督工作,逐步完善法律体系,这是客观形势发
展的需求,也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
《审计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就是说,在法律上,已经具有了转变的有力依据,从而看到了转变的雏型。
同时审计机关要重视加强法制工作,加快审计制度建设步伐,解决审计执法中无定性和处理处罚依据的现象,力求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审计人员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审计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审计执法水平。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每年受政府委托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这就为人大了解、支持和监督审计工作创造了条件。
随着立法进程的加快,法制环境将越来越好,法律化程度将逐步增强,审计的监督作用将越好。
4、文化环境的审计方法变化。
我国由几千年封建历史传统根深蒂固,又由于建国以来行政权至上的观念影响较深,这种观念势必对审计工作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这种观念的影响,对审计工作的发展是不利的,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会在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中,逐步得到解决。
在知识经济时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革新审计技术手段,探讨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审计的途径和方法,实物的流动是以网络信息的传递为基础的,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审计力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如何保留和搜寻交易痕迹,从而收集有效的审计证据,是审计方法创新的重点。
必须积极探索和开发网络条件下的审计软件,实现审计技术的飞跃,是审计技术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审计的各个领域,各地政府都在建设电子政府,审计人员必须适应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的形势,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就是审计业务范围和内容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对处理信息的系统、信息产生的过程以及信系统的控制问题进行审查。
较高的科学教育水平可造就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也是提供科学的、先进的审计手段和方法。
完善的宏观审计环境有利于保证审计职能的发挥,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不良的审计环境将影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损害审计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建立健全适宜宏观的审计环境对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国家审计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