壸门的源与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壸门的源与变
壸门,还是壶门?
在中国传统的家具和器物中,我们往往能看到这样一种线条,它状如大括号倒置︷,由几段曲线构成,连接处常为尖角,整体呈现出中部往上凸起而两侧向下延伸的拱券状。
它就是壸(kǔn)门。
一开始接触这个词的人,往往会将其认成“壶门”。
事实上,关于“壸门”与“壶门”,在学术界也有着不休的争论。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义【壶】为“昆吾圜器”,这里的壶实际上是瓠的通假字,也就是说壶有葫芦的意思,部分学者认为,葫芦、壶与壸门线条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故而壶门之说有其道理。
葫芦与壸门
究其源头,“壶门”最早出现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在这本书中,唯有“壶门”,没有“壸门”,甚至还明确提到“凡牙脚帐坐每一作一壶门”,更是为壶门之说提供了证明。
而【壸】的含义则更为丰富,结合《尔雅》、《说文解字》中的各种说法,壸可以指宫中的道路、内宫、内室、甚至妻子,是“阃”的通假字,指内外室门之别。
总的来说,壸与建筑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可能是我们所要寻找的那个名字,故而现今通常都称这种造型为壸门。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壸门,聊聊壸门背后的故事。
壸门溯源
在一些学者眼中,早至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3700年),其典型的玉器中,就可以看到比较清楚的类壸门线条。
这种线条在器物上并不起实际作用,而是仅作装饰纹样。
良渚文化玉冠
部分学者以此为基础,在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等史前文化器物的图象中,寻找到了更多的依据。
在明确以【鹰鸟】为蓝本的图象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其翅膀上典型的壸门线条,这一线条在鹰、鸟形象中的使用地域囊括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线条与先民对鸟兽等形象的普遍模仿有着密切关联。
龙山文化玉鹰
而发展至夏商周时期,其陶器与青铜器中亦有与壸门类似的样式。
从此件经典的饕餮纹板足悬铃俎中,我们便可以发现,这一线条已经初步被运用至早期家具的腿足之间,这也为后来家具中广泛运用此线条埋下了伏笔。
商末周初饕餮纹板足悬铃俎锦州博物馆藏
随着工艺技术的精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春秋战国时期,壸门已经在部分地区的造物中成为了腿足上的常客,且线条更为流畅精美。
如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这件漆几,长几以左右两腿足支撑,足端分叉以使其更为稳固,而分叉处使用的正是壸门线条。
长台关战国楚墓出土漆器图
壸门流变
当然,目前我们所广泛认可的还是——成熟的壸门造型来源于建筑,而建筑门阙形制与装饰的丰富与成熟正是从两汉时期开始的。
自西汉始,砖瓦烧造工艺逐渐成熟,从砖室墓的兴起便可见一斑。
依托于此,工匠对拱券结构的把握更进一步,使得建筑中的门阙形制愈发丰富,装饰也随之愈发繁多,譬如几何纹、云气纹、甚至人物故事等,都可能在门阙中看到。
但出于各种原因,壸门线条的应用在这一时期仍然还是更多地承自前代,出现在器物家具的腿足部位。
东汉画像石山东安丘王封村出土
壸门样式真正的大量涌现时期其实是从魏晋南北朝后期开始的,一方面,佛教文化的传入与流行带来了新的元素,尤其是在建筑、器具方面,还引导了新的审美风向;另一方面,垂足而坐的习惯使得家具大规模革新。
具体地说,来自中亚的犍陀罗文明、古印度佛教的石窟佛龛等在
我国大量流行起来,壸门线条成为了石窟门、佛龛边框、佛塔须弥座束腰等部位的经典形制,以衬托其内部造像的庄严神圣。
北魏云冈石窟
在这一时期,原本的传统壸门形式与佛教新式的建筑、家具等得以紧密结合,并衍生出了几种经典造型。
据学者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单尖拱偏圆样式、单尖拱偏方样式、锯齿样式、火焰样式。
单尖拱偏圆样式是最经典的沿袭前代传统而成的样式,多见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年间的敦煌家具以及宫廷家具中较为常见,如敦煌壁画、五代周文矩《宫中图》中的家具等,都可以看到这种样式。
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局部)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单尖拱偏方样式多见于宋代,如北宋李公麟所作《维摩图》中的榻。
这种形式尤为近似最早的壸门形象,其尖拱小巧,整体多用直线。
比起我们熟悉的壸门造型,它更为端庄简素,这也是宋代审美的一个体现,其深层原因或在于当时流行的理学思想,限制自由,追求规矩。
北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锯齿样式和火焰样式都是魏晋南北朝时产生的新壸门形制,形如其名,都是在传统壸门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区别在于尖角的疏密与尺度。
前者可以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卷》中的壸门榻为例,与其他壸门不同的是,它最中间的拱起已经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连续的圆弧;后者则可以隋代的阿弥陀佛三尊铜像下方底座为例,其虽然也是连续圆弧,但最中心还是保留了最凸出的拱起。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隋代阿弥陀佛三尊铜像上海博物馆藏
形式的繁多代表着人们对壸门运用的纯熟,从结构上来说,壸门造型的牙板与腿足结合能强化家具的整体结构,承重更多;从审美上来说,壸门线条凹凸有致,无论是夸张的还是婉约的,无论是疏朗的还是紧密的,都能进一步托衬出建筑、家具和器物的气质。
除了建筑、木制家具、铜造像、画像石等易于刻画复杂线条的建
造与制作工艺,瓷器中也出现了壸门的身影,如此件隋代棋盘,侧面腿足间牙板就做齿牙状,实则也是壸门的一个变体,学者们将其视为目前已知的壸门在瓷器上最早的应用。
隋代瓷围棋盘张盛墓中出土
在这件器物的背后,我们还能看到的是,隋唐时瓷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依托于其时的崇佛思想,佛教文化进一步深入了从宫廷到民众的生活中,大至卧具、承具等家具,小至棋盘、箱柜、砚台等器物,各种材质各种功用皆出现了壸门的身影。
同时,对于壸门自身来说,这种曲线同时迎合了唐代的时代审美与宗教偏好,故而在想象力丰富且擅长手工的唐代手艺人手中,呈现出了更为灵动的变化。
唐越窑青釉镂空壸门砚台故宫博物院藏
唐三彩牙脚壸门榻陕西富平李凤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紫檀木画挟轼正仓院藏
而唐宋以后,便逐渐迎来了家具的黄金时代,故而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壸门更多的出现于家具上。
元代因为其统治者为蒙古族,家具形制还带有游牧民族特色,这一时期壸门样式还不多见于桌案,但屏风上已经出现,这也是壸门第一次出现于屏风上。
在此我们重点说一下明清的壸门样式。
明式家具作为文人与工匠融合的绝佳精品,其风格以简素隽永为主,故而壸门多运用于椅凳桌案等家具的牙板上,以及作为一种券口造型存在。
明式家具中的壸门线条往往流畅自然,正如其圈椅等作品,牢牢把握住曲线的艺术。
其中部拱起往往细巧而不尖利,在视觉上起到恰到好处的装饰作用,正如文人气质,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时候,亦存了几分温情,才能有清而不冷,别而不独的独特韵味。
明黄花梨带暗屉小长桌故宫博物院藏
而在变化相对繁复的壸门线条中,工匠也往往是依托其牙板的整体设计,使线条的凹凸能为雕琢的图案作收结,二者仿若一体,这正是工匠的个性独创之处,也是明式家具虽有经典却无定型的重要原因。
明黄花梨六柱式架子床(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每一件家具,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
中外相似造型对比
壸门这种线条,并不繁复,故而会在世界早期文明各地开花,也并非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此我们可以将中国所流行的壸门线条与西方相似的线条造型进行对比,以便于更深入地了解这种艺术。
如前文所言,传入我国的“壸门”实际上来自古印度佛教文化,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的佛塔中便已经出现这种样式的尖拱,被用来装饰门窗,可见其诞生之初,就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宗教造物中,又以造像与其联系最为紧密,而公元一世纪左右的犍陀罗国的佛教造像就被视为佛像真正的起源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古希腊雕塑艺术与早期佛教文化互相融合,才形成了独特的犍陀罗文化。
而于捷佩寺庙遗址出土的“佛教三尊”中就可以见到典型的壸门线条。
这种尖拱造型的佛龛正是犍陀罗佛教造像的主流,我国隋唐时期的云冈石窟、敦煌石窟中的多处佛像都是在犍陀罗艺术的深刻影响下所造,其佛像姿态面容神情和佛龛的壸门线条都与其极为相似。
云冈石窟
从壸门历经数千年的流变和跨越国度的流传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工艺造物中,一根线条,也可以不平凡如此。
也正因其背后承载着人民的智慧与信仰,才能历久弥新,在明清家具上焕发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