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期末试卷及答案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期末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23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__________是指教师在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善于捕捉教育机会,对学前儿童进行即时教育。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___________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监督与调控,是指对____________的抑制和对___________的唤起的能力。

5.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过程主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阶段。

6.表情是________的外部表现。

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_________。

7.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气质说,认为人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体液组合。

8.________教育就是转变人们的理财观念,普及理财与投资知识,提高人们理财智慧和能力的活动过程。

9.________即一个人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10.________由卢梭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当学前儿童出现行为偏颇时,不人为地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绑架式的训诫和惩罚,而是让失范行为带来的后果直接作用于学前儿童自身,让学前儿童在具体的情景中切身体验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不愉悦感。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基础,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A.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B.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C.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D.斯金纳——社会学习理论
2.关于学前儿童自我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个月左右,婴儿可以区分“我”和“他”
B.5个月时,婴儿已经建立了形象与自身动作的一致性
C.1~2岁时,学前儿童开始产生主体我
D.15个月之后,学前儿童产生自我再认
3.4岁以前的学前儿童抗拒诱惑能力与()呈正相关。

A.惩罚
B.说理
C.奖励
D.激励
4.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情绪可以分为三类。

下列不属于情绪类型的是()。

A.心境
B.激情
C.冲动
D.应激
5.社会适应的结构不包含下列哪一项?()。

A.生活适应
B.生理适应
C.文化适应
D.学习适应
6.关于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阶段,下列阶段与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A.前依恋期——0~2个月
B.依恋关系建立期——12个月
C.依恋关系明确期——36个月
D.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48个月以上
7.道德的心理成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道德认知
B.道德评价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8.关于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表现出指向动作的分享行为
B.1~2岁的儿童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C.2~4岁的儿童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D.4~6岁的儿童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9.在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园适应工作时,家庭要做的准备是()。

A.开展专题讲座
B.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
C.组织亲子活动
D.克服紧张和心疼情绪
10.在进行学前儿童信息技术教育时,家长的做法错误的是()。

A.不把电子产品当学习机
B.限制学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C.家长自己长时间上网
D.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的电子软件
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并提出了生态学模
型,将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具体划分为四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系统,下列对应正确的有()。

A.微观系统——家庭
B.中间系统——学校
C.外层系统——父母的职业环境
D.宏观系统——经济环境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有()。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桑代克
D.班杜拉
3.下列理论隶属于社会学习理论的有()。

A.自我效能感
B.三元交互决定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
D.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4.在入园适应工作中,家长和教师存在下列哪些误区?()A.家长强迫分离
B.家长空头许诺
C.教师冷处理哭闹不止的学前儿童
D.教师无法调节工作压力
5.在考察学前儿童情商时一般包括下列哪些维度?()。

A.情绪理解能力
B.情绪宣泄能力
C.情绪表达能力
D.情绪调节能力
6.学前儿童的依恋包括哪些类型?()。

A.安全依恋
B.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C.反抗型不安全依恋
D.无组织型依恋
7.下列属于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基础的有()。

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B.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C.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D.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判断理论
8.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方法有()。

A.游戏法
B.移情训练法
C.积极暗示法
D.行为练习法
9.学前儿童财商教育的目标是()。

A.学会辨别不同面额的纸币和硬币
B.正确对待金钱
C.随意支配自己的钱财
D.学会合理消费
10.下列属于为学前儿童创建安全环境的做法的有()。

A.加强法律宣传,增强法律意识
B.增强幼儿园的安全措施
C.适当地向学前儿童灌输安全常识
D.通过互动游戏提高学前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倡给予学前儿童有条件的积极关注。

()2.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不包括家庭。

()3.情绪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而情感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

()
4.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具有稳定性,因此是一成不变的。

()
5.学前儿童最早经历和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亲子关系。

()
6.服从是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
7.学前儿童说谎一定要受到惩罚和劝阻。

()
8.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的认知只要简单地接受成人的信息和要求即可。

()
9.在影响亲子依恋关系的因素中,抚养质量通常是指抚养者对学前儿童需求信号的敏感性及反应性。

()
10.同伴关系有助于学前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

()
五、问答题(共4题,第1题6分,第2题9分,第3题10分,第4题12分,共37分)
1.简述学前儿童分离焦虑三个阶段的表现。

2.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3.论述信息技术与产品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4.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期末试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认知;社会文化(顺序可颠倒)
2.随机教育
3.语言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直接知觉法(顺序可颠倒)
4.自我控制;优势反应;劣势反应
5.感受识别;探索操作;能动适应
6.情绪;社会化
7.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顺序可颠倒)
8.财商
9.性别认同
10.自然后果法
二、单选题
1.D 2.D 3.A 4.C 5.B 6.A 7.B 8.B 9.D 10.C 三、多选题
1.ACD 2.ABC 3.AB 4.ABCD 5.ACD
6.ABCD 7.ABCD 8.ABCD 9.ABD 10.ABCD
四、判断题
1.×2.×3.×4.×5.√
6.√7.×8.×9.√10.√
五、问答题
1.
(1)反抗阶段——号啕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但是断断续续的,带有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地活动,如吃饭、玩玩具,但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2.
(1)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是唤起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情绪情感伴随动机性行动产生,具有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有正反两个方面:积极的情绪情感对行为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对行为有抑制作用。

(2)组织功能
情绪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人在知觉和记忆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情绪情感则对心理过程进行监督。

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心理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对心理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作用。

(3)适应功能
情绪情感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工具。

从人类进化角度分析,情绪和情感是与大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连的。

因此,情绪和情感具有社会性成分,并有助于人类适应社会环境。

情绪和情感的根本含义在于适应社会环境。

情绪情感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情感有可能会引发人的各种疾病。

(4)信号功能
情绪情感是人际交流的手段。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非言语性交际。

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识,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3.
(1)积极影响
①利于拓展学前儿童的视野
信息技术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能提供便捷、形象、丰富的信息资
源,能同时呈现文字、图像、声音、色彩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也具有动画、播映、绘画等功能,能激发学前儿童学习的兴趣,拓展学前儿童的信息视野,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娱乐与学习。

②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好的信息技术产品能够增进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学,帮助学前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等。

例如,学前儿童为了使用电子产品,通常会向成人求助,提高与成人打交道的技能,电子产品也可以为学前儿童和同伴交往提供更多的话题和形式,增强学前儿童的合作精神。

③网络的强大交互性,提高学前儿童的自主、创新意识
信息时代,网络具有强大的交互性,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领域的交互方式,让全世界几乎能在同一时刻相互交流。

网络作为学前儿童自主学习的一种交互途径,吸引了学前儿童的注意,使学前儿童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认识事物,其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也得到深化。

(2)不利影响
①损害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
长时间使用计算机,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眼睛一眨不眨,全神贯注地玩游戏,可能会导致学前儿童视力受损、神经疲劳、脊柱强直、手指变形等,对其身体发育会有不利的影响。

②产生认知偏差,导致暴力行为
学前儿童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主要是进行看动画片、玩游戏等娱乐活动,游戏中过于频繁的图像切换会让学前儿童失去思考和想象的时间和机会,不利于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4.
(1)智力方面
幼儿阶段,男女两性在认知上的差异不明显,尤其是婴儿时期,几乎没有差异。

幼儿时期女孩的智力略优于男孩,但不显著。

从学龄期起,儿童在智力上明显出现性别差异,女性智力优于男性。

(2)言语能力方面
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势,特别是在词汇、阅读理解和言语创造性等方面。

女孩学会说话的时间普遍比男孩早,1岁以前的女孩比同龄男孩更愿意发出咿咿
呀呀的声音。

女孩能够掌握更多表达言语的词汇,更愿意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前儿童相互发生冲突的时候,女孩也更愿意选择通过言语解决问题。

(3)思维活动方面
男女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会表现出差异,特别是在分析能力的发展方面,例如,在拆装玩具、探索环境、想点子玩等方面,男孩都领先于女孩,男孩具有更高的“打破思维定势”的分析能力。

男孩的判断推理、逻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优于女孩。

(4)性别化的发展过程
男女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发展速率和发展程度不同。

男孩和女孩对同性同伴的偏好出现的时间不同,女孩一般在2岁发生,男孩则要到3岁。

女孩在2岁的时候就开始有选择性地挑选游戏伙伴,大多会偏好同性,而男孩则要到3岁才能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