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颈痈,中医外科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证论治
风热痰毒证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药物组成:荆芥、薄荷、牛蒡子、象贝母、桔梗、杏仁、赤芍、
僵蚕、连翘、莱菔子。
加减:热甚,加黄芩、生山栀、生石膏(打碎)清热泻火;便秘, 加瓜萎仁(打)、枳实泻热;恶寒高热,易于动风,加钩藤凉肝 熄风;脓成,加皂角刺、山甲、僵蚕托毒排脓;肿块坚硬,加 丹参、赤芍、皂角刺祛瘀消肿,去荆芥、薄荷、牛蒡子。
二、辨证候
风热痰毒证
证候:颈旁结块,初起色白濡肿,其形如卵,灼热,疼痛,逐 渐漫肿坚实,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咽痛, 口干,溲赤便秘;苔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风温、风热之邪,风长热势,热助风威,风火相煽, 其势愈猛,故发病急骤;入卫袭表,故初起色白濡肿,其形如 卵,寒热,头痛,项强,咽痛;毒聚少阳阳明之络,故渐漫肿 坚实,红肿热痛;口干、溲赤、便秘为热邪伤津之象;苔薄腻, 脉滑数均为风温风热挟痰之征。
1.初期
除具有一般痈的症状外,初起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 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逐渐漫肿坚实,焮热疼痛。伴有寒 热,头痛,项强,苔薄腻,脉滑数等症状。
2.成脓期
若4~5日后发热不退,皮色渐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 啄,伴口干,便秘,溲赤,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便欲成脓。 至7~10日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者,为内已成脓。
3.解毒散节汤 蒲公英15g,银花15g,夏枯草15g,连翘 10g,皂角刺3g,玄参8g,没药5g,僵蚕6g,全蝎3g,炮 三甲6g,当归10g,板蓝根8g。水煎服。
痈பைடு நூலகம்颈痈
目 录
CONTENTS
【源流】 【病因病机】 【诊断】 【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其他治疗】
【名医经验】 【转归及预后】 【预防与调护】 【医案精选】 【临证提要】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 疾病。俗名痰毒,《医宗金鉴》称夹喉 痈,《外症医案汇编》中谓之为风痰毒。 其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见,初起 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 肿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 状。
【病证鉴别】
1.痄腮 发在腮部,常双侧并起;皮色不变,酸胀少痛,濡肿, 不化脓,约1周左右消退,口内腮腺口红肿,进食时疼痛;有 传染性。
2.臖核 虽也多由头面、口腔等部疾患致皮肤粘膜破损引起, 但结核压痛明显,推之活动,肿块较小,多为单侧,很少化脓; 一般无全身症状。
【辨证】
一、辨证要点
颈痈特点是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 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其基本病机为风热痰毒, 基本证型为风热痰毒证。临床应根据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 特点,辨证有所侧重。一般而言,病之初,辨证为风热痰毒证; 病之中,成脓期,火毒炽盛,热盛肉腐;病之后期,注意气血 阴津损耗。
【治疗】
一、治疗要点
颈痈基本病机为风热痰毒,治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临床应 根据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施治又有所区别。一般而 言,病之初,属风热痰毒证,火郁者清之,挟风者散之,挟痰 者化之,使邪去而毒自消;
病之中,属热盛肉腐,又兼清火托毒透脓,切忌用苦寒冰伏之 剂,使毒滞难化,肿块坚硬,反致难消;病之后期,一般勿需 内治,但应注意气血损耗,脓出不畅者,注意补托。外治根据 初起、成脓、溃后三期,分别采用箍围束毒消肿、切开引流、 祛腐生肌治疗。
【病因病机】
1.外感风温、风热 风温、风热之邪外受,蕴而化火。《疡科 心得集》:“然此证生于幼孩者多,盖风温化火发热,最易成 脓,以幼孩不耐身热故也。”
2.肝胃火毒上攻 内伤情志,七情郁结,气郁化火,结于少阳 脉络;或喜食辛辣等,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结于阳明而成。 《外证医案汇编》云:“颈项痰核,不外乎风邪入络,忧郁气 结,气血失于流通,凝痰于络,俱在少阳阳明部位。”
3.内挟痰热 过食膏粱厚味,脾胃机能失调,传化失司,积滞 生痰浊,化热化火,邪气留阻肌肤,则聚结而成痈肿。
4.因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毒邪流窜而诱发。
【诊断】
多发于儿童,多在春季发生,发病前多 有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等,或 附近有皮肤粘膜破伤病史。发病部位虽 多生于颈旁两侧的颌下,但耳后、项后、 颏下也可发生。
【源流】
颈痈首见于《素问·病能论》。后世一些医家论述的百脉疽、 捧喉毒等,也类似本病。明清时期对颈痈的病因证治始有全面 系统论述。明《证治准绳》《疡科选粹》认为颈痈发于少阳脉 络,清《疡科心得集》对该病论述较详:“颈痈生于颈之两旁, 多因风温痰热而发,盖风温外袭,必鼓动其肝木,而相火亦因 之俱动,相火上逆,脾中痰热随之。颈为少阳络脉循行之地, 其循经之邪至此而结,故发痈也。”
3.溃后
脓出黄白稠厚,肿退痛减,约10~14日左右可以愈合,不需 内服药物。体质虚弱者,可有面色白,精神不振,神疲肢软, 苔薄,脉细等症状。
4.并发症
若火毒炽盛或年老体弱,调护不当,病发于一侧者,可向对侧 蔓延,或压迫结喉,形成结喉痈,或绕颈而生,下及胸腋,危 及生命;个别颈痈,在临床上因大量使用苦寒药物治疗,也有 形成慢性迁延性者,肿块较坚硬,消散较慢,1~2个月后才能 消失,如不能控制而欲化脓,则化脓日期一般在3周左右,有 的甚至时间更长。也有的突然又呈现红肿热痛,但溃出脓稠, 能迅速收口,如溃脓稀薄,则收口较慢。
四、单验方
1.七味新消丸 人工牛黄3g,雄黄15g,公丁香30g,生乳香 100g,生没药100g,活化蟾酥3g,麝香酮0.5g,制成微粒 丸。成人每次服3g(约56粒),儿童服1g,用温开水送服,还 可用温开水或陈酒烊化后外涂患处。
2.金素膏 雄黄、明矾、枯矾等分,研为细末。用凡士林油膏 适量调匀成膏,用时将油膏置于纱布上贴患处,每日换药1次。
三、外治法
1.初起 宜清热和营消肿止痛,一般用金黄膏外敷,或太乙膏 掺红灵丹外敷。
2.成脓 宜切开排脓。
3.溃后 初溃宜提脓祛腐,先用八二丹,三五日后改用九一丹, 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 贴。
4.收口 脓腐已尽,宜生肌敛疮收口。用生肌散掺疮上,外盖 生肌白玉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