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二)月考考试卷.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二)月考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题文】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汉字。
一声欸乃,江南古镇的夜色渐渐tuì(_____)尽。
有人推开木制的屋门,拎出一个闷了一夜的煤炉,从门口夹出几颗黝黑的圆煤球,一股脑扔进了炉子里。
隔壁的屋子也开了门,走出一个中年男人,看起来文zhōuzhōu(________)的,手里提着菜篮子。
两人互相招呼,伴着fēi(______)红的漫天霞光,如此的热情。
【答案】 褪 邹邹 绯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学生首先要读准字音,才能联系文意得出相应的词语。
在书写词语的时候,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褪”的偏旁。
【题文】古诗文名句填空。
(1)最能体现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不蔽风日;短褐穿结,________________。
”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览明月。
(4)在王维的《终南别业》中表明作者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体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答案】
环堵萧然 箪瓢屡空 独怆然而涕下 俱怀逸兴壮思飞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易错字有:萧、箪、俱、涯等。
【题文】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雪》是鲁迅的作品,选自《________》,这是鲁迅的_____________。
(2)在《海底两万里》中,作者跟随______船长,带着他的仆人________和一个捕鲸手,坐着__________号的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
这艘潜艇是船长在大洋中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__________发电。
【答案】 野草 散文诗集 尼摩(尼莫) 康赛尔 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 海洋能源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
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
第(1)小题《雪》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
第(2)小题考查对名著《海底两万里》的了解,了解故事的内容,提炼关键情节作答即可。
【题文】棉花糖(周波)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
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
”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
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
”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
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
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
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
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
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
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
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
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
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
”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
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
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
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
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
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
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
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
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
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
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
”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
”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
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
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
”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
”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
”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小题1】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
【小题2】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
【小题3】请赏析“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小题4】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
【小题5】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
【答案】
【小题1】①当我好奇地问父亲所喝凉水的味道时,父亲笑着哄我说是甜的;②当我掉进水缸后,父亲对我的惩罚仅仅是用一根草在我的脸上拂过,而且还怕我疼;③当父亲病危时,他还念叨着打我的那件事,为此自责。
(6分)
【小题2】一是口渴时喝凉水也甜,二是逗女儿开心,三是女儿的亲热举止和可爱的神情让父亲从心底甜蜜。
(6分)
【小题3】神态描写(2分);又气又急(2分)
【小题4】这根草里蕴含着浓浓的父爱。
(3分)
【小题5】开放性试题,赞成或不赞成均可,但要说出理由。
(4分)
示例:也不是完全赞赏。
父亲没有因为孩子做错事而打孩子,而是小小的惩罚,让孩子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
(这一句可作为赞成的理由)不好的是,如果父亲没有说水很甜象棉花糖,作者也就不会犯错误了,所以大人对孩子做正确的比喻或引导还是必要的。
(这一句可作为不赞成的理由)
【解析】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小题2】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父亲的心理感受。
【小题3】了解常用的人物描写手段,理解人物当时的心情。
【小题4】结合内容,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即浓浓的父爱。
【小题5】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题文】关于“方言和普通话”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本地话,但那种最古老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方言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方言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
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
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小题1】第一则材料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
【小题2】网友们认为造成方言逐渐消失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小题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小题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桐乡话。
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答案】
【小题1】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懂本地话。
【小题2】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方言的环境;方言比较土,外地人不容易懂(或:方言的交流正在减弱)。
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
【小题3】(1)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
(2)方言里蕴含文化。
(3)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4)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
(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4】示例:
①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
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
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
②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
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
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主要是课堂。
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绍兴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
③我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
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
第二,生活中用绍兴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
④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
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
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所无法也无需阻挡的。
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在未来世界。
【解析】
【小题1】根据材料中的“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桐乡本地话“可知引发这种讨论的现象是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懂桐乡本地话。
【小题2】根据网友的言论可知,造成方言逐渐消失的原因是孩子缺少讲家乡话的环境,外地人不容易听懂,方言比较土。
而学者认为的原因是方言不利于与外界的沟通,使用方言的机会越来越少。
【小题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内容可知,方言包含了亲切的乡土情怀,方言如文物一样,蕴含了文化,相对于普通话而言,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方言上有很深刻的城市地方烙印。
【小题4】对于本题来说,无论支持哪种观点都是可以的,只要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足够充分有力即可,表述时,一定要语意连贯,语序合理,表意清晰即可。
【题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⑶才美不外见⑷策之不以其道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小题3】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答案】
【小题1】即使通“饲”,喂养通“现”,表现用鞭子打
【小题2】(它们)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小题3】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解析】
【小题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
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祗: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内容。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题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小题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⑴全国为上⑵是故百战百胜
⑶又三月而后已⑷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小题3】你从这段文字中,看出孙子主张的战争策略是怎样的吗?请结合自己的话说一说。
【答案】
【小题1】①全,完整、完全,这里作动词,指完全地占有②因此③停止④像蚂蚁一样
【小题2】还没有打仗,就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小题3】孙子主张用兵的原则是要让对方举国屈服,还没有打仗就让对方没有抵抗的念头,要使用谋略,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对方。
【解析】参考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
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
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
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
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小题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体会文章的内容主旨。
阅读全文可知孙子的主张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要使用谋略,不费一兵一卒战胜敌国。
【题文】拥抱母亲,我们会享有亲情的温暖;拥抱成长,我们会丰富生命的内涵;拥抱梦想,我们会开创人生的辉煌;拥抱阳光,我们会感悟快乐的真谛;拥抱春天,我们会领略自然的美好。
拥抱就是享有,拥抱就是开创,拥抱就是感悟。
请以“拥抱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答案】拥抱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渴望。
拥抱梦想,我们不会盲目追求,因为有自己的最爱。
拥抱梦想,我们不会无所事事,因为有自己的目标。
拥抱梦想,我们不会走错道路,因为有梦想在指引我们。
我们会开创人类的辉煌,飞向属于自己的蓝天!
我的梦想是当一位作家,一位能够受读者欢迎的作家。
但是空有梦想是不行的,不去努力实现梦想也是不行的。
我们要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如果你想当医生,就要努力学习生物和各种生活中的常识;如果你想当一位老师,就要努力学习各门知识及老师的讲课方法;如果你想当一位宇航员,你应该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努力学好物理知识;如果你想当一位播音员,就要努力说好普通话,努力学习语文和英语,等等。
也许实现梦想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
但是,只要你有毅力,坚定自己的信念,就会跨过那一道道阻拦你通向梦想之路的栏杆。
只要你有耐心,那漫长的路总有一天会走到终点,到达梦想的目的地。
没有梦想的人是不会生活的人;没有梦想的人到老了会遗憾;没有梦想的人永远不可能有所成就;没有梦想的人他会浪费一生所有的时间。
梦想不是天边的星星,而是眼前的鲜花。
只要你愿意去摘便有;梦想不是别人的心思,而是自己的心灵深处最渴望的。
只要你愿意挖掘。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个梦想。
最后,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拥抱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开创人类的辉煌,飞向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拥抱”不能仅仅理解为肢体上的拥抱,这样的话就很难写出有内涵的文章。
要挖掘“拥抱”的深意。
很多考生如此补题——“拥抱地球”、“拥抱美德”、“拥抱生命”,等等。
不是说这样的题目不可以写,而是说因为它们涵盖范围过大,写起来较难把握,容易流于泛泛而谈。
如果将“地球”缩小为“绿地”、将“美德”缩小为“宽容”、将“生命”缩小为“青春”之类,可能难度会变得小一些。
以具体事物入题的补题方法,可有效地缩小写作范围。
点睛:写好半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拟好题目。
我们应对题目认真审度,理解每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如果拟题过大,往往难以下笔。
要在短小的篇幅中,写深写透一个主题,写起来不易把握,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想使文章有深刻的立意,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深刻。
如选取生活中你最为心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去表现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
因此补题要避免雷同,要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
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场景,抓住几个真实的、震撼人心的镜头,注意细节取胜,挖掘出深刻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