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管理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规划管理总结
第一篇:环境规划管理总结
第一章绪论
1、环境规划分类:
(1)按规划期分: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2)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污染控制规划,还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2、日本防治公害所采取的措施多是非经济性的。

保护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1、总量控制分类:容量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

2、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并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另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3、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自然资源持续利用、清洁生产、生态技术、环境资源商品化。

清洁生产的意义:(1)对生产过程: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

(2)对产品:旨在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4、环境功能区划: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规划区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以便具体研究各环境单元的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不同功能环境单元的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对策。

5、熵方程:dS=diS+deS
式中:diS—人地关系(人类活动)的熵产生,diS>=0(越小越好)。

deS—人地关系与环境的熵交换,可正可负可为零。

dS—人地系统的熵变。

熵变类型:dS<0,协调共生型;
dS>0,人地冲突型;
dS=0,警戒协调型。

6、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它为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7、声环境功能区划(GB3096-2008)
0 类声环境功能区:康复疗养区。

类声环境功能区: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区域。

类声环境功能区:商业金融、集市贸易,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的区域。

类声环境功能区:工业生产、仓储物流区域。

类声环境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

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按规划内容分为环境质量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2、预测的类型:(1)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为得到环境质量下限值。

(2)目标导向预测(理想型)――为得到规划期环境质量上限值。

(3)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型)
第四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1、超标率: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检出次数占该污染物检测总数的比率。

2、等标污染负荷: Pij=ρij⨯Qij⨯10-6(m3/d)ρoj 式中:Pij —等标污染负荷,t/d ;ρij —第j源含i种污染物浓度,mg/m;ρ0j —环境质量标准值,mg/m; Qij —第j源含i种污染物介质的排放量,m/d。

3、污染物完全混合模式:(1)河流充分混合段(2)持久性污染物(3)恒定流
(4)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qv0ρb0+qvρbiρb=qv0+qv
式中:ρb——河流下游断面污染物浓度,mg/L ; qvo——河流上游断面河水流量,m/s ;
ρb0——河流上游断面污染物浓度,mg/L ;
ρbi——旁侧流入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mg/L ;qv——旁侧污水流量,m/s。

4、费效比:总费用现值与总效益现值之比,记作α。

若α<1,方案的社会费用支出小于其所获得的效益,方案可以接收;
若α>=1,方案费用支出大于社会效益,方案应予拒绝。

第五章水环境规划
1、地表水水质标准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1)自然保护区及源头水
(2)生活饮用水区珍惜水生生物栖息地(3)渔业用水及游泳区
(4)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5)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用水区
2、水环境容量按降解机制分类: 稀释容量:是污染物进入水环境之后由稀释扩散作用引起的。

自净容量:是指水体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等对水体中污染物所具有的降解或无害化能力,反映水体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又称同化容量。

3、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4、水环境承载力指标:
(1)单位污水的处理投资占工业投资之比;(2)污水处理率;
(3)单位BOD(或COD)排放量的工业产值;(4)COD控制目标与COD浓度之比;(5)单位水资源消耗量的工业产值。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1、大气环境功能分区: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二类区为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2、二类功能区单因子分级评分标准:
3、A值法的缺点:可计算得出各功能区和整个总量控制区的某种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但没有分解到具体的污染源。

4、A-P值法:用A值法计算出某区域某种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然后用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

5、“两控区”:酸雨控制区、SO2污染控制区。

6、“两控区”划分的基本条件:
(1)SO2污染控制区:SO2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SO2排放量较大,国家级贫困县暂不划入。

(2)酸雨控制区:现状监测降水pH<4.5,硫沉降超过临界负荷,SO2排放量较大的区域。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箱式模型、高斯模型。

高斯模型包括:简单估算模式、ADMS模式、AERMODE模式、CALPUFF模式。

第七——十一章
1、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性质划分: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⑵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规划。

⑶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2、固体废物分类: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城市生活垃圾。

3、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4、危险废物由法律或法规规定了其管理方式,而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以坚持企业自行处理的原则,因此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系统。

5、社区环境预测常采用特尔菲法。

6、乡镇环境规划:是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是以农村县域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性环境规划。

7、ISO14000认证流程:(1)初次认证
(2)年度监督检查
(3)复评:认证3年到期的企业,应重新填写《ISO14000认证申请表》,连同有关材料报认证中心。

8、ISO14000标准指导思想:
(1)标准不增加并消除贸易壁垒。

(2)标准可用于对内审核及对外认证注册。

(3)标准必须回避对改善环境无帮助的任何行政干预。

(只是提供管理规范,采取自愿原则)
9、分水线:是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

降落在分水线两侧的降水分别注入两个流域。

10、城市环境规划: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环境规划。

11、生态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可考虑作为生态城市规划(生态优先)内容的组成部分。

12、DSS是一种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计算题
1、A、B两城市联合建设固废处理系统,拟在三地分别采用(1)卫生填埋、(2)焚化和(3)投海。

三个处理场的处理能力分别为1000吨/周、500吨/周和1300吨/周;A城到三个处理场距离分别为15Km、5Km和30Km;B城到三个处理场的距离分别为10Km、15Km和25Km;三个处理场的固定费用分别为200000元/年、60000元/年和100000元/年;三个处理场的可变费用分别为12元/吨、16元/吨和6元/吨;两城市的固废产生量分别为700吨/周和1200吨/周。

已知运输费用为0.5元/t.km。

试建立规划模型,确定处理场形式和个数,使两城市固废全部得到处理,并且处理运行总费用最小化。

(1)目标函数:
minZ=3850y1+1150y2+1920y3+19.5x11+18.5x12+21x13+ 17x21+23.5x22+18.5x23(2)约束条件:
垃圾处理率100%:x11+x12+x13=700
x21+x22+x23=1200 不能超过处理场的处理能力:x11 + x21 ≤1000
x12 + x22 ≤500
x13 + x23 ≤1300 Yj的限制:Yj=0时,x1j+ x2j=0
Yj=1时,x1j+ x2j>0 Xij的限制:Xij≥0
2、线性规划
例:单目标――规划区空气质量规划目标最优化
(1)决策变量X1、X2、X3、X4分别代表SO2、TSP、CO、NO的浓度
(2)目标函数
SO2、TSP、CO、NO的权重分别为0.4,0.3,0.1,0.2
SO2、TSP、CO、NO的执行标准分别为B1,B2,B3,B4
构造目标函数:minf=0.4X1/B1+0.3X2/B2+0.1X3/B3+0.2X4/B4
(3)约束条件
X1≤B1;X2≤B2;X3≤B3;X4≤B4;X≥0
(资金投入不超过5亿人民币)
第二篇: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问题: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

(2)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环境经济的双赢原则。

4.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企业、政府。

5.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

6.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7.系统: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要构成一个系统,必备条件,(1)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3)要素之间的联系必须是相干性联系。

8.三种生产: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9.环境管理的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10.环境教育的优先顺序: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优先顺序。

在经济发达国家,期排列顺序为公众环境教育、基础环境教育、成人环境教育和专业环境教育;在发展中国家,其排列顺序为专业环境教育、公众环境教育、成人环境教育和基础环境教育。

11.环境管理的主要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监督职能、协调职能、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
12.环境监测:指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13.环境监测按检测目的的分类:监视性检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14.环境评价: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也就是说,环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估环境状况,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手段。

15.环境评价包括: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16.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是指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消费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环境技术管理手段可分为宏观管理技术手段和微观管理技术手段两个层次。

17.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18.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治理谁”“强化环境管理”。

其中强化环境管理是环境政策的中心
和主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谁污染治理谁”是环境政策的两翼。

这三大政策具有总体性、基础性和方向性。

19.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

20.环境管理的八项基本制度:老三项和新五项环境管理制度。

老三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21.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或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22.三同时制度的含义:建设项目中严格控制新污染的根本性措施和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是中国环境保护法“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

23.排污管理的“收支两条线”:收到排污费后,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的比例将收到的排污费分别缴纳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

24.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交易又称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交易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

由国家引导的,企业之间交易排污许可证。

2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利用城市生态理论作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采取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的战略、手段和措施,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规划,、综合管理和综合控制,以最小程度换取城市环境质量的优化,解决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6.总量控制:总量控制是污染排放物总量控制的简称,它将某一
控制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采取措施,将排入这一区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以满足该区域的环境质量要求。

27.环境标准:国家为了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在综合考虑本国的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规定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数量、浓度、时间和速率以及其他有关的技术规范。

28.环境规划: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9.环境规划的目的: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现预期的环境目标,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0.环境规划的特点: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性和政策性强等。

31.环境规划的原则: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原则、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环境管理原则。

32.环境规划的类型:(1)规划主体:区域、部门环境规划(2)规划层次:区域宏观环境规划,区域专项环境规划,宏观环境规划(3)规划要素:污染防治规划,生态规划(4)时间跨度:长期、中期、短期(5)环境与经济制约关系:经济制约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型、环境制约型。

33.环境规划的基本步骤和相关内容: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环境、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预测分析,确定环境规划目标,提出环境规划方案,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

34.企业环境管理的原则: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符合国家和区域环境政策、预防为主、管治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的原则。

35.生命周期评价:用于评价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技术和方法。

36.清洁生产: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使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只是一种物料和能量消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

37.清洁生产的主要原则:预防性原则、集成性原则、广泛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38.环境管理ISO14000系列标准的构成:
39.ISO14000标准的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广泛适用性、持续改进与污染预防。

40.ISO14000标准与.ISO9000标准异同:p158
41.环境外交的主要内容:寻求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的方式、国际环境立法谈判、国际环境条约的履行、处理国际环境纠纷和冲突。

第三篇:《环境规划学》总结
总结 1.优点:
在《环境规划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王老师的授课方式中有不少让我受益颇多,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读书报告的撰写:上大学以来,写过不少论文和读书报告,但是关于格式都是自己上网查找的。

把读书报告上交以后,几乎所有老师都没有反馈信息,自己也不知道格式到底是不是规范。

但是,王老师关于读书报告的信息反馈得非常迅速,第一次让我对读书报告的格式规范、内容要求以及合适的措辞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让我得益许多。

虽然自己对摘要以及引言的撰写把握有时仍然会出错,但是对于读书报告的整体格式规范,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② 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我觉得王老师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很好,在学生有需求的情况下为学生解答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为每个人的问题不一样,所以面对面的解答更能让人理解并且印象深刻。

每次和王老师面对面的交流,能让我更加快速和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有目标地加以改正。

③ 不断修改成果并展示:在读书报告的撰写中,我们不断地修改,以及最后做了 PPT 的汇报展示。

我认为 PPT 的汇报展示能让我们更加
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做的读书报告的内容。

实际上,在没有做PPT 之前,我对于自己撰写的读书报告的理解并不深入。

在PPT 的制作中,才真正对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

因为有了给大家展示这样一个压力,所以对读书报告也会更加地上心。

两次的PPT 汇报都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

在第一次的PPT 汇报中,我们就发现了许多问题,并在读书报告的改稿中改正了过来。

而第二次的汇报,老师又给我们指出了很多问题,这样,我们对于报告终稿的修改就有了大概的思路。

总的来说,我们小组两次的修改方案都是在PPT 汇报中整理出来的。

因此,做汇报这样的方式,我认为有助于我们学习。

④ 严谨的态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老师严谨的态度,对于每一个措辞都精益求精,如“目标”和“目的”的区别、“环境规划”和“环境规划学”的区别等等。

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过这些方面的区别,第一次听老师提出来的时候还觉得不以为然。

而当自己在写论文中真正碰到的时候,才发现两者真的有很大的区别。

这影响我很深。

在前两天写固体废物的论文中,自己在写摘要和引言时,不自觉得开始比较到底是用“危害”好还是“影响”好?如果用“危害”,这里的情况到底有没有构成“危害”?如果用“影响”,真的有影响吗?我第一次开始学会思考这方面的差异,以前写论文从来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不会在意不同的措辞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一点,我非常感谢王老师。

总的来说,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学会了怎样查找文献,怎样看文
献,怎样撰写文献综述、读书报告,以及培养了我写论文严谨的态度。

2.建议:
一件事物不可能是完美,肯定具有两面性,因此关于这门课程,我也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① 对于《环境规划学》内容不熟悉:学习这门课程过程中,让我觉得王老师主要注重得是培养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但是对于《环境规划学》这门课
程来说,我有些陌生。

对于课程的内容,只局限于老师课上所讲的东西。

因此,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撰写更加注重环境规划这个流程、更加实际的规划内容,可以给一个具体情形,让学生自己写环境规划的方案,我觉得这样可以让我们对《环境规划学》这门课程理解更加深入。

② “战线”拖得太长:王老师把论文的递交时间设置成三个时间点,前后大概一个月的时间。

事实上,我们的状态都是在递交时间前几天来开始修改报告、撰写报告。

因此,我觉得递交的时间可以缩短一点,让我们能在 3、4 个星期内完场撰写、修改、定稿的全过程。

这样我们对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因为在这次报告的撰写中,我们在写了初稿以后,间隔了大概两个星期才开始修稿报告,经过两个星期的时间,其实我们对于论文的内容差不多都已经忘记了。

修改的过程就是重新看文献,重新梳理一遍,重新理解内容,再提出修改意见。

因此,我觉得这样有些不合理。

但是,如果时间太短又会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所以在这上面,我有些矛盾。

③ 矛盾之处: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老师一直强调说读书报告的定题应该尽量小,着重一点。

但是,如果题目定的太小,所能够查阅的文献就比较少,就不太能够称之为文献综述。

但是我对于题目到底是大还是小有些疑问,例如陈旦玥他们小组的题目是《综述近十五年来郭怀成所开展的环境规划研究》,在我看来这个题目有点大,因为这已经囊括了十几年来郭怀成开展的所有研究。

我们小组在定题最初,觉得题目已经够小了,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其实可写的东西很多,内容太宽泛了,又觉得题目太大了。

所以我比较困惑,到底什么题目算小,什么题目算大。

3.致谢:

非常感谢王老师这段时间来的教导,让我得益很多,真的非常感谢。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第四篇:《环境规划个人总结》
学习《环境规划学》心得
临近期末,历时九周的《环境规划学》也即将结束。

在这九个礼拜的学习中,使我了解到,虽然这门课程历时很短,但是它的重要性毫不亚于其他的课程。

刚开始我对这门课不是很了解,而且总觉得一个城市的规划,只是在于规划部门的精密策划,而与环境没有什么多大的关联吧。

但是我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才明白,这个世界上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地方。

它的建设都离不开环境的规划,要想把自己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就要必须了解自己生活的土地,了解周围环境,才能建设一个与环境相融合的花园城市。

就像新加坡规划局前任局长——刘太格的那句话:“建设城市就像谈恋爱,你必须要了解你所面对的土地,只有看清了它才能建设好一个城市。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环境规划学》也不例外。

所以要把这个理论知识要化为生动形象的知识,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我们的任课施老师就采取了理论知识与实例视频相结合起来,再加上让同学们参与分组讨论,就让本身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更容易让我们吸收与记忆。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

其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坏,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在地球上栖息生存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人类、环境(包括资源)与发展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

在作用上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

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包括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能力;但是近40多年来的历史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也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甚至出现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

人类从这一系列严重环境问题中,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归根结底来自于人类过度的和盲目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