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在以前的学习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息,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理想的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我们要使小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将成为体育课程改革下的一个焦点话题。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
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
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
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2)体育运动将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
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
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
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注意分配。
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等多样的感情。
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
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切教与学的中心都是学生。
教师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教材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
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诱导其自主设置较高的学习目标,调节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而针对身体素质较差,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则应恰当的帮助其设置较低的标准,鼓励其树立自信,培养坚强意志,克服困难,循序渐进的。
(4)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体育具有身心教育合一的特殊性,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要让他们时时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从不会到会,从难到易,从失败到成功,从畏难到喜欢等等经历,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练习中想出方法,创造性地学习,有所学,有所悟,乐于学,学中乐,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动作,参与游戏,群体竞赛等等莫不有困难出现,教师一要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自信;其次,要千方百计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尝试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好的去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学校体育活动大多都是集体活动,是在和谐、平等、友好、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受到集体的温暖,愉悦身心。
结合我校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集中表现在: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
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
如:集体贪吃蛇游戏,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
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在教学中动作形成过程中心理成就感的体验
运动技能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学生从动作的生疏、僵硬到动作的熟练、协调直至动作的自动化,在生理上表现为疲劳,肌肉疼痛,直至恢复,其心理也相应表现为兴奋、紧张、胆怯、怕苦,教师应仔细分析情况,及时作出判断并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指导教学,在各种困难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促使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在体育教学中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地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小学阶段,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行为。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
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