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亟待三个“转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亟待三个“转向”

毋庸置疑,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有不少改革或没有触及教育的本质,或丢失了一些本应牢牢把持的根本,以致部分改革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甚至产生负面效应,付出了巨大的改革成本。究其原因,就是对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把握不够。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很多,本文无意面面俱到,拟选取几个重点做初步的探讨。

教育价值取向:从“形而下”的关注到“形而上”的追求

记得一位实验小学校长在回答家长关于“什么是教育”的提问时,回答说,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惊人之语折射教育现实!

不得不承认,如今在学校教育现场,最不缺乏的是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教育者只关注结果,不关注手段的科学性和伦理性;只关注可量化的分数和升学率,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和基本公民素养的养成——功利主义教育观在教育界泛滥。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短视、过于讲求现实和实用。

在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考试文化入侵校园。“墙上贴的是高考、中考的喜报;教师欣赏的、学生崇拜的是成绩优秀的同学;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远近亲疏也是由分数、名次决定。”考试文化还衍生了足不出门(校门)、为考而学的学生文化,产生了违背教学规律提前结束新课、大量题海战术的教学文化,而唯独没有通过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课程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创新文化。缺乏创新精神的一代人,不仅会影响国家未来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安全。

要纠正功利主义教育观,就要从仅仅关注教育技术层面的高效、精准,上升到更加关注创新、理念、价值和生命。对教育者而言,就是要更加关注作为“人”的学生和作为学生的“人”,要多一些形而上的教育追求。在这个形而上的世界里,教育者要学会去追问教育状态的“应当是”,去探索和理解教育的本性,从而使教育实践成为有灵魂的实践,最终达成教育意义的生成。

一般来说,“形而上”的教育追求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尊重教育的“属人”性。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器物。当前许多人习

惯于把办企业的思维移植到教育中,但企业强调的是效率,关注的是市场,生产的是产品。而教育更多的是强调生命的内在价值,它塑造灵魂、珍视差异。

某全国优秀班主任对待所谓的“调皮”孩子,从不气恼,而是包容。她常说:“七八九,嫌死狗。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吧:“老师,他打我了。”“谁打输了?(老师笑呵呵地问)”“我。”“谁叫你不好好吃饭、个子长得没他高呢?(老师)”……“快好好吃饭,长高了他就不敢打你了(老师)。”孩子真的从此开始认真吃饭了,但他绝没想着是为打赢那位高个子。家长也宽心了。在这里,教师的实践智慧告诉我们,尊重教育的“属人”性,就是重视教育“场内”具有流动色彩的生命,理解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基本属性,从而不断提高与心灵对话的能力,不断生成教育智慧。

其次,尊重教育的教育性。尊重教育的教育性不是无意义的同义反复。尊重教育的教育性主要指具体的教育制度(含各种校规、班规)、教育行为、教育手段等必须具有伦理性、正当性和合法性。前几年的“绿领巾”“红校服”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质疑,就是因为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教育歧视,是在用不同的手段给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分类。于是教育的教育性便丧失了,良好的教育初衷,产生的后果却可能是教育伤害。

最后,尊重教育的整体性。尊重教育的整体性,主要指尊重教育内容、教育类别的完整性,教育区域、教育对象的均衡、和谐发展。当前,提升学前教育这一短板,体现了尊重教育类别的完整性;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了尊重教育区域发展的完整性。党和国家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教育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尊重教育的整体性的宏观战略视野。但从微观来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容的不完整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德、智、体、美的人为割裂,课程开设的随意增减,学科教学的知识中心等,都造成教育内容的不完整。教育内容的不完整,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的不完整。对此,必须引起警觉和反思。

教育制度的深层变革:从“路径依赖”到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中有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这一重要概念,是指“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现在可能的选择”。㈤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种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从最简单的意义上看,路径依赖可能意味着某种坏的或无效率的制度产生。

时代发展需要我们打破路径依赖,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像择校难题,形成原因很复杂,但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有很大的关联。在精英教育阶段,重点校、重点班是当时合理、合法的制度选择。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坏处,但因为对当初的制度选择产生了依赖性,新时期重点校、重点班虽然从字面上消失了,但在地方性政策的支持下,他们各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这就使得择校问题仍然突出。

当前,为解决择校问题,很多地方选取的主要是渐进式的制度变迁路径,如采取学区制以强校带弱校,加强校际之间的教师流动,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薄弱学校等。由于渐进性制度变迁属于单项的制度变迁范畴。政府更多地着力于从外部为学校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却缺少激发学校内部办学活力的制度设计,所以这种变迁路径在缩小校际间的条件性差异方面是有益的,但也作用有限。

要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政府既要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更要激发学校内部变革的内驱力,即必须从单项制度变迁向整体制度变迁转变,从单兵突进式的教育改革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20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提了一个新概念、新理念,就是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XX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说,对综合改革,他理解“就是改变过去单打一的方式。各方协调,上下配合加以推进,任何一个方面不支持都做不了。”具体到教育均衡发展,也只有而且必须在外部的制度支撑与学校内部的内涵发展形成整体合力时,才可能让学校均衡发展的态势成为燎原之势。如何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除了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落实自主办学和深化教师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实行真正意义的聘用制,将校长、教师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制度创新,大力解决择校问题。

同时,路径依赖也导致教育评价改革举步维艰:政校不分,教育行政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各地正在探索和实施的教育质量监测也多是路径依赖下形成的教育内部评价,是一种自我鉴定和自我评价,其诊断性、发展性的功能受到制约和影响。

对于教育评价,我们能不能打破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路径依赖、引入教育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