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弃疾(1140年5⽉28⽇-1207年10⽉3⽇),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
南宋豪放派词⼈、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与李清照并称“济南⼆安”。
⾟弃疾⼀⽣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许,却命运多⾇、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是把满腔*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阔⼜善化⽤典故⼊词,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下⾯是为⼤家带来的⾟弃疾《青⽟案·元⼣》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青⽟案·元⼣
宋代:⾟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
宝马雕车⾹满路。
凤箫声动,⽟壶光转,⼀夜鱼龙舞。
蛾⼉雪柳黄⾦缕。
笑语盈盈暗⾹去。
众⾥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样,⼜吹得烟⽕纷纷,乱落如⾬。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壶般的明⽉渐渐西斜,⼀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群⾛过,⾝上⾹⽓飘洒。
我在⼈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案:词牌名。
“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
元⼣:夏历正⽉⼗五⽇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或元夜。
“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指焰⽕纷纷,乱落如⾬。
星,指焰⽕。
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壶:⽐喻明⽉。
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样。
“蛾⼉”句:写元⼣的妇⼥装饰。
蛾⼉、雪柳、黄⾦缕,皆古代妇⼥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指盛装的妇⼥。
盈盈:声⾳轻盈悦⽿,亦指仪态娇美的样⼦。
暗⾹:本指花⾹,此指⼥性们⾝上散发出来的⾹⽓。
他:泛指第三⼈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
赏析
这⾸词的上半阕写正⽉⼗五的晚上,满城灯⽕,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样散落下来。
⼀开始就把⼈带进“⽕树银花”的节⽇狂欢之中。
“东风夜”化⽤岑参的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
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壶光转,⼀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类的吹奏乐器,这⾥泛指⾳乐;“⽟壶”指明⽉;“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这句是说,在⽉华下,灯⽕辉煌,沉浸在节⽇⾥的⼈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的欢乐,且⼀对意中⼈在⼤街巧遇的场景。
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下阕写⼀个具体的⼈,通过他⼀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的欢乐⾃然地融进了节⽇的欢乐之中。
“蛾⼉雪柳黄⾦缕,笑语盈盈暗⾹去”:这⼀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她们穿着美丽的⾐服,戴着漂亮的⼿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随风飘来。
“雪柳”是⽟簪之类的头饰。
“众⾥寻他千百度”:(这⼈)对着众多⾛过的⼥⼈⼀⼀辨认(但没有⼀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
“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偶⼀回头,却发现⾃⼰的⼼上⼈站⽴在昏⿊的幽暗之处。
“灯⽕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阑珊”虽然是灯⽕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的地⽅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种说法认为:站在灯⽕阑珊处的那个⼈,是对他⾃⼰的⼀种写照。
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韬武略施展不出,⼼中怀着⼀种⽆⽐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旁孤芳⾃赏。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样,给⼈⼀种清⾼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之风。
作为⼀⾸婉约词,这⾸《青⽟案》与北宋婉约派⼤家晏殊和柳永相⽐,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
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满街游⼈,⽕树银花,通宵歌舞。
然⽽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是为了反衬“灯⽕阑珊处”的那个⼈的与众不同。
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怜幽独,伤⼼⼈别有怀抱。
”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
上⽚写元⼣之夜灯⽕辉煌,游⼈如云的热闹场⾯,下⽚写不慕荣华,⽢守寂寞的⼀位美⼈形象。
美⼈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格的化⾝。
“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事业者,⼤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主要运⽤了反衬的表现⼿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
古代词⼈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弃疾的这⼀⾸,却没有⼈认为可有可⽆,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热闹的盛况外,并⽆什么独特之处。
作者把⽕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写成流动的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的彩星——燃放的烟⽕,先冲上云霄,⽽后⾃空中⽽落,好似陨星⾬。
“花千树”描绘五光⼗⾊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样。
这是化⽤唐朝诗⼈岑参的“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然后写车马、⿎乐、灯⽉交辉的⼈间仙境——“⽟壶”,写那民间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不暇接。
其间
的“宝”也,“雕”也“凤”也,“⽟”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氛来传神来写境,⼤概那境界本⾮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已。
这也是对词中的⼥主⼈公⾔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们,⼀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雪柳,这些盛装的游⼥们,⾏⾛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后,只有⾐⾹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作者意中关切之⼈,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亮,在那⼀⾓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的⼀瞬间,是⼈⽣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悟:那上阕的灯、⽉、烟⽕、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欢腾,那下阕的惹⼈眼花缭乱的⼀队队的丽⼈群⼥,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个意中之⼈⽽设,⽽且,倘若⽆此⼈,那⼀切⼜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价的⼈⽣幸福⽽⼜⾟酸⼀瞬的美好境界。
然⽽画蛇既成,还须添⾜:学⽂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夜”⼆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痴意,所以到了下阕⽽出“灯⽕阑珊”,⽅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之苦,⾄矣尽矣。
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个粗⼈壮⼠之流,岂不是贻误学⼈吗?
王国维《⼈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之成⼤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境界。
此特借词喻事,与⽂学赏析并⽆交涉,王先⽣早已先⾃表明,吾⼈在此⽆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案》⼗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句变成三字⼀断的叠句,跌宕⽣姿。
下阕则⽆此断叠,⼀⽚三个七字排句,可排⽐,可变幻,随词⼈的⼼意,但排句之势是⼀⽓呵成的,单单等到排⽐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鉴赏
这⾸词是⾟弃疾的代表作之⼀。
下⾯是红学家、古典⽂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也不过渲染那⼀⽚热闹景况,并⽆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树,固定的灯彩也。
写星⾬,流动的烟⽕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的彩星——燃放烟⽕,先冲上云霄,复⾃空⽽落,真似陨星⾬。
然后写车马,写⿎乐,写灯⽉交辉的⼈间仙境——“⽟壶”,写那民间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不暇给。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已。
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独到之胜可以⼤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之笔,专门写⼈。
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们,⼀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雪柳、⾦缕缠就的春幡春胜。
这些盛妆的游⼥们,⾏⾛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过去了,只有⾐⾹犹在暗中飘散。
这么些丽者,都⾮主⼈公意中关切之⼈,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个——却总是踪影皆⽆。
忽然,眼光⼀亮,在那⼀⾓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的⼀瞬间,是⼈⽣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的灯、⽉、烟⽕、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欢腾,那下⽚的惹⼈眼花缭乱的⼀队队的丽⼈群⼥,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个意中之⼈⽽设,⽽写,倘⽆此⼈在,那⼀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临末,已出“⼀夜”⼆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痴意,所以到得下⽚⽽出“灯⽕阑珊”,⽅才前早呼⽽后遥应,可见词⼈笔墨之细,⽂⼼之苦。
王静安《⼈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之成⼤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境。
此特借词喻事,与⽂学赏析已⽆交涉,王先⽣早已先⾃表明,吾⼈可以⽆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案》⼗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相同,只上⽚第⼆句变成三字⼀断的叠句,跌宕⽣姿。
下⽚则⽆此断叠,⼀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可变幻,总随词⼈之意,但排句之势是⼀⽓呵成的,单单等到排⽐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北宋另有贺铸⼀⾸(《青⽟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赏析⼆
阴历正⽉⼗五为上元节,这⽇晚上称元⼣,亦称元宵,元夜。
我国古代有元⼣观灯的风俗。
⽟壶:指⽉亮。
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
这是⼀⾸别有寄托的词作。
词⼈假借对⼀位厌恶热闹、⾃⽢寂寞的⼥⼦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的⾼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怜幽独,伤⼼⼈别有怀抱。
”其体会是可信的。
词的上⽚,极写元⼣灯⽕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前⼀句写灯,后⼀句写焰⽕。
上元之夜,满城灯⽕,就象⼀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明灭,⼜象是春风把满天星⽃吹落。
真是⼀⽚灯的海洋,焰⽕的世界,令⼈眼花缭乱。
“花千树”、“星如⾬”,不仅写出了灯⽕之盛、之美,⽽且也给⼈热闹⾮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的热烈⽓氛。
“宝马雕车⾹满路”,是写游⼈之盛。
但这⾥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笔。
然⽽,游⼈如织、仕⼥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
节⽇的夜晚,⼀⽚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们在忘情地欢乐着,
“⼀夜鱼龙舞”,写出了⼈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写寻觅意中⼈的过程。
“蛾⼉雪柳黄⾦缕,笑语盈盈暗⾹去。
“观灯看花”的妇⼥,头上戴着“蛾⼉”、“雪柳”、“黄⾦缕”等装饰品,⼀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她们⼀路笑语,带着幽⾹,从词⼈眼前⾛过,这⾥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也是对上⽚“宝马雕车⾹满路”描写的⼀个补充,同时,⼀
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的寻觅。
在熙熙攘攘的游⼈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个个少⼥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个⼈是他要寻找的。
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在哪⾥呢?
“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冷落的地⽅发现了她。
⼈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站在“灯⽕阑珊处”,充分显⽰了“那⼈”的与众不同和孤⾼。
“众⾥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蓦然”⼆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后的惊喜之情。
这⾥作者以含蓄的语⾔,表现了⼈物内⼼的活动。
这⾸词先⽤⼤量笔墨渲染了元⼣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
这种对⽐,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物形象的作⽤。
灯⽕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的孤⾼,⼈写得愈忘情,愈见“那⼈”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法,反衬出了⼀个⾃⽢寂寞、独⽴不移、性格孤介的⼥性形象。
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淡泊的⼥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
⾟弃疾⼒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
“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历来也为⼈传诵。
清王国维在《⼈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喻,对做学问、做⼈、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境界和第⼆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