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导语】:

《致橡树舒婷》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致橡树·舒婷》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这是一首爱情诗。在这首《致橡树》中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作为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诗人以“致橡树”作为诗的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这种倾诉,不仅表白对爱的诚挚、坚贞和炽热追求,更主要在于表现对爱的理解和信念。这样,这首沉浸着浓烈感情色彩的爱情诗,便具有清醒的理性倾向。

这是舒婷诗歌创作的一种普遍的观照方式。她总是在比较单纯的爱的外观下,蕴藉着比爱情本身更丰富的社会内涵。

传统的爱情观,总是要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的干扰和制约。因此,爱的结合,往往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变成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从而失去爱的本质。诗人在这首诗里,所摒弃的便是这种陈腐的观念。她否定了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之于绿荫;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观:如源泉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这两种爱情观都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这些爱情观都反映出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个平等的基础,是彼此的人格独立。形象可以迥异:“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但重要的是它们都必须是“树的形象”,“根,紧握在

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只有在这样人格价值的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既“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又“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是作者所理解和追求的“伟大的爱情”,也是这首诗所以引起无数读者对价值观重新思考的原因。

诗不是理论,即使具有理性倾向的诗篇,也是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中,透过诗人所创造的形象来表现。因此,诗的意象所覆盖的,往往有着更深广的内蕴和外延。在这首诗里,饱含着诗人主观情绪的“木棉”和“橡树”这两个意象,是新颖而妥切的。两种树不但茁壮高大,更易使读者感到内在的强大的力量,并表现出一种崇高的人格。与此相对应的“凌霄花”、“鸟儿”等显得渺小可怜。诗人采用象征的寓意和几个排比的对应,为感情的递进形成高潮,从而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我们还愿意进一步思索的话,这首诗还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向往。人与人之间也应当这样:彼此独立和平等。这种尊重人格独立和平等的价值观,并为它献出诚挚的歌唱,对于刚刚结束的那个轻蔑人的尊严,把人分等划级的年代(它的阴魂,至今久久不散),无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