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连锁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RPGR和RP2基因的突变分析
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的开题报告
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或视锥细胞及视杆细胞等视网膜细胞受损,导致逐渐视力减退,最终导致失明的一系列疾病。
该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数百万人。
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突变是该疾病的主要遗传模式之一,该模式具有隐匿性和可逆性,患者往往在先天后将来的日子里逐渐表现出病状。
因此,对于R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分子遗传学、克隆技术的发展,对RP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对RP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还存在局限和不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基因突变分析,筛选出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为R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具体任务包括:1.筛选具有RP家系的患者,准确诊断病情,并开展基因突变分析;2.根据先前相关研究,选择合适的基因突变分析方法,并建立分析框架;3.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探究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具体作用机制;4.分析突变基因在RP中的表达和调控,以及与其相关的生物通路;5.提出RP治疗和干预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通过此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的作用机制,为R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向对照研究设计,对具有RP家系的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
主要方法包括:1.收集RP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物样本,实施基因突变分析;2.建立分子遗传学分析框架,拟定突变基因的函数筛选和功能分析;3.采用PCR、DNA测序、南方和西方印迹等方法进行突变基因的检测和分析;4.上机分析和生信分析,探究突变基因在RP中的表达调控和与其相关的生物通路。
四、研究计划1.前期准备(1个月):采集RP家系患者生物样本,建立临床数据库,拟定突变基因分析方案。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是一种以视网膜萎缩和视力丧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影响人类视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是其遗传方式之一。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患者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的研究旨在揭示该病的遗传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对该病的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有多种遗传方式,其中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方式。
该模式主要是由一个有缺陷的基因所引起的,称为突变基因,同时另一个正常的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中,突变基因和野生型基因分别处于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上。
因此,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的作用是互相抵消,使得基因表达和遗传信息的继承规律有一定的变异性。
根据目前研究的结果,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指患者只需有一个基因突变就能够表现出疾病的特征,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需要两个基因突变才能表现出疾病的特征。
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突变基因只需要与一个野生型基因匹配即可表现疾病的特征,因此该模式的患病率比较高。
而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突变基因需要与另一个突变基因匹配才能表现疾病的特征,因此患病率相对较低。
除此之外,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还有一些其他特点,比如不同基因位点的基因突变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遗传规律,这些特点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总的来说,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在深入了解该病的遗传机制和发病规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对该病遗传机制的深入探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进展和成果。
X-性连锁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突变检测
对照者外 周静 脉血 , 提取 基 因组 D A, 合酶链 反应 扩增 N 聚 (C , P R)直接测序检测 R 2基 因和 R G P P R基因的所有外显子 和内含子交界处序列 , 包括 R G P R基 因突变热 区 1 5号外 显 子开放阅读框 ( R I ) O F5 。结果 在 O F 5开放阅读框 区检 R1
s ert ispg e t a X R ) 双基 因遗 传 ( ie— i i t i no , L P , v en i m s dgn
R P临床 诊 断 标准 : 夜 盲史 ; 视力 逐 渐下 ① ② 降 ; 典型 眼底改 变 , ③ 即视 乳头 色蜡黄或 变淡 ( 早期
可正常 ) 视 网膜 血 管缩 窄 , 网膜有 骨 细胞样 或 不 , 视 规则 的色 素沉 着 ; 视 野 : 期周 边 视 野有 环 形 暗 ④ 早 点, 晚期视 野呈 向心 性 缩 窄 ; E G: 、 视 活 动 ⑤ R 明 暗
・
1 2・ 0
安徽 医科大学学报
A t U i rtt dc aiA h i 0 0Fb 4 ( ) c n e i iMein l n u a v sa s i s 2 1 e ;5 1
x 性 连 锁 隐 性 遗传视 网膜 色 素 变性 致 病基 因 的突 变检 测 .
江
摘要 目的
i, P , cR )线粒体遗 传及 散发性 R 。其 中 X R P L P占所 有类 型 R P的 1 % 一1 % E 3, R 0 5 2 ]是 P最 严 重 的类 - 型, 发病早 , 损害严重 , 通常在 2 0岁之 前出现 夜盲 和
视觉 障碍等 症状 , 在 4 可 0岁 之前发展 为部分及 完全 失 明。 目前 X R L P已经 定 位 的基 因位 点有 6个 , 但
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致病基因分析
F: GAGT GC AC C C T CC I TA GGC A
R: T CC T GAC I V , GAGG ACC C T AC F: C T GTF CC C AAGT C C C T CA CA 2 。 R: CI I G( CC C I ℃AGAGC C GT GA F: AC GT G CC AG I TCC AAGC AC A 3 。 R: A Tr C TC , CAC AC , GCG C TG C TC F: AT r A T GAAC AC C CC C AAT C T C C 4 R: GGGC Tr I ' G GA T A ACA I TGAC AG F: C G AACC T C AC T AAC GT G CC AG ’ R: G r ( m G TC . GA TG TC C C T ̄ C 6 7 9
2 9 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 - - - - — - ・ _ — - ・ - - - - - ・ - — - _ - - - - ・ — - - _ _ , — - ・ _ - - ・ _ - - _ - - _ — ・ ・ - - - ・ - ‘ 一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64 ・
2 0 1 3年
第3 4卷
第2 期
J 0URNAL 0F MUDANJ I ANG MEDI cAL
NI VEI t s r r Y Vo L 3 4 NO. 2 2 0 l 3
表I R HO基因引物序列、 扩增片段及产物长度 ( b p )
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的遗传学研究
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的遗传学研究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简称AMD,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疾病,主要表现为视力逐渐减退、视野模糊、颜色感知异常等症状。
这种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AMD的遗传学研究至关重要。
AMD的遗传模式复杂多样,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单基因遗传模式和复杂遗传模式。
单基因遗传模式指的是AMD是由一个单一的遗传基因所致,这种遗传模式多见于家族性AMD的病例。
复杂遗传模式包括多基因遗传、环境因素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等多个因素所导致的AMD,这种遗传模式多数见于散发性AMD的病例。
在AMD的遗传模式中,相关的基因被认为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经发现的与AMD相关的基因包括了CFH、ARMS2、HTRA1等等。
其中,CFH基因的突变是AMD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ARMS2和HTRA1基因的突变也在AMD的发生中贡献不小。
除此之外,环境因素也对AMD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
如年龄、吸烟、营养状况、糖尿病等都与AMD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同时,在基因和环境之间也有着交互作用,即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这种交互作用不仅对AMD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AMD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更为复杂的挑战。
幸运的是,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AMD的遗传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进步。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病例的基因组序列、表达谱和蛋白质组等数据,科研人员逐渐揭示了AMD的遗传调控网络和分子机制,这为AMD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为准确和有效的依据。
另外,由于AMD的遗传模式具有较高的家族性,家系研究也成为AMD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通过追踪家庭中多代人的AMD发病情况,科研人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AMD的遗传模式和机制。
总的来说,AMD的遗传学研究在不断深入和进步,不仅为AM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遗传学机制和生命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AMD的遗传特征,为保护人类视力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
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发表时间:2010-08-24T11:47:40.53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毛永跃[导读]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进行性损害视细胞的遗传性眼病,杆体细胞逐渐被破坏毛永跃赤峰市巴林右旗医院(内蒙古赤峰025150)[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0055-01 Ⅲ,先症者,韩X X,女,36岁,蒙古族,巴林右旗岗根苏木人。
2006年1 0月因双眼视力明显下降一年伴夜盲二十年,来我院门诊就医。
查:Vod:0.02—8.00DS=0.1 2,Vos:0.01—9.00DS=0.1,双眼角膜清,双眼晶状体后极部皮质轻度混浊,双眼底视乳头呈腊黄色边界清楚,双眼底血管普遍变细,视网膜上有骨细胞样的色素沉着。
部分视网膜萎缩脉络膜绽露,呈豹纹状眼底。
周边视野缩小,ERG示a波、b波的波峰降低、峰时延长,最后a波、b波消失呈熄灭型,EOG示光峰明显降低,暗适应检查全视网膜的视杆细胞阈值明显增高。
其它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据韩X X和她的二妹韩X X说,她们的父亲(Ⅱ 1)、二姑(Ⅱ 2)、大妹(Ⅲ 2)均因心脏病而死亡,逝世的岁数分别是51岁、20岁和1 8岁,且死者生前均发现有夜盲和昼盲的症状并被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
讨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进行性损害视细胞的遗传性眼病,杆体细胞逐渐被破坏。
临床特点为夜盲、视野缩小和在视网膜上出现骨细胞样的色素沉着。
具体发病确切病因不明。
本病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或性连锁隐性遗传亦有少数散发病例。
视网膜色素变性能与全身内分泌障碍或其它先天畸形伴发。
如USher综合症,Lourence-Moon-Bardt-Biedl综合症,Hallgren氏综合症等。
在本文一家系三代七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有三人因心脏病而死亡,这在其它文献报告中很少。
RPGR相关疾病介绍
RPGR相关疾病介绍
视力障碍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视网膜变性(retinal degeneration)是一种因视网膜退化引起的疾病,其中以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tis pigmentosa,RP)最为常见,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累及视锥细胞(cone cell)、视杆细胞(rod cell)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根据有无明确的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RP和综合征/非综合征型RP。
基因治疗关注的主要是原发性非综合征型RP,其中X染色体连锁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XLRP)具有发病早、损害最为严重的特点,而RPGR是XLRP相关基因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因。
RP在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全球范围内约为1/4000(1/9000-1/750),2013年我国华北地区的患病率调查结果为1/4000,以此推测全国患者可达325000人。
RP主要引起进行性视野缺损、夜盲并逐渐损害中心视力,最终导致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容易产生沮丧、焦虑、抑郁、忧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RP的典型临床症状为夜盲(nyctalopia)/暗适应功能(dark adaptation,DA)下降和进行性视野缺损,随着疾病的进展中心视力逐渐受到损害,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色觉障碍(dyschromatopsia)、闪光感(photopsia)、畏光(photophobia)和视幻觉(visual hallucination)。
一个疑似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遗传连锁分析的研究
关键 词 : 网膜 色素 变性 ;X连 锁 ; 卫 星 DN 单 倍 型 视 微 A; 中 图分 类 号 : 7 . 2 R7 4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1 3 8 2 0 ) 60 0 — 2 1 7 - 4 ( 0 8 0 — 6 80 8
I v s i a i n o g n tc ln g n l s s o a iy wi h X’ i e e i ts p g nt s n e tg t o n e e i i ka e a a y i f a f m l t lnk d r tnii i me o a
zH U J n , i gl zHANG a — i , xi o l l FU iln . t 1 We —i g e . a
( . e tro n a n ssa d Tra me t 2 De a t n f h h l lg S uhv s s ia , 1 C ne f Ge eDig oi n e t n ; 、 p rme t Op ta moo y, o t zetHop t l o T idMiia y Me ia ie st f Chn s h r ltr d c lUnv riy o ieePLA , o g i g 4 0 3 Ch n 3 Bejn n misI siue Ch n qn 0 0 8, ia;. ii gGe o c n ttt Chn s Ac d my o cec s Bejn 0 3 0, h n iee a e f S in e , iig 1 1 0 C ia) AbtatObetv To ie tf h ie s o u nas s e tX l k dr t ispg n o a( RP)fmi sn e e i l k sr c: jcie d n iytedsa elc si u p c -i e ei t ime ts XL n ni a l u ig g n t i - y c n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遗传性眼病的统称,其特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杆细胞的进行性死亡和退化。
RP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但它的遗传性质使得它在某些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
本文将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发现与RP相关的遗传突变共有1000余种。
大多数RP病例呈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模式,但也存在其他遗传模式,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
这些遗传突变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或功能缺陷,进而引发视网膜细胞的死亡和退化。
通过近年来进行的大量研究,已经鉴定出许多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
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RHO、RPGR、PRPH2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视网膜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视网膜逐渐丧失对光信号的感知和处理能力,从而造成患者在视觉上的受限。
研究表明,RP的发生率在不同的人群中有着显著的差异。
欧洲和北美等地的人群中RP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1/4000至1/5000,而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中国和韩国等东亚国家,RP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1000至1/2000。
这种地域差异可能与不同人群中的遗传突变有关。
除了地域差异外,RP的遗传规律也显示出一定的复杂性。
虽然多数RP病例呈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模式,但也存在其他遗传模式。
例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的RP发生率相对较低,约占RP病例的15%至20%。
此外,X连锁遗传模式的RP主要发生在男性患者中,而女性患者则往往是带有突变基因的携带者。
对于RP的遗传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尽管已经鉴定出许多与RP相关的基因,但仍有一部分RP病例无法找到明确的遗传突变。
这表明还存在其他未知的遗传因素参与了RP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RP的遗传变异对疾病临床表现的影响。
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遗传学研究
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遗传学研究概述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眼部疾病,主要影响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导致渐进性视力损失。
近年来,通过对RP患者的遗传学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多个与亚洲人群RP相关的基因突变。
本文将探讨这些基因在RP发病中的作用,并尝试提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的可能途径。
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与基因1. RP的遗传方式视网膜色素变性可以通过不同的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
根据以往的研究,RP 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及X连锁遗传等几种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又涉及到多个不同基因突变。
2. 亚洲人群RP相关基因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亚洲人群RP相关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一些突变基因在亚洲地区患者中被发现频率较高。
研究表明,CERKL、EYS、USH2A、PRPH2等基因与亚洲人群RP的发病有关。
这些基因在视网膜中的功能紊乱会导致感光细胞逐渐退化。
3. 基因突变对RP发病的影响亚洲人群RP相关的基因突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视网膜中感光细胞的正常功能。
一些突变会损害视觉信号传导、感受器结构或保护系统,导致感光细胞死亡和视力退化。
此外,有研究表明RP可能涉及到其他脑部和视觉系统内组织的异常功能。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突变对RP发病机制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并寻找针对性治疗方法。
预防和治疗策略1. 基因诊断和咨询根据已知的RP相关基因,在亚洲人群中进行基因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
当有家族成员患有RP时,其他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定是否存在遗传风险,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2. 药物治疗的前景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完全治愈RP。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一些潜在的药物具有减缓RP进展的作用。
例如,利用维生素A、抗氧化剂和光敏剂等对视网膜进行保护,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的发展。
此外,使用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也显示出治疗RP的潜力。
X-性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等。RP有多种遗传方式, 大多数为单基因遗传, 包括常染色体
显 性 遗 传 RPatsmad r nn f is imets, RP 、 ( oo l on a tent g noaAD ) u i ri ip 常 染 色 体 隐 性 遗 传 RP ( tsm l ees ert i ire— a oo a rcsv i t pgn n u i en i s rs, RRP 、 染 色 体 连 锁 遗 传 RP ( -ikdrt is i oa A )X ) l e i t g ( n e n ip - me ts xL )及 线 粒 体 连 锁 遗 传 RP 少数 遗 传 方 式 较 为 noa , RP 。 复 杂 。如 双 基 因遗 传 及 不 完 全 显 性 遗 传 。RP的 患 病 率 约 为 130 t其 中 XL /5 0I ’ , RP在 人 群 中发 病 率 为 1 50 , : 00 占整 个 视 网 2 膜 色素 变 性 的 1 2 % , 我 国 约 77 虽 然 如 此 , X RP %v5 在 . %。 但 L
( C1 l ed ma , L 。RC RC -i o i R D) k n C1是 一种鸟苷酸 交换 因子
(u n en c o d xhn e c rG F, 促 进 G g ai ul f eec agf t , E )可 n ei ao DP与 R s a
白的最后折叠 , 与人辅助因子 C( f tr 有较高 的同源性 。 c a o o c c)
同 工异 构 体 堆 积 有 关 , 而 导 致 了 进 行 性 的 光 感 受器 细 胞 死 从
我国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连锁定位及突变的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连锁定位及突变的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种以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凋亡和色素沉积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眼病。
RP的发病率很高,每年全球新增病例约有150万人。
在RP中,X连锁遗传的RP(X-linked RP, XLRP)约占15-20%。
XLRP的致病基因研究对于揭示RP的分子机制、提高对RP的认识和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遗传学分析,寻找并锁定我国XLRP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突变类型,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研究方法3.1 家系选择:收集我国某地区具有 XLRP 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和家人,建立家系并进行基因型分析。
3.2 DNA 提取:从家系成员的外周血中提取 DNA,采用标准的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
3.3 PCR 扩增:利用已报道的据有代表性的 XLRP 基因及 flanking 区的 primers 进行 PCR 扩增,选取家系成员的特定基因位点,分别分析家系内序列特征,检测序列多态性。
扩增反应后,将 PCR 产物纯化后送至生物科技公司进行测序。
同时,利用多态性标记对扩增产物进行分型,筛选与 RP 相关的多态性标记,与基因座进行连锁分析。
3.4 测序与分析:对测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序列比对和变异筛选,计算 LOD 分值和连锁分析,测序结果进行群体遗传和统计学分析,根据家系成员的基因型确定XLRP 病因基因定位,进行突变分析和功能预测。
4. 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将通过家系整合、遗传分析、定位鉴定确切的 XLRP 病因基因。
预计可筛查发现新的 XLRP 突变位点,明确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深入研究 XLRP 相关基因功能和调节机制,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5.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揭示 XLRP 的病因机制、临床症状和分子特征的提高和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基因检测案例16-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
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基因检测过程中,数据解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对疾病了解不清楚,或者对数据不敏感,很有可能会漏检。
后续我们会为大家介绍解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坑儿。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基因ORF15的检测案例。
1.视网膜色素变性简介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以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进行性选择性丧失为特点的遗传致盲眼病,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为1/3000,是致盲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无有效疗法。
该病早期症状为夜盲,随病程发展,中心视力逐渐减退,最终可完全失明。
RP可以在眼部单独存在,也可以是全身多个系统疾病或综合征的眼部组成部分。
RP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和双基因遗传。
在所有RP患者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15-25%,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5-22%,X连锁遗传占5-15%。
2.RPGR是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主要致病基因,外显子ORF15具有复杂结构在各类遗传型的RP患者中,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XLRP)临床表现最为严重,患者发病早,通常在20岁之前出现夜盲等视觉障碍,在40岁之前可进展为部分或完全失明。
RPGR是XLRP最重要的的致病基因,能解释XLRP 70%-75%的病因[参考文献1]。
RPGR又称为视网膜色素变性GTP酶调控因子(retinitis pigmentosa GTPase regulator),位于Xp21.1。
该基因有多种剪切体,最初发现的剪切体A含有19个外显子,编码815个氨基酸的蛋白。
检测该转录本上的变异,能够找到10-20%的XLRP 患者的致病变异。
后来剪切体C的发现是RPGR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该转录本含有15个外显子,编码1152个氨基酸。
该转录本含有一个新的外显子ORF15,它是由原来的Exon15及一部分Intron15序列组合构成。
一伴X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临床表现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一伴X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临床表现与分子遗传学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分析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临床表型,应用目标序列捕获的下一代测序技术(Targeted-capture next generationsequencing,Targeted-capture NGS)确定该家系突变基因,为该病的基因诊断提供策略。
同时分析该家系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征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方法:严格遵照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对该家系4代共计41名成员进行病史采集、采集外周静脉血及基本眼部检查,其中基本眼部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直接眼底镜及眼底彩照。
同时对先证者进行详尽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自动视野分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网膜电图(ERG)等。
构建包括RP1、RP2、RPGR、RHO、PRPH2及CRB1等57个常见RP致病基因的芯片(Panel)应用目标序列捕获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外周血DNA进行测序分析。
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致病基因后应用Sanger测序对其余家系成员进行共分离验证。
结果:该家系中共有6名男性患者,呈隔代交叉遗传,而患者的母亲及女儿均为携带者,符合X染色隐性遗传模式。
该家系6名男性患者均在10岁前即出现夜盲及明显视力视野受损,进展快;而女性携带者表现为无症状至高度近视不等,起病时间多在20岁以后。
该家系中成员临床表型符合X染色体失活特征。
在6名男性患者及11名携带者的RPGR基因5号外显子发现一个新的移码突变 c.345<sub>3</sub>48delTGAA。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突变导致基因翻译提前终止,表达产物氨基酸数量不及原长的1/6,功能严重受损,且在该家系中共分离,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
结论:RPGR基因上的新 c.345<sub>3</sub>48 delTGAA突变是该RP家系的致病基因,该发现扩大了RPGR基因型及临床表型频谱,为XLRP的遗传咨询及基因诊断提供一定的分子遗传及临床基础。
RP2敲除导致斑马鱼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机制研究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GeneticsThe Mechanistic Study of Retinitis Pigmentosa Caused by RP2 Knockout in ZebrafishPh.D.Candidate: Liu FeiMajor: GeneticsSupervisor: Prof. Liu Muge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4, P. R. ChinaNov, 2014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进行性的视网膜退化疾病,具有家族遗传性,以感光细胞的功能丧失和逐渐凋亡为主要病因,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3000 ~ 1/7000。
RP2致病突变蛋白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
RP2致病突变蛋白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RP2是一种与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相关的致病基因。
RP是一组常见的遗传性眼疾,其特点是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逐渐丧失,导致进行性视力丧失。
RP2基因的突变已被证明是引起X连锁RP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对RP2基因突变蛋白(RP2蛋白)降解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开发治疗RP的新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RP2蛋白是一种小型蛋白,含有272个氨基酸,在视网膜中高表达。
RP2基因突变会导致RP2蛋白的功能异常,进而引发RP。
目前已发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RP2基因突变,如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帧移突变等,这些突变会导致RP2蛋白的稳定性发生改变。
过去的研究发现,RP2蛋白的稳定性与其降解速率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RP2蛋白能够通过自我泛素化的方式被降解。
自我泛素化是独特的降解途径,其区别于其他蛋白质的泛素依赖性降解。
然而,当RP2蛋白发生突变后,它的自我泛素化能力显著下降,导致RP2蛋白的降解速率减慢。
近期的研究表明,RP2蛋白的降解受到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调控。
其中一种重要的调节因子是热休克蛋白90(Hsp90)。
Hsp90能够与RP2蛋白相互作用,并促进其稳定性。
当RP2蛋白发生突变后,其与Hsp90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促使RP2蛋白的降解。
此外,RP2蛋白的降解还受到其他蛋白质的调节。
如,热休克蛋白70(Hsp70)能够与RP2蛋白结合,并通过促进RP2蛋白的泛素化来增加其降解速率。
另外,泛素连接酶E3(E3 ubiquitin ligase)也参与了RP2蛋白的降解。
研究发现,E3泛素连接酶的活性与RP2蛋白的降解速率呈正相关。
以上研究表明,RP2蛋白的稳定性和降解受到多种分子机制的调控。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RP的发病机理,并为开发治疗RP的新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可通过修复RP2蛋白与Hsp90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提高RP2蛋白的稳定性,从而减缓RP的进展。
rp2基因突变特点
RP2基因突变特点简介RP2基因是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Retinitis Pigmentosa,RP)的主要致病基因之一。
RP是一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以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视网膜感光细胞的退化为特征,导致患者逐渐失去视力。
RP2基因突变是RP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RP2基因的功能RP2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编码一个名为RP2蛋白的GTP酶调节蛋白。
该蛋白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骨架重构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并在视网膜中起到重要作用。
RP2基因突变特点1.遗传方式:由于RP2位于X染色体上,突变通常呈现X连锁遗传方式。
男性患者只需一个突变的X染色体即可表现出疾病,而女性患者通常需要两个突变的X染色体才能表现出明显症状。
2.突变频率:在全球范围内,RP2基因突变是导致RP的常见遗传因素之一。
虽然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突变频率有所差异,但RP2基因突变在许多RP患者中都能被检测到。
3.突变类型:RP2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重复序列扩增等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错义突变,即一个氨基酸被另一个氨基酸替代。
这些突变导致RP2蛋白结构或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视网膜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
4.突变热点区域:RP2基因中存在一些热点区域,容易发生突变。
例如,第3外显子和第4外显子是RP2基因中最常见的突变热点区域之一。
这些热点区域的突变可能与特定的表型特征相关。
5.表型表现:RP2基因突变导致的RP表型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患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开始出现夜盲症状,并逐渐发展为视野缩小、中央视力丧失等严重视力障碍。
视网膜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视网膜血管变细、黄斑囊样水肿等病变。
6.其他相关疾病:RP2基因突变还与其他一些眼部疾病的发生有关。
例如,RP2基因突变可能导致X连锁性晶体混浊(X-linked cataract)和早发性高度近视(high myopia)等。
检测与诊断对于RP患者,特别是男性患者,进行RP2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帮助确定诊断,并为遗传咨询和治疗提供依据。
X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的研究进展
X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的分子遗传学与治疗研究进展冶卓纪艳丽综述马翔审校Recent progress in molecular genetics and therapyfor in X-linked Congenital RetinoschisisYe Zhu o,Ma X iang,Dep artment of Ophtham o logy,F irst Aff iliate Hosp ita l of Da lian Med ic a l Un ivers ity,Da lia n 116011一.概述X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X-link ed Conge n ita l Ret inosc h isis,X LRS)是引起男性青少年黄斑变性的主要原因。
早在1898年,德国眼科医生Hass描述了2例男性典型的放射状黄斑囊样变性,后证实为X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
X LRS临床表现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但主要以内层视网膜裂开而致黄斑区微囊样车轮状改变为特征,约50%的病例有周边部视网膜大疱状的损害1-4。
大多数患者在学龄期出现进行性视力损害,至疾病后期可因并发玻璃体出血、脉络膜硬化、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萎缩等而使视力明显下降甚至致盲5,6。
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见起源于内层视网膜的b波降低而代表光感受器的a波相对保持正常或轻微下降,导致b/a比值降低是本病的特征性电生理改变7。
另外,干涉光断层扫描(OCT)见神经纤维层裂隙、及眼底照相、荧光血管造影(FFA)等亦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本病全世界均有发病,患病率为1:5000~1:250008,以X连锁隐性方式遗传,男性发病,女性可作为携带者而无临床表现。
二.分子遗传学研究XLRS1基因是第一个被分离出来的引起黄斑营养不良的基因。
RS1基因定位于Xp22.1-p22.2区段,Sauer首先确定了XLRS1基因的结构9,XLRS1由大约15000个碱基对组成,包含6个外显子(AF018958~AF018962),编码包含一段高度疏水的信号肽的由22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信号肽在肽酶的作用下断裂后生成成熟的蛋白,称为视网膜劈裂蛋白(Ret in osc hisin或RS1),Ret inosc h isin包含一高度保守的环形区域,由XLRS1的4~6个外显子编码,认为其表达与细胞与细胞之间黏着及磷脂间的结合有关10~12。
一个疑似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遗传连锁分析的研究
一个疑似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遗传连锁分析的研究朱静;张晓莉;府伟灵;阴正勤;张峰;贾若愚;李新【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08(37)6【摘要】目的对一个疑似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XLRP)家系进行分析,确定其致病基因的所在位点.方法选取已知XLRP候选基因附近的微卫星位标,用多点参数分析方法计算其最大优势对数值(LOD score),并通过对家系成员单倍型分析,确定该家系致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结果位于X染色体长臂的微卫星标记DXS8043与该例遗传家系间最大LOD 值小于-2,其他位于X染色体短臂的11个微卫星标记与该例遗传家系LOD值保持在0.5上下,无明显的高值.单倍型结果表明该家系中2例患者兄弟(Ⅲ1、Ⅲ6)和他们的携带者母亲(Ⅱ2)在DXS8051与DXSl214之问拥有在正常成员中不存在的基因型,表明该基因型与疾病共分离,进一步确定了他们X性连锁遗传模式,并且可将致病基因初步定位于DXS8051与DXSl214之间的RP23和RP6基因.结论可以排除该例家系的致病位点与X染色体长臂上的RP24基因的连锁,高度怀疑连锁位点存在于X染色体的短臂的RP23和RP6基因,需另增加位标的信息量,以进一步缩小致病基因所在的具体范围.【总页数】2页(P608-609)【作者】朱静;张晓莉;府伟灵;阴正勤;张峰;贾若愚;李新【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基因诊断治疗中心,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基因诊断治疗中心,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基因诊断治疗中心,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眼科中心,重庆,400038;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10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12【相关文献】1.应用微卫星多态位点对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的研究[J], 陈翠敏;府伟灵;张晓莉2.中国人一个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8号染色体连锁分析 [J], 李宁东;李扬;赵堪兴;陈薇英;陆莎莎;王立;王黎明;单晓艳3.一个镜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经济性状的遗传连锁分析 [J], 金舒博;张晓峰;贾智英;郑先虎;孙效文4.一个肌萎缩侧索硬化家系D21S223微卫星位点遗传连锁分析 [J], 史树贵;李露斯;刘昕;倪兵;陈康宁5.遗传连锁分析法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定位研究[J], 马晓晔;魏锐利;蔡季平;朱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rp遗传规律
RP遗传规律简介RP(Retinitis Pigmentosa),又称视网膜色素变性症,是一种遗传性眼疾,主要影响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
它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具有复杂的遗传规律。
本文将详细介绍RP的遗传规律及相关机制。
遗传模式RP可通过不同的遗传模式传递给后代,主要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指患者只需从一个患有RP的父母那里继承到一个异常基因就能表现出疾病。
每个患者都有50%的机会从一个患有RP基因突变的父母那里继承到该突变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指患者需要从父母双方都继承到异常基因才能表现出疾病。
通常情况下,两个健康人士作为携带者,他们各自携带一个突变基因。
每个子代患RP 的几率约为25%。
X连锁遗传X连锁遗传是指RP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只需要继承一个异常基因就能表现出疾病,而女性需要继承两个异常基因。
因为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所以男性患RP的几率更高。
基因突变RP可以由多种基因突变引起,目前已经发现了50多种与RP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编码着视网膜中的关键蛋白质,在感光细胞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这些基因突变时,会导致感光细胞受损甚至死亡,最终导致视力丧失。
遗传咨询与诊断由于RP具有复杂的遗传规律和多样化的致病基因,对于家族中有RP患者或可能成为携带者的人群来说,进行遗传咨询和遗传检测非常重要。
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指通过向家族成员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帮助他们了解遗传疾病的风险和遗传规律,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遗传咨询可以提供有关家族史、遗传风险评估、遗传测试等方面的信息。
遗传检测遗传检测是通过分析个体的DNA样本,寻找与RP相关的基因突变。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遗传检测方法,包括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
通过遗传检测,可以确定是否携带RP相关的基因突变,并为患者和家族提供更具体的风险评估和建议。
治疗与研究进展目前尚无治愈RP的方法,但一些治疗措施可以延缓其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
在 P 2发现 了 1个 多态数据库 已报道 的单核苷 酸多态( S N P ) ; 在R P G R基 因中发现 了 1 1个 S N P , 其 中 3个 排除了R P G R和 R 尸 2基 因
为已知 S N P , 8个 为本研 究首次报 道。所有序列 变异与 疾病表 型无共分 离现 象。结论
2 5 L, 1 0×P C R b u f f e r 2 . 5 L, Mg C 1 2 2 . 0 L ( 2 5 mmo l /
姜 海鸥 ,王义 旺。 , 金 庆 丽
湖南 医药学院 医学遗传 学教研 室( 湖南 怀化 4 1 8 0 0 0 ) ; 湖南 医药学院 附属 怀化市第 一人 民医院耳 鼻喉科 ( 湖 南
怀化 4 1 8 0 0 0 )
【 摘 要】 目的 对1 个 x连锁视 网膜 色素 变性 ( X L R P ) 家系进 行 R P G R和 R P 2基 因的突变分析 。方 法 采
广东 医学
2 0 1 5年 5月 第 3 6 卷第 1 0期 G u a n g d o n g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M a y . 2 0 1 5 , V o 1 . 3 6 , N o .1 0
・
1 5 3 7・
x连 锁 隐性 遗 传 视 网膜 色 素 变 性 一 家 系 R P G R和 基 因 的突 变 分 析 术
1 . 2 方 法
4 0 1 、 4 0 2 ) 。按血 液 基 因组 D N A提 取 试剂 盒 ( 天 根 生
化, 北京 ) 说 明书制备基 因组 D N A 。
1 . 2 . 2 P C R扩 增 扩 增 R P G R 的 全 部 外 显 子 及 其 O R F 1 5的 引物分 别参 照 M E I N D L等 和 S H E N G等 的报道 , 扩增 R P 2基 因 的全部 外显 子参 照 S C H WA H N 等 的报道 , 扩增 区域覆 盖每个 基 因的所有 外显 子及 外显子与 内含 子交界 区域 。P C R反应 体 系 : 总体 积为
致病基因。由 R P 2和 R P G R基 因突变导致的 X L R P分别 占1 0 %~ 2 0 %和 7 0 %一 8 0 % 。R P G R基 因 1 5 号外 显子含 有一个 开放阅读框 ( e x o n o p e n r e a d i n g f r a m e 1 5 ,
因R P 2(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e n t o s a 2 ) 和R 丹(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e n t o —
4 0l
4 0 2
图 1 患者 家 系 图
s a G T P a s e r e g u l a t o r , R P G R) 被鉴定 , 它们是 X L R P的主要
O R F 1 5 ) , 大约6 0 %的 X L R P患 者在 O R F 1 5存 在突变 。 2 0 1 3年 3月至 2 0 1 4年 6月本研究对 R P 2 基 因和 R P G R 基 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 O R F 1 5进行 突变检测 。
1 资料 与 方 法
1 . 1 家 系资料
集该 家系 1 1个成 员( 患者 3例 , 正常人 8例 ) 的外周静脉 血 , 提取 基 因组 D N A。应 用 P C R方 法扩增 R P G R和 R P 2
基 因 的全 部 外 显 子 和 内含 子 交 界 处 序 列 , 包括 R P G R基 因 1 5号 外 显 子 开 放 阅读 框 , 产 物直接 测序进行 突 变分析。
突变导致该 家系 X L R P的 可 能性 。
【 关键词 】 x连锁视 网膜 色素 变性 ; R P G R基 因;
基 因; 突变
视 网膜色素变性(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 , R P ) 是一种遗 传性的慢性 视 网膜 色 素病 变 , 发 病率 约 为 1 / 3 5 0 0 。
本 研究 收集 的 X L R P家
农村 。该 家系 4代共 1 4人 ( 图1 ) , 其中R P患者 3例 ,
系 1 1个成 员 的外 周 血各 3 m L, 包括 3例 患者 ( 2 0 3 、
3 0 1 , 3 0 3 ) 和 8名 正 常 人 ( 1 0 1 、 1 0 2 、 2 0 1 、 2 0 2 、 2 0 4 、 3 0 2 、
患者 的主要 临床 特征 是色 素 上皮 细 胞 和感 光 细胞 变 性, 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 野缺损 。R P具有高 度的遗传
异质性 , 遗传方式包括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常染 色体 隐
性遗传 、 线粒体 连锁遗 传及 x连 锁遗传 。其 中 x连锁 视 网膜色素变性 ( X— l i n k e d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 , X L R P ) 占所有 R P患者的 1 0 %~ 1 5 % , 是R P最严 重 的类 型, 患者 发病早 , 通 常在 2 0岁 之前 出现 夜盲 等视 觉 障 碍, 在4 0岁之前可进展为部分 或完全失 明。 目前 已定 位 了 6个 与 X L R P相 关 的基 因位 点 , 其 中只有两 个基
均 为男 性 。先 证 者 ( 3 0 3 ) , 男, 4 9岁 , 自幼 夜 盲 , 视 力 差, 典 型的眼底 I 临床特征 ( 图2 ) : 视 网膜骨 细胞样色 素 沉着 , 血 管变细 , 视乳 头 色蜡黄 , 视野 明显 缩 小。患 者 ( 2 0 3 、 3 0 1 ) 表型与其相似 , 家系中其他成员无类似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