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第九章结构功能主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第二节 帕森斯的理论学说 一、生平 二、著述 三、社会行动理论 四、社会系统理论 五、结构功能分析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一、生平(1902-1979) 二、著述:
《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 《社会系统》(1951) 《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 《经济与社会》(1956)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60)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三、社会行动理论
1、“单元行动”要素: 帕提出了一种关于行动的参考够架,又
称“手段——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 架的基本概念,帕称为“单元行动”。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每一个单元行动包括下列要素:
(1)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2)目的:一个行动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3)情景: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分为两个方面: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四、社会系统理论
1、社会系统: 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是行动
者互动的制度化过程。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是 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
行动系统指行动者与其状态之间发生的某种稳 定的相互关系。帕把一般行动系统区分为四个附 属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行为 有机体系统),并确立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有两个原因可能使社会结果产生偏离,一是承担角色 的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新成员的加入有可能使原有 结构产生偏离;二是人们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角色期待去做。 这两种偏差可能造成社会结构的解体,因此,社会系统需 要两种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偏离进行调整,这就是: ① 社会化机制,负责向新成员传授和灌输社会价值观念和 道德规范,使他们掌握承担角色的本领。 ② 社会监督机制,对越轨行为实行监督和制裁,维持正常 的社会结构。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③ 整合(integration),任何行动系统都由各个 部分组成,为了使系统成为一个整体有效的发挥 效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使各个部分 之间协调一致,不致出现游离、脱节、和断裂。 ④ 维模(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又叫 潜在模式的维持。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即机 制经常维护处在潜在互动中止期间,原有的运行 模式必须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 运行时能照常恢复互动关系。系统必须拥有特定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行动者在进入某种社会关系时,不仅不能随 意改变这种关系结构,而且必须预先通过社会化过 程将价值规范内化在自己的人格系统中,即了解各 色角色关系中社会文化对五对变量所作的抉择,以 便根据具体情景随时调整自己的主观取向。只有符 合规范取向的行动,才能保持互动关系的平衡,使 互动过程得以持续进行,使行动者顺利的达到目标。 由此可见,模式变量是规范取向在互动系统中的具 体表现。
五、结构功能分析
1、从模式变量向结构功能分析的过渡
模式变量揭示了各种制度化社会关系的特征, 但为什么某种互动关系以特定的变量组合为特征? 为什么各种特殊的关系结构采取了不同的变量组 合?这些问题导致帕的分析重点从社会结构转向 功能,并且因此将结构分析同功能分析结合起来。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2、行动系统的普遍功能要求: 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
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帕森斯提出 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这就是 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这四项要 求是任何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必须满 足的。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① 适应(adaptation),是指系统必然同环境产 生一定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须拥有 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资源的手段,或者说,系 统必须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 能力。 ② 达鹄(goal attainment),系统的目标是指某 种期望状态。任何行动系统都具有目标导向,系 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 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
A. 手段,指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 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实现同一目标可以有多种不同 的手段。
B. 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 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条件不仅仅指自然物质条件,同时也 包括社会条件。
(4)规范取向(限制):所谓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 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合乎规范的范围 就叫做规范取向。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二、思想渊源
(一)社会有机体基本思想 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等提出了一些核心 概念。 1、孔德会有机论思想,提出了生命有 机体与社会有机体共有的系统特征。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2、斯宾塞:
在《社会学原理》中,详细考察了生命有机 体同社会有机体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别。明确提出, 社会的发展是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从同质到 异质的过程,结构各部分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并 相互依存。社会是一个以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合作 为特征的结构。提出了结构、功能、分化、同质 性和异质性、功能相互依存等基本概念。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然要 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即解决必然出现的五个问 题,这五个方面可能的抉择被概括在五对范畴之 中。这些可供抉择的五对范畴被帕森斯成为“模 式变量”,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确定行动者的主观 取向,而且,由于行动总是在特定的系统之中发 生,因此也可以把它们作为刻画系统的结构特 征——制度化的角色关系——的基本变量。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③ 情感性与中立性。
这一抉择要解决的是互动关系中是否包 含着感情因素。
如果双方在互动中投入或获得了感情, 则关系处于情感性一边,相反,如果互动双 方以理智相对待,避免在相互关系中搀进感 情因素,则关系处于中立性一边。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④ 先赋性与自获性(或品质与成就)。
这一抉择涉及到行动者之间评价他人是 根据绩效还是根据性别、年龄、家庭地位等 先赋特质。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3、杜尔克姆:
(1)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强调社会整体层次的 需求必须通过其内部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来满足, 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共有的规范模式来维持 的————表明社会的系统性、整体性观点,为 当代功能主义所继承。 (2)研究的重点是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 对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强调被现代功能主义所 接受。 (3)在《社会劳动分工论》、《宗教生活的基本 形式》等著作中都使用了功能分析方法。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五种抉择的组合构成了所有可能的社 会关系。这五对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因此, 任意五种抉择的自由组合都可以构成某种 独特的关系类型。与“公社”和“社会” 相对应的不过是32种不同的关系类型中的 两个极端类型。模式变量还可以分析处于 这两个极端类型之间的所有复杂的结构类 型。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思想渊源 ·帕森斯的理论学说 ·默顿对功能主义的发展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第一节 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思想渊源 一、特征
1、研究层次上,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是基本的分 析单位; 2、研究方向上,侧重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及其在 维持系统生存中发挥的社会效果; 3、研究主题上,最基本的话题是:为了维持系统 的生存,有那些基本条件必须满足以及如何得到 满足? 4、研究方法上,功能分析的方法。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② 扩散性与专一性。
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宽 窄和清晰程度。
如果相互之间的义务是狭窄的并被明确限定, 就意味着选择了专一性,其特征是提出要求的一 方有证明这项要求的义务。相反,如果双方全部 投入到互动关系之中,相互给予或取得的满足是 广泛的和不受限定的,那么这类互动选择了扩散 性一端,其特征是被要求一方有义务解释这一要 求无法满足的理由。
这两种机制的实质都是维持一种统一的价值体系。帕森 斯始终认为,一个社会,只有价值观念一致时,社会秩序 才趋向于稳定。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3、模式变量理论 (pattern variables)
模式变量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 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 分析中,它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 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因此,通过这一理论, 两个层次的现象——行动者的主观取向同社会系 统的结构类型——沟通起来,这表明帕森斯的理 论分析重点由社会行动转变到社会系统。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任何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关系都是上述五种抉 择的某种组合。帕森斯认为,特定的社会关系所 包含的模式变量组合是既成的和稳定的,它是由 社会文化中价值规范预先规定好的。模式变量的 某种组合不是在个体行动者偶然的随意抉择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而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价值规范的 制度化结晶。正是这种制度化的价值规范支撑着 社会关系结构。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2、两种机制调整:
实际上,在帕森斯看来,维持角色之间权 利义务的互补性关系的先决条件是承担角色的行 动者对同一组价值规范有共同的理解。任何社会 系统总以制度化的价值体系为其特征。对于社会 系统的稳定来说,维持某种制度化的价值体系成 为一项最基本的前提。
社会结构——各个行动单位主观取向的某种 程度的协调——必然与价值规范相联系。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2、一般行动理论
(1)行动系统分为四种类型: 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有机行为系统
(2)通过价值规范调整行动是其核心,符合了社会 行动的个体观理论和整体观理论。
承认规范取向和共有价值对行动有重要影响, 这种一致性的价值规范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
价值规范对行动的调整成为帕一般行动理论的核 心论点。这一论点也成为贯穿于他后来发展的全部 理论之中的一条主线。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帕把分析重点放在社会系统上。社会系统是 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 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 (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 色关系。确切地说,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 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构成的。帕森斯把行动者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角 色看成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单位,也就是说,社会 结构指的是各个地位角色之间的稳定的制度化关 系。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二)英国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影响 1、马林洛夫斯基:
提出了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可缺少性的假设。 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源于满足个人那些长期存在 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各种风俗、习惯、制度、观 念、信仰以及物质设施无不对应与某仪特定的需 求。即功能普遍地存在于任何文化现象之中,任 何文化现象都发挥着不能为其他文化要素多取代 的、必不可少的功能——成为传统功能主义的基 本前提。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2、布朗: 布朗从社会整体层次解释文化现象,在
强调整体性的基础上,提出功能统一性的假 设。即社会整体是一个功能统一体,组成整 体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不会产 生不可协调的冲突——成为传统功能主义的 基本公设。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三)传统功能主义的基本假设
(1)功能普遍性假设:所有文化形式对社会都有 正面的功能。 (2)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 存在都因为他满足了社会的某种需求,因而是不 可缺少的。 (3)功能的统一性假设:各种文化形式都和谐的 相互联系着,对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作出贡献, 彼此不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
帕森斯认为模式变量也为文化层次和人格层次 上的分析和比较提供了分类学依据。在文化层次 上,可以用模式变量对不同社会的价值取向作出 分析,为跨文化比较提供了基础,在人格层次上, 它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需求倾向,从而推动对各 种人格类型的研究。
此外,模式变量还发挥了推动帕森斯理论发展 的独特作用。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模式变量的五对范畴是:
① 普遍性与特殊性。 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过程中特定行动标准的
适用范围。区分这对范畴的决定性因素是行动者 在互动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性标准是否受团体界 限的影响。
在这一抉择中如果选择了普遍性,意味着行动 者在同其他任何人的互动中都遵循同样的规范性 标准;而选择特殊性则意味着行动者因人而异的 改变自己的行动标准。
先赋性的识别标准着眼于对方是“谁”, 即对方的先天品质及其身份背景;自获性标 准主要根据对方“做什么”,即对方的表现 和成就来识别和评价对方。
第九章 结构功能主义
⑤ 私利性与公益性。
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中优先考虑的是哪 一方的利益(倾向于自我的利益还是群体的 公共利益)。
私利性意味着将自身利益置于优先地 位,而公益性则是将对方或整个集体的利益 放在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