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㈠、自我实现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所谓完满人性,是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浩等特性或潜能。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就是个人特性。
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①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②他们全部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自我实现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另一种自我实现者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具有强烈的内在体验,更关注精神生活,他们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
(二)、自我实现的三大理论支柱
1.性善论
性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性观。马斯洛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发展,人已成为富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潜能论
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的表现。所谓潜能就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马斯洛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便于维持和增强机体活动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潜能外,人还有特殊的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称之为似本能。所谓似本能,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也就是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似本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公正、好奇等需要,这种需要不像生理需要那么强烈,但作为一种内在潜能,只要环境条件适当,它就有可能发展到可能达到的程度。
似本能是人所特有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似本能是人固有的趋势、内在本质、内在天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内核和集中表现;②似本能是一种类似于本能又不同于本能的东西;③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潜能,但并不是最终实现物;④似本能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东西;
⑤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改变;⑥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⑦似本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⑧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教育和社会影响对人发展的关系重大。
3.动机论
动机论也称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人类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与它们有关的行为、能力等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性善论和潜能论规定了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的性质、导向和发展的可能性,而需要层
次论提供了性善论的具体内涵与潜能发展的动力。
(三)、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坚定不移地主张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这种内在的需要,即使有其生物学基础,也很微弱,很容易被压抑、埋没或永久地扼杀。人类再也不具有动物意义上的本能,人类所保留的一切仅是本能的残迹,这些残迹是微弱的、稀薄的,通过学习,文化期望、恐惧、指责等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们埋没。
人类所有的需要都已本能化了,但各种需要强度是不同的。这些强度不同的本能化需要,马斯洛假设它们以层梯(或称层次)形式分布,位于层梯底部的需要比上面的需要更为有力、更为强烈,与动物所拥有的需要更相类似;位于层梯上部的需要却是为人类所特有的。马斯洛对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之间的差异作了概括:
(1)越是高级的需要,在进化过程中出现得越迟。
(2)在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得相对晚一些,一般到中年这类需要才会产生。
(3)高级需要与生存的关系不如低级需要来得那么密切,满足其冲动并不十分迫切。
(4)虽然高级需要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的满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为满足这类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体验,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在生活的充实。
(5)高级需要的出现和满足,比低级需要的出现和满足要求更多的先行条件,要求更好的环境。
每一个人都沿着需要层梯向上攀登,在满足了某个层次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需要后,他就可能向下一个更高的需要层次前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
1、基本需要:是指个体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求。这种需要是人类所共有的,不因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被称为匮乏需求或缺失需要,简称D—需求。
一个特性如果符合下述情况可视为一种基本需要:①缺少它引起疾病;②有了它免于疾病;③恢复它治愈疾病;④在某种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丧失它的人宁愿寻求它,而不是寻求其他的满足;⑤在一个健康人身上,它处于静止的、低潮的或不起作用的准状态中。人的基本需要包括:
①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是人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需要,它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如吃、喝、睡、性、排泄。
生理需要如果不能有起码的满足,它就会完全地支配这个人的活动。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虽然重要,也应该予以关注,但现在心理学已经过分地强调了生理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人们行为的重要性。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类需要容易满足,关键在于满足它们之后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另外也不能认为在个体从第一层次的需要中解脱出来,应付第二层次的需要以前,必须满足第一层次中的所有需要。一个人可能是周期性地处于饥渴之中,但只要他的生命不为饥渴控制,他就仍然会有更高级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指希求受保护与免于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求。
这类需要有:住宅、工作场地、秩序、安全感、可预言性。当生理需要达到满足之后,安全需要就会作为支配动机而出现。诸如困难求人帮助、职业希求保障、病痛希求医治等。
处于这一层次中的人,首要目标是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儿童需要有依靠的和确定的生活常规。生活比较固定、有规律,对未来有计划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有利。不然儿童就会出现焦虑不安、失去信赖、寻求安定等行为。如果父母对儿童仅做到不予束缚和限制,这种教养方式并未满足儿童的安全需要。父母吵架不和,家庭分离、离婚,众多的意外事件的干扰,都给儿童造成不安定、不可预测和不安全感,影响他们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