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21世纪下的产业竞争,总归还是人才的竞争。

伴随我国产业升级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行业都进入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行业的发展急需大量高技术人才。

在工业上,机电产业作为其“左右手”必不可缺,对人才的渴求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机电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

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企业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机电技术应用的人才需求量更大。

二、建设思路
以省级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构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多证书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通过与“道森股份”、“安靠”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形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内外结合”的实训教学环境。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精心塑造诚信、爱岗、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精湛操作技能的人才,真正在专业内涵建设上为其他学校做出榜样和示范。

逐步形成专业基础雄厚、专业特点明显的办学特色,培养专业技能突出、基本综合素质强、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建设目标
为适应省内外及兰州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一是通过与省内外机电行业企业深度合作,
积极构建“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学生在校内基地训练基本技能、在企业实习实践提升职业能力的“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系统设计以机电技术产品装配、调试、加工等及企业岗位基本技能需求为重点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三是深化“三个融合”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内容,大力推进项目教学、仿真模拟教学等,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四是改革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五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提高,通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多种途径,突出教师技能提高,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六是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理实一体化实训环境,使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成为在甘肃省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四、建设内容
(1)构建“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多证书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兰州地区缺乏相对应的大型产业和企业的现状,在学校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在“道森股份”、“安靠”等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三请”,即请专业技术人员讲技术、能工巧匠讲经验、毕业学生讲岗位休验,把企业岗位技术要求、省赛技能要求、行业标准要求融入教学中,提高订单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让学生在校内基地训练多项技能拿多个证、在就近见习实践提升职业能力、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促进就业的“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多证书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创新课程体系。

在“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多证书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系统,建设和完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坚持四个融合,即融合订单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融合专业基本知识要求、融合省赛、国赛要求。

通过对机电加工企业岗位(群)的具体分析,按照职业标准、岗位需求和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两大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技能实训1(钳工、电动机维修、维修电工、机电安装与调使等)专业模拟实训课程(机械制图、电子CAD制图、机械识图等)专项能力训练(电路安装与调使)以及专业拓展课(数控加工技术、焊接工艺学、礼仪学)等。

制定机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实施“三训结合”的教学过程,即校内基地练基本技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进行教学见习、教学实践,实现多层次工学融合,促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促就业能力训练,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构建多元化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按照装备制造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标准,构建“多元化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一是以学校教学为核心,通过“科科有训练、月月有展赛”的专业特色教学展示活动,将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
能训练过程中的作业、作品、产品作为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定期进行各种竞赛、作业作品展评、技能比武,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搭建平台。

二是在行业参与下,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与省、市级竞赛、专业技能定级、职业资格鉴定、企业要求等结合起来,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代考、以定级代考。

三是引入企业、行业评价机制,邀请企业管理专家来校参与学校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赴企业见习、实践,在学生参与企业工作、实践的过程中,由企业根据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工作中的综合表现进行学生综合能力评价。

四是组织职业指导和模拟应聘,请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对学生的选拔和评价。

五是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管理者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4)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培养。

从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聘请专业技术能手和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聘请1名机电专业课程专家,作为学校特聘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培训、深入企业实践、参与课题研究,辅导学生技能竞赛、编写校本教材等多种途径,着力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带头人的理论水平、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骨干教师培养。

在企业参与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科研引领作用,重点培养4名骨干教师。

通过选派培养对象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到国内职业培训机构或重点院校学习进修,参与教学科研,辅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开发校本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使他们具有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具备机电职业岗位技能,能承担相应学习领域核心课程的教学,具有机电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能力,成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科研骨干。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对青年教师结对培养工作,加强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定期到企业实践,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教师;创新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专业课教师规定每两年至少有2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培训,或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完成管理工作的同时,进行岗位训练。

专业教师通过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的高级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在建设期内达100%。

“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90%。

形成一支具有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四位一体”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工程”,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聘请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和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充分利用兰州当地知名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及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建设和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2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来校任教或在企业担任学生实习辅导教师。

根据工作过程情境教学及生产性实训要求,结合机电技术专
业的情况,具体制定聘请兼职教师的任职标准,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请、管理等规章制度。

6.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学校建立由企业、行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运行长效运行机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完善管理制度,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订单培养、校合作、多证书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一是建立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通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转。

学校以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生产管理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订单培养,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的见习和实习条件,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

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学校专门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协调工作,解决问题,指导和管理校企共建的机电实训基地运行和应用,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

四是建立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整合学校和企业的部分教育资源,校企合作进行充分交流、研讨,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

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方面密切合作,使企业实现人才、经济效益双提升。

(2)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按照“生产性”、“仿真型”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围绕满足机电技术专业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的需要,在现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完成2间实训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改造,建设1间机电设备维修、调试实训室,通过教学、实训、仿真模拟训练、机电维修维护实训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3)拓宽校外生产型实习基地
加大与兰州和省内外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争取行业协会的支持,建立2家以上多层次校外实习基地。

一是根据企业需求,开设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冠名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参与教学、引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提高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定向就业。

二是选择优秀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在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关系和实习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就业指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在顶岗实习企业就业。

三是不断完善工学结合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制定一系列实习管理制度和校企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使校外实训基地具有学生见习、实训、顶岗实习、就业等综合功能。

五、实施步骤
1.建立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职业发展导向为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召开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组织和参加机电类学生技能大赛。

2.编写《单片机实训指导书》、《PLC实训指导书》、《电工实训指导书》、《电子实训指导书》、《电气控制实训指导书》、《钳工实训指导书》、《数控车床实训指导书》、《数控铳床实训指导书》8门课程的校本教材。

选取《单片机技术与运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进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选取《工厂电气控制》、《PLC技术与应用》2门课程进行校内核心课程建设。

3.完善现有实训室建设,完成单片机实训平台45台的招标、采购、安装和调试工作;完
成PLC实训室24台联想计算机及配套设施的招标、采购、安装和调试工作;新建机电仿真实训室1间。

4.确定1名专业带头人,制订培养方案、计划。

确定4名教学能力突出、责任心较强的教师为骨干教师。

聘请兼职教师5名。

5.选择2家优秀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协议书,安排学生定岗实习,根据企业要求推荐学生就业。

六、保障措施
为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专业建设任务,确保各项建设工作有序进行,拟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制度保障。

制定重点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加强过程管理。

严格执行建设目标和过程管理并重的原则。

在制定专业建设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阶段制定年度、学期建设目标和进度,实行建设目标负责人自查、与工作实施小组督查制,强化进度管理,严格控制进度,确保按期、高质完成建设任务。

建立健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管理、教学督导及教学检查、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施及护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一系列制度,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各个项目环节都有规范的制度管理。

制定完善的实习、实训环节的管理制度和学生考核评价制度。

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的管理与领导,在学校省组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由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的重点支持专业项目建设工作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