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数
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新的学期开始了,新一轮的教研活动拉开了帷幕。

今天我上了一节数学课,这一节课,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

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根据提供的素材,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演示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在课前我了解了绝大部分学生口头数数的能力,从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学生的数数能力很好,所以我把这一节课的例题大胆的改为习题来完成的。

因此,我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学生熟悉的数量是100的实物小棒,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实际数出物体个数的过程中,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力求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所以我安排了自由给同桌出题的空间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并借助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是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2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教学难点是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数。

◆教学反思
《读数写数》这一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更能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好准备教学时,我先复习数的组成,紧接着又复习了口算和20以内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看课件用铅笔摆数,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

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读法和写法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
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没有了死记硬背,而且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摆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

在例5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直接看图写数。

体会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

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
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在讲解读数写数和练习题的设计上都特别突出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地方,从而加深如何读数、写数的理解。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时,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填
写百数表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所以我让学生去独立填写,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也为理解和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

2. 通过对百数表横、竖、斜各方位的观察,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
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发和补充,使自己对“比多少”的问题得到清晰全面的认识。

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有些学生还能准确的说出“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

这样的探究学习改变了被动和单一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我利用童话故事适时地在课堂上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

这部分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此类知识,但是通过本课教学及学生的作业情况反馈,我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

1.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语言基础并不丰厚,理解能力也有限,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不能够正确区分,特别是“少得多”,很多小朋友总是不自觉地说成“少得少”。

因此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很难选择正确的词语表述两数之间的关系。

2.缺乏一定的数感。

人们常说,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同样数学也是有“数感”的。

《新课标》中对数感作了这样的描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其实数感是极为抽象的,很是叫人捉摸不透。

在比较两数的时候,究竟是在怎样的范围内我们才说“多一些”“少一些”,
又是达到怎样的程度该用“多得多”“少得多”,其实这都没有一定的标准。

例如“20与9比较,究竟是多一些呢还是多得多”,其实这都是在靠我们的数感来判断。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境来判断,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在把握数的相对大小时考虑得并不是那么多。

3.在比较、分析、讨论中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学会正确填写。

比较多少,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不同的数相比,所用词也会不同。

回顾本课教学,我给孩子们比较、分析、讨论的时间不够多,课堂上大多时间给了那些想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却忽略了那些没有举手发言的学生。

其实在课堂上,我应该给更多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孩子们和同桌或者前后左右说一说,达到人人参与课堂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