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诊断】丙肝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及丙肝的诊断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及流行特征分析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及流行特征分析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病情严重,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通过报告一例丙型肝炎的病例,并对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防控。
病例报告:患者为一名男性,年龄为45岁,因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而就诊。
患者自述无明显症状,但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指标ALT和AST明显升高。
进一步进行病毒学检测,发现患者血清中存在丙型肝炎病毒RNA,并通过基因测序确认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1b。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流行特征分析:1. 传播途径: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毒品、医疗操作和器官移植等。
此外,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也是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
2. 高感染性:与其他类型的肝炎相比,丙型肝炎具有较高的感染性。
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速度快,且在外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强,因此易于传播。
3. 隐匿性感染:丙型肝炎患者大多数在初期感染时没有明显症状,甚至可以长期潜伏。
这使得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变得困难,也增加了病毒的传播风险。
4. 高变异性: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较大。
这使得疫苗的研发和治疗策略的制定面临一定的挑战。
针对丙型肝炎的防控策略:1. 提高公众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通过媒体、健康教育等渠道,普及有关丙型肝炎的知识,促进公众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 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注射操作、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等,减少丙型肝炎的传播风险。
3. 推广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丙型肝炎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应推广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尤其是对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注射毒品者等进行重点推广。
4. 加强监测和筛查: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
丙肝的诊断和病理报告要求修改后讲述
2.临床表现
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
或不适等。 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
或出现黄疸。 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
丙肝的诊断和病例报告要求
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董成琳
2016年04月
背景
随着近几年丙肝疫情的不断上升,自2014年开始,国家开始将丙肝防治 工作纳入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防治,并于2015年开始纳入防艾政府责任 目标进行考核,为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丙肝防治工作技能,国家卫计委 于2014年中旬委托国家疾控中心和丙肝防治委员会对全国的省级疾控中心开 展了丙肝防治工作培训,云南省疾控中心于2014年11-12月分两批批完成了 对全省129个县所有县市级医疗机构丙肝临床治疗和疾控中心丙肝检验、疫 情管理人员的丙肝防治工作培训,并于2015年4月再次分两批对全省129个县 疾控中心的丙肝疫情管理人员开展丙肝防治工作疫情管理培训,培训均要求 各地开展丙肝疫情上报时不再2008年的丙肝疫情上报标准,使用新的疫情报 告标准,即对于两种快检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但无流病史、肝功异常和相 关临床表现的病例也要求上报疫情,并对2014年7-2015年6月检出的符合疫 情上报的病例进行补报。
脾脏轻度增大。 5.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缘不光滑甚至呈锯
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增宽 ,肝脾增大。
(二)丙型肝炎的诊断
1.临床诊断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没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 月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的基本条件是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备临床表 现或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 所有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疫情报告及管理要求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在同一家医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且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 由门诊医生或防保科大夫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医生诊疗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病例曾被明确诊断报 告的丙肝病例,可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或 传染病登记薄中分别注明“复诊”、“具体诊断时间” 或“XX医院XXXX年X月X日已报告”。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与预防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与预防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欧、美、日本等国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的病因,也是我国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
全球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率约为執即感染人群约有1亿7千万。
在美国有%〜2% 的人口(约4百万人)抗-HCV阳性。
我国人群中抗-HCV阳性率约为理〜3%,因此估计我国的抗-HCV阳性人群约有3千万。
抗-HCV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有增加趋势,每10岁约增加%〜%, 30〜40岁年龄段抗-HCV阳性率最高。
丙肝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在感染后极易慢性化,约75%〜80%的急性丙肝想者转为慢性感染,其中大多数人发展为慢性肝炎。
据估计,经过10〜20年的慢性病程后,至少20%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部分患者发展为肝癌。
在欧、美国家,丙型肝炎肝硬化已成为肝移植的主要病因。
一、丙肝的传播途径丙肝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常见的方式有输血或血制品(如血浆、白蛋白、凝血因子、球蛋白、成分血制品等)、静脉或肌肉注射(非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如静脉吸毒)、手术操作(包括齐种外科手术、内窥镜检査、牙科治疗、文身、美容等)、血液透析、医务人员被注射针头或手术刀剪意外刺破、性行为传播、母婴传播、器官移植(供者为HCY感染者)、公共场所共用剃须刀及修脚等。
西方国家的丙肝传播途径以注射毒品为主,尤其是年轻的丙肝患者。
由于对献血员的HCV指标筛査较为严格,因此四方国家经输血传播的丙肝较少见。
据报道,在1986年以前发达国家的输血后丙肝发病率为5%〜13%, 1986-1990年降为%〜9%,在建立了第一代丙肝检测试剂后,输血后丙肝的发病率再次降低为%^3%o我国的丙肝传播途径以输血为主,其次为手术或注射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或性传播"母婴传播率较低,不超过6%« 80年代末,在我国的职业献血员中曾出现因为成分献血导致的丙肝眾发流行,且由于献血员的感染而导致了大批受血患者感染HCV。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丙肝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综合判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丙肝的诊断标准。
一、病史1.接触史:有无暴露于丙肝病毒感染者或血液制品的接触史。
2.既往史:有无输血、手术、外科操作、牙科治疗、毒品注射等高危因素。
3.传播途径:有无共用注射器或其他针具的行为史。
4.症状持续时间:有无进行性疲劳、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等持续症状。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乏力:疲劳、无力感,常见于慢性丙肝患者。
2.肝区不适:多见于急性感染期,其特点为右上腹疼痛或不适。
3.肝大:急性感染期肝脏可有压痛、肿大,慢性期常无症状。
4.黄疸:可能表现为皮肤、巩膜、黏膜黄疸。
三、实验室检查1.丙肝抗体检测:通过ELISA或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抗丙肝病毒抗体(Anti-HCV)。
2.丙肝病毒核酸检测:通过PCR方法检测丙肝病毒RNA,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3.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等指标,用于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和肝功能。
4.其他血液检查:如ALT/AST比值、白蛋白水平等指标,常用于丙肝严重度评估。
四、影像学检查1.肝脏超声检查:常用于评估肝脏形态、大小、回声,了解肝脏病变情况,排除其他引起肝大的疾病。
2.腹部CT或MRI检查:用于评估肝脏结构、肿块、炎症等情况,对诊断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具有辅助价值。
根据以上丙肝的临床诊断标准,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丙肝感染。
如果怀疑感染,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丙肝病毒亚型鉴定、肝活检以及其他相关检查以确定感染程度和肝脏损害情况。
及早发现和诊断丙肝,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企业诊断】丙型肝炎诊断方面的若干问题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问:1+3能否确诊?单项3能否确诊?
慢性丙肝的临床诊断
诊断依据
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虽 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 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 合分析,亦可作出诊断。(有点含糊)
HCV病毒载量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 的进展并无绝对相关性,但可以作为抗病毒治 疗疗效评估的观察指标(“评估”和“预测”)
实验室诊方法较多,Simmonds 等1~6型分型法使用最为广泛
HCV RNA基因分型有助于判定治疗的难易 程度及制定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病程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 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 一旦移植的肝脏发生肝硬化,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将高 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
实验室诊断
血清生化学检测
ALT、AST水平变化可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但与肝组织 炎症分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平行。
急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 酶活性降低较少;但慢性肝炎、肝硬化或重型肝炎时明显 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应注意HCV RNA检测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实验室诊断
HCV RNA定性检测
对抗-HCV阳性的HCV持续感染者需要通过HCV RNA定性试验确证
HCV RNA定性检测的特异度在98%以上,只要 一 次 病 毒 定 性 检 测 为 阳 性 即 可 确 证 HCV 感 染 (与前述“确诊标准”有矛盾之处)
慢性丙肝的临床诊断
肝硬化与HCC: 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 硬化和HCC 混合感染: 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我 国HCV与HB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HIV混合感染的趋势?) 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 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与移植时HCV RNA水平及移植
最新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须 依据HCV RNA检测。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6个
月)、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诊断
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肝功能异常。
1.4.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汇管区淋巴浸润甚
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 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 1.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 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1.5影像学检查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1.3实验室检查
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 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 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 ALT、AST升高。
1.3.2 血清抗-HCV阳性。 1.3.3 血清HCV RNA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 珠状; 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及丙肝的诊断
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 危险性增至20%
PPT文档演模板
HCV病毒载量高可能增加 传播的危险性
丙肝的病原学和流断行病•学《及中丙国肝丙的肝诊防治指南》
下列途径不会传播HCV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
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它无血液暴露 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PPT文档演模板
丙肝的病原学和•流《行中病国学丙及肝丙肝防的治诊指南》
•20% 痊愈
•80% 持续感染
•20 位患者
•80 位患者
•30% 稳定,慢性,无进 展
•40% 有不同程 度的进展
•30% 呈严重进展
•24 位患者
•肝脏疾病终末期,肝细胞 癌,肝脏移植,死亡
•0
PPT文档演模板
•>50
•41–50
•31–40 •21–30
•<21
•10
•20
•30
•40
•感染持续时间(年)
•Adapted from Poy丙na肝rd的T病e原t a学l.和J流H行ep病a学to及l. 丙20肝0的1;3诊4:730-739.
断
HCV 感染的预后
•100 位 HCV 急性感染
·WHO统计表明: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 %,估计约1.7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 病例约3.5万例。
PPT文档演模板
丙肝的病原学和•流《行中病国学丙及肝丙肝防的治诊指南》
断
丙肝病毒感染全球流行概况
PPT文档演模板
•WH丙O肝. 的W病kl原y E学p和id流em行i病ol学R及ec丙. 肝20的0诊0;75:18-19.
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方式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感染性疾病科丙型肝炎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丙型肝炎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1)是否接受输血或血制品,或应用过消毒不严的注射用具注射,接受不洁的针刺治疗或手术治疗,血液透析等。
(2)注意丙型肝炎母婴传播、密切接触或性接触史。
2. 临床表现:(1)潜伏期2-26周,经输血传播的丙肝多发生于输血后5-12周,平均7.4周。
(2)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酷似乙肝,但似更轻,亚临床型较多见,约为临床型的3倍,表现为单项ALT升高。
临床型中黄疸型约占1/3,无黄疸型约占2/3,重型1.5%。
半数以上的病例发展为慢性。
(3)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与慢性乙肝相仿,亦可发生肝外损害,特别是自身免疫损害,如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关节炎、血管炎等。
约20-38%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20年内发展为肝硬化,其中约15%可发展为肝细胞癌。
3. 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试验:同乙型肝炎。
(2)病原学检查:血清抗HCV阳性,为近期或过去感染HCV的标志;血清HCVRNA阳性,为HCV现症感染标志;肝组织中丙肝病毒抗原或HCVRNA阳性,即可确诊为HCV感染。
【鉴别诊断】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同乙型肝炎。
【治疗原则】1. 丙型肝炎的一般护肝药物与对症治疗与乙肝相同。
2. 抗病毒治疗:(1)干扰素适应症:HCVAb和HCVRNA阳性伴或不伴有血清ALT升高者。
目前治疗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α干扰素。
对急性丙型肝炎,IFN-α治疗可防止70%以上的急性丙肝转为慢性。
故对急性丙肝如有条件应争取采用IFN治疗,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病人,可先观察3-4个月,如果仍不自愈,则再采用IFN治疗。
对慢性丙肝,IFN-α的疗效在50%左右,但停药后有50%复发。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
治疗有效者疗程可继续至12个月,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疗程。
(2)病毒唑:800-1200mg/d,与干扰素合用可提高疗效。
【预防】1. 加强血制品管理,对献血员严格进行抗-HCV筛查。
丙型肝炎的病理诊断和组织学特征
丙型肝炎的病理诊断和组织学特征丙型肝炎,又称为HCV感染,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感染全球范围广泛,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理诊断和组织学特征对于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理诊断丙型肝炎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肝组织活检。
常见的活检方式包括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
穿刺活检通常采用经皮肝穿刺或经内镜肝穿刺,能够提供足够的肝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分析。
手术切除则适用于需要进一步评估肝脏病变性质的患者。
病理学上,丙型肝炎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脏炎症、纤维化和肝细胞变性。
肝脏炎症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浸润、浆细胞浸润和单核细胞浸润。
纤维化是肝脏炎症反应的结果,其程度可根据肝纤维化指数进行评估。
肝细胞变性则表现为肝细胞的肿胀、变性、坏死等改变。
二、组织学特征丙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主要包括肝小叶结构的改变、肝细胞变性和纤维化程度的评估。
1.肝小叶结构的改变丙型肝炎可导致肝小叶结构的破坏和扭曲。
在早期病变中,肝小叶结构可能仍然保持相对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肝小叶结构逐渐丧失。
肝小叶内的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窦扩张,肝小叶中央静脉区域扩大。
这些改变可通过光镜下观察到。
2.肝细胞变性肝细胞变性是丙型肝炎的重要组织学特征之一。
肝细胞变性主要表现为肿胀、变性和坏死。
肝细胞肿胀可导致肝小叶结构的破坏,肝细胞变性则表现为肝细胞的细胞器异常、胞质变性和核变性。
肝细胞坏死则是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3.纤维化程度的评估纤维化是丙型肝炎的重要病理学特征,其程度可通过肝纤维化指数进行评估。
肝纤维化指数主要根据肝组织中纤维化程度的程度和范围进行评分。
常用的评分系统包括METAVIR评分系统和Ishak评分系统等。
总结:丙型肝炎的病理诊断和组织学特征对于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肝组织活检,可以观察到肝脏炎症、肝细胞变性和纤维化程度的改变。
这些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指导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制定和预后评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丙肝病原学基础与检测技术规范
2 第三章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
2.1 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结果解释
3 第四章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
4 第五章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
4 HCV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
不同基因型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案也 不同,对RNA定量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基因型的测定有助 于决定抗病毒疗程和药物剂量。根据临床研究结果,在1型患 者中,抗病毒治疗的疗程和利巴韦林的用药剂量不同对持续 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有明显的影 响,建议疗程为1年,利巴韦林的用量要达到1000~1200 mg/d,尽管如此,其持续病毒学应答仅达到40%~45%;而2 和3型患者,疗程半年,利巴韦林的用量只要800mg/d即可达 到70%~80%的持续病毒学应答。延长疗程或增加利巴韦林 的用量都不能进一步提高SVR率。根据不同的基因型和患者肝 脏病理学改变情况调整疗程和利巴韦林的用药剂量,可以减 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治疗 的依从性。
制及能力验证 第九章:实验室生物安全。
1.1 第二章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1.1 第二章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规范》依不同检测目的制定了不同的检测 策略:
疫情监测相关的检测策略 临床诊断相关的检测策略 血液筛查相关的检测策略
《规范》在临床诊断中规定了HCV抗体筛查阳性反应后必须进行补充实验 (免疫印迹或NAT)。 《规范》在丙肝临床诊断中引入S/CO比值的使用。 《规范》在血液筛查策略中规定了核酸检测(含pooling PCR)。 《规范》明确丙肝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
丙肝病原学基础 与检测技术规范
目录
一、丙肝病原学基础 二、丙肝实验室检测技术 三、丙肝检测技术规范
丙肝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及丙肝的诊断
31–40 21–30
<21
10
20
30
40
感染持续时间(年)
Adapted from Poynard T et al. J Hepatol. 2001;34:730-739.
HCV 感染的预后
100 位 HCV 急性感染
20% 痊愈 20 位患者
80% 持续感染 80 位患者
30% 稳定,慢性,无进展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实验室诊断
HCV RNA定性检测
·对抗-HCV阳性的HCV持续感染者需要通过HCV RNA 定性试验确证
· HCV RNA定性检测的特异度在98%以上,只要一次病 毒定性检测为阳性即可确证HCV感染
·一次检测阴性不能完全排除HCV感染,应重复检查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实验室诊断
·HCV 1b和2a基因型较为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6型主要见于香港 、澳门和南方边境省份(1)。
·近年,我国丙肝发病数有明显的上升(2)
37748例
52057例
21145例
2003年
2004年
2005年截至 11月
1.《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2.疾病监测.2005.20(12):619
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凝血酶原时间可作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进展 状况的监测指标。但尚无可对肝纤维化进行准确分期 的血清学标志。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实验室诊断
抗-HCV抗体检测
·酶免疫法(EIA)检测抗-HCV适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也可 用于HCV感染者的初筛。
·抗-HCV是否阴转不能作为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考核指标
·一些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 者可出现抗-HCV假阳性,对于这些患者,HCV RNA的检 测有助于确诊。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等 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诊(quèzhěn)丙型病毒性肝炎须依 据HCV RNA检测。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6个月)、
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共十四页
诊断
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xìtǒng) 在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共十四页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没 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bìngrén)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月 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1.3.2 血清抗-HCV阳性。 1.3.3 血清HCV RNA阳性。
共十四页
1.4组织(zǔzhī)病理学检查
1.4.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常见界面性炎症。 1.4.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肝功能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yángxìng)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
性。
• 所有(suǒyǒu)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丙型肝炎指南解读
(二)特殊人群的治疗
• 1、儿童和老年人:儿童治疗SVR率较高,耐受性较 好。老年人耐受性较差,应考虑其对药物的耐受性、 并发症(高血压、冠心病)及患者的意愿。
• 2、酗酒及吸毒者:慢性酒精中毒及吸毒可促进HCV 复制,加剧肝损害,加速肝硬化甚至HCC进程。需要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耐受性,同时戒酒和戒毒。
• 4、肝硬化与HCC:最严重结果是肝硬化和HCC。
• 5、混合感染:我国HCV和HBV或HIV混合感染多见。
• 6、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脏 移植后复发,进展速度较快。复发与移植时HCV RNA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六、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一)血清生化学检测
• ALT、白蛋白、PTA • 慢性丙型肝炎30%肝功正常,40%ALT低于正常水平
• 慢性感染:感染时间超6个月。
• 慢性化率为50~85%。
• 感染后20年,儿童和年轻女性肝硬化率为2~4%;中 年因输血感染者为20~30%;一般人群为10~15%。
• 感染HCV时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合并HIV感染者、 合并HBV感染、嗜酒(50g/d以上)、非酒精性脂肪 肝、肝脏高铁载量、肝毒性药物和环境污染所致有毒 物质可促进疾病进展。
• 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 止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HCC,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 肝硬化和HCC是慢性丙型肝炎 患者主要死因。肝硬化10年生 存率约为80%,失代偿者10年 生存率为25%。
(二)抗病毒治疗有效药物
• 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 林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 毒治疗方案。持续病毒 学应答(SVR)达54~ 56%。
(三)HCV基因组结构特点
(四)HCV灭活方法
丙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
HCV-RNA定量检测方法及检测范围
SuperQuant™†2
100 拷贝/mL Bayer TMA†4 50 拷贝/mL AMPLICOR HCV MONITOR® Test*1 AMPLICOR®
线形范围 动态范围
108 拷贝/mL
600 IU/mL 50 IU/mL
500,000 IU/mL
丙肝实验室病原学诊断要点(一)
丙肝抗体检测用于筛查, 但确诊需要HCV-RNA的定性检测 HCV-RNA的定性诊断敏感度高于HCV-RNA定量诊断, 适合 筛查后的确诊 HCV-RNA定量检测有助于评估疗效和预测治疗预后 丙肝基因型检测统一按照simmonds方法,HCV基因型将决 定丙肝个体化治疗方案
ELISA2 RIBA2 ELISA3 RIBA3 C22-3 C33C C33C C33C C33C
NS3
NS4a NS4b NS5a
C100 C100 C100 C100 C100 C100 5-1-1 5-1-1
NS5b
5-1-1
C22-3
NS5 NS5
三代抗HCV检测试剂特点的比较
试剂
ELISA-1 ELISA-2 ELISA-3
●
阳性时表示有HCV感染: 包括既往感染, 带毒者和丙型肝炎病人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
●
血清HCV-RNA的检测
●
血清HCV-RNA的定性检测 - 缺乏标准检测方法,通常采用 定性RT-PCR敏感性较高, 但特异性较差 主要用于确定丙型肝炎病人的确定诊断
●
血清HCV-RNA的定量检测 - 一般敏感性低于定性检测,但特异性较好 主要用于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与疗效监测
我国主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
丙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丙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丙型肝炎(HCV)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输血后或使用血液制
品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
散发性急性丙肝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2. 临床表现:急性丙型肝炎的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
等症状,少数伴有低热、轻度肝肿大、脾肿大或黄疸。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 实验室检查:
- 谷丙转氨酶(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
- 抗-HC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CV 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阳性。
-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 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一般较低,但也有较高者。
- 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较少。
根据上述1、2、3点,可以对急性丙型肝炎进行诊断。
对于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 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
慢性肝炎。
- 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丙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一样,主要经血液传播,包括血液或血制品感染、共用针头及注射器械、一些特殊的器械感染等。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一、诊断要求:
1、血清抗・HCV阳性。
2、血清A1.T或AST升高(大于40)。
3、肝硬化症状。
4、慢性丙肝症状。
5、急性丙肝症状。
6、流行病学史:
1)有输血史或其他人体组织治疗,或器官移植;
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消毒不严的有创操作史或静脉吸毒史;
3)职业供血者;
4)与HIV性接触史,或H1.V感染者所生婴儿。
流行病学史中有任何一条既支持流行病学史成立。
1+2、3、4、5、6中任何一条,既按临床诊断病例上报基本公共卫生科(目前白玉辉负责)。
二、分型
1、急性丙型肝炎: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病程小于6个月。
2、慢性丙型肝炎: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病程大于6个月。
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
年月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CV 生活周期
结合
与膜融合
胞饮作用 病毒装配与成熟
翻译与多肽链加工
脱壳 正链
RNA 复制
负链
囊泡融合与病毒释放
Davis GL et al. Semin Liver Dis. 1999;19(suppl 1):103-112.
HCV基因组结构特点
·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框(ORF),编码10余种 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流行病学
全球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丙型肝炎呈世界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 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
·WHO统计表明: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 %,估计约1.7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 病例约3.5万例。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丙肝病毒感染全球流行概况
WHO. Wkly Epidemiol Rec. 2000;75:18-19.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是丙型肝炎的高发区,抗-HCV阳性率为3.2%, 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5 4.6
4 3.6
3.8
抗-HCV 阳性率 3
3.2 3.3 2.9 2.5 2.7
(%) 2
1
0 北方
南方
西南
华东
华北
西北
中南 东北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我国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抗-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由1岁组的2.0%至50~59岁 组的3.9%,无明显性别差异(1) 。
HCV电镜照片
1. Purcell RH. NIH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Hepatitis C. 1997. 2. Neumann AU et al. Science. 1998;282:103-107. 3. Rosenberg S. J Mol Biol. 2001;313:451-464. 4. Lauer GM, Walker BD. N Engl J Med. 2001;345:41-52.
40% 有不同程 度的进展
30% 呈严重进展
24 位患者
肝脏疾病终末期,肝细胞 癌,肝脏移植,死亡
Adapted from Alter HF, Seeff LB. Semin Liver Dis. 2000;20:17-35.
32 位患者
24 位患者
56 位患者接受抗 病毒治疗
治疗失败 (50%)
持续性应答 (50%)
预防
•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供丙型肝炎预防
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员 切断性传播途径
预防母婴传播
( HCV RNA阳性的孕妇)
HCV
HCV ALT
通
筛过
选 献
、
检 测
血血
员严清
格抗
推 行 安 全 注 射
戒 毒
期对 检有 查性 ,乱 加史 强者 管应 理定
性 交
建 议
时
用 安 全 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 染 者 在
对 确青 的少 性年 教进 育行
·HCV 1b和2a基因型较为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6型主要见于香港 、澳门和南方边境省份(1)。
·近年,我国丙肝发病数有明显的上升(2)
37748例
52057例
21145例
2003年
2004年
2005年截至 11月
1.《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2.疾病监测.2005.20(12):619
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 同性恋、异性恋及性滥者
丙肝自然史与预后
丙肝自然史
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嗜 酒(50g/日以上)、非酒精性
脂肪肝等
在外周血
促 进
检测到
疾 病
HCV RNA
发
展
出现临床症
状时,仅有
50%~70% 90%患者
患者抗-HCV 抗HCV阳
阳性
性
未清除者 约有50% ~85%出 现慢性化
一般人群 发生肝硬 化的机会 为10%~
·NS3和NS5B均为HC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 要靶位
·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的活性 ,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活性;NS5B蛋白 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病毒灭活方法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100℃ 5分钟或60℃ 10小时 ·高压蒸气、甲醛熏蒸等
31–40 21–30
<21
10
20
30
40
感染持续时间(年)
Adapted from Poynard T et al. J Hepatol. 2001;34:730-739.
HCV 感染的预后
100 位 HCV 急性感染
20% 痊愈 20 位患者
80% 持续感染 80 位患者
30% 稳定,慢性,无进展
15%
1~3周
3个月后
6个月
…………
20年
HCV相关 肝硬化和HCC是慢性
的HCC发 生率在感
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
死因,其中失
染30年后 代偿期肝硬
为1%~3 %
化是最主要 死因
30年后
感染时间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HCV感染时的年龄与发生肝硬化的概率
1.00
0.75
0.50 0.25
0.00 0
>50 41–50
血液传播方式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经破损皮肤和黏膜暴 露,是目前最主要的 传播方式
性传播方式
与HCV感染者性交或 不洁性行为
伴有其它性传播疾病 者,特别是HIV者
母婴传播方式
抗-HCV阳性母亲将 HCV传播给新生儿的 危险性为2%
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 险性高至4%~7%
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 危险性增至20%
HCV病毒载量高可能增加 传播的危险性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下列途径不会传播HCV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
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它无血液暴露 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高危人群
• 经常接触血液或血制品者
– 血友病患者 – 静脉药瘾者 – 血液透析者 – 骨髓和肾移植者 – 心外科患者 – 经常静脉注射患者
28 位患者
28 位患者
可能影响丙肝转归的因素
病毒
- 载量 - 基因型 - Quasispecies
环境
- 酒精 - HBV - HIV - 药物 - 脂肪变性 - 铁元素 - NASH
宿主
- 性别 - 年龄 - 种族 - 遗传 - 免疫应答
Alberti, J of Hepatology, 1999
丙肝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及丙肝的诊断
北京地坛医院 成军教授
病原学
HCV 的特性
• 黄病毒科1 • 有包膜2 • 单股正链 RNA (9.6 kb)1,3 • 3000 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3 • RNA 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4 —— 准种4 • T½: 2.7 小时2 • 每日复制量:10 兆 (1012) 病毒颗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