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金融危机,贫富差距,失业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观世界经济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原理,金融危机,贫富差距,失业现象
摘要: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资本主义下的金融危机,贫富差距和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以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并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正文:
这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开始尝试着用他们的哲学观点来看待世界,分析问题。

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一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再以我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一下金融危机,贫富差距和失业现象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

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

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我们从理论高度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科学,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即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主要研究一下问题:生产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

经济的发展运动规律也不例外,可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

下面我就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简要分析一下经济危机,失业,和贫富分化。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贫富分化是指人们之间的财富出现了差距,财富是以货币来表示,贫富分化也就是说人们之间支配的货币出现了差别。

影响货币支配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权力、财富拥有额、教育。

因此我将贫富分化分为:政治权力性贫富分化、经济财富性贫富分化、知识教育性贫富分化。

而这三种都将导致财富出现了差距。

在此只分析经济财富的分化。

贫富分化是生产资料存在私有制的必然.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仅有私有制,而且提倡发展.不只有私有制,而且允许雇工.一方是靠资本发
财,发大财.一方是靠劳动力养家护口.这种“按劳分配”就一定两极分化。

这是经济剥削。

另外,还有超经济剥削,那就是客观上严重存在的腐败。

这些人已成为造就贫富分化的一支不容低估的力量。

失业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失业,即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导致的失业,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普遍失业。

简单的来说,三者的关系就是贫富差距可导致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会导致失业和贫富差距扩大。

下面以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分析。

从本质上看,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下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

导致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严重脱离,成为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其具体表现是: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个人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产品却由资本家私人占有。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否认政策和行为的失误会引发经济危机,但是在对现象层面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并从中去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爆发的原因、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趋势。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野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暂时的
阶段,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最终灭亡这一整个历史过程的根本动力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和强制性解决,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

对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分析道:“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之后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这为我们解读金融危机提供了正确的理论视角。

.金融危机发生的理论根源。

西方新自由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理论根源。

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强化了资本对剩余价值贪婪性,导致在私人经济利润率持续提高的同时,工人实际报酬持续下降,是美国政府与垄断组织联手所制造的美国梦的破灭。

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构成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以往任何生产方式的特点是,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生产达到了高度社会化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社会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却被一小撮资本家私人占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资本主义固疾的制约下,无论是凯恩斯主义或者是新自由主义,都无法解决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反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生产的无限扩大与社会大众的消
费需求相对狭小、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更加尖锐。

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历史性的变革,但资本对剩余价值贪婪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其结果必然是社会财富不断膨胀的同时,公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从危机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本次危机与以往所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根本原因都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得到解决,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金融危机只是实体经济问题的表现形式。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够兑换为货币。

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
危机的基础。

”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由于对抗性分配关系的存在,有效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由此社会再生产的链条就会中断,其最典型的极端表现就是经济危机,在现代货币经济条件下,就表现为金融危机。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在马克思看来,随着技术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造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工人绝对与相对收入的减少,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决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及其相应的社会产品分配是一种对抗性分配。

基于资本的贪婪本性,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采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革命成果,运用企业并购重组、产业集中等组织创新实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减少员工的工资和社会福利支付,以更快地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率。

实际工资增长的停滞和家庭收入增长的乏力,严重制约了个人消费增长,而少数富人的财产拥有份额却迅速增大,财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明显不足。

由于对抗性分配制度的存在,劳动者的消费需求只能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之内,并不可避免地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和生产的相对过剩。

社会财富的分配差距扩大,使居民消费增长缺乏应有的收入基础。

为了提升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并通过抵押住房获得消费现金流的“透支消费”就成为流行的方法。

在“透支消费”的支撑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居民的个人消费增速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

例如,2006年,美国居民消费已经占到其GDP的73%,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

这不仅与大多数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水平相矛盾,在美国经济史中也属罕见。

当危机发生后,美国消费者的购房违约率高达20%以上,加之信用卡透支违约无法偿还,涉及人数达二百多万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消费的大幅度下滑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至2009年10月,美国的失业率已经上升到10.2%,达到26年来的最高水平。

因此,没有实际收入增长,仅仅依靠借贷实现的虚假繁荣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不仅普遍实行高杠杆的商业运作模式,还通过金融创新,制造出使次贷数量呈指数级放大的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链条不断延长,信息不对称程度骤增,道德风险集聚。

这些做法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反而以“泡沫”进一步掩盖矛盾,危机就这样孕育而生。

当“透支消费”的债务普遍无力偿还,必然会造成金融链条断裂,全社会的购买
力突然紧缩,生产过剩所导致的危机便不可避免。

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诱因。

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金融衍生品的恶性泛滥,是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

由于信用的作用,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生息资本取得了独立的存在形式,并产生了虚拟资本。

所谓虚拟资本,就是依据一定的收入比例虚构出来的资本,它可以给其持有者带来一定的收入。

值得指出的是,从表面上看,金融危机是由虚拟资本自身的特殊性产生的。

但是,现实资本的内在矛盾,“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

”虚拟资本的过度泛滥只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是危机的真正根源。

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条件下,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才会变为现实,“社会生产发展同它的现存的生产关系之间日益增长的不相适应,通过尖锐的矛盾、危机、痉挛表现出来。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夺制度,无止境地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

只要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则剥削仍旧进行。

只不过资本主义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发生了改变。

一些制度的建立只是缓和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矛盾,但是并没有改变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资本主义社会最富有的阶层与最贫穷的阶层之间在财产占有上的鸿沟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扩大。

所以此次经济危机是早有预谋的。

通过经济全球化将经济危机转变为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最重要的体现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物的“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政府和人民,从而成功的将风险转移了,结果是美国人民的超前消费引起的经济危机由世界人民来买单。

两极分化是以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表现。

只要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两极分化就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才有可能消除两极分化这种社会现象。

从现象上看,两极分化是分配问题。

但是,停留在现象层次上来理解两极分化是不够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必须到生产领域中去寻找两极分化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分配方式都不是人们主
观的选择,不是随意地确定的,而是由生产方式客观地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社会产品如何进行分配,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人们可以改变分配的具体做法,但分配的性质和方式却是事先由生产方式决定了的。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他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

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

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

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来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正比。

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

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除社会制度使然外,在经济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换、资本积累的加剧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种族歧视、单亲家庭增多和非婚生子女人数上升等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

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出现大量失业,"一个主要原因是有限的市场与高效率生产之间的矛盾,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的发生。

"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周期性经济衰退,期间失业率上升。

在市场相对正常的情况下,经济衰退又是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阵痛过程。

市场把劳动力从低效行业(企业)自然地流向高效。

看不见的手比任何政府法令都优越。

可是为什么美国30年代大萧条期间,失业率竟高达25%。

今天的阿根廷危机,其失业率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而且这样的高失业率维持了很长的时间。

看不见的手为什么会失灵了呢?有一件事情,看不见的手绝对干不来,那就是印钞票。

自由主义经济学无论如何希望政府靠边站,可发行货币还是要找政府。

马列主义者常常把大萧条和阿根廷危机视为资本主义泛滥的结果,认为危机说明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

而经济学的主流观点恰恰相反:两大危机都是政府错误造成的。

印钞票的行当本来很简单,有多少黄金就印多少钞票。

也就是所谓金本位制。

可金
本位有一个麻烦,就是黄金增长跟不上经济增长,货越来越多,钞票相比起来越来越少。

于是价格水平越发下降,也就是所谓通货紧缩。

消费者自然喜欢东西便宜。

可对生产者是个灾难。

诺贝尔奖金得主弗里德曼对大萧条现象作过详细论证,令人信服地指出,大萧条的真正罪魁是格林斯潘当年的前任。

联邦储蓄委员会在整个危机期间,恪守落后的金
本位,没有及时地提供货币,导致银行因无法付账而纷纷垮台,企业又因银行关门无法运转而纷纷倒闭,将大批工人抛向街头。

没有资金,何来市场?没有市场,那看不见的手当然无能为力。

如果联储委能及时印钞票,那大萧条不过是一个正常的衰退而已。

阿根廷危机也是政府金融政策失误加上过份干预经济造成的。

在上述我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融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所造成的,而金融危机又会导致两极分化和失业的加剧。

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的,只有社会主义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方向。

而今后我也会继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理解,并用于社会实践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