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 简明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医学院
眼科学简明笔记
麻醉学院2009级3班
王芷
第二章眼科学基础
第一节眼的组织解剖
视觉器官:眼球、眼眶、眼的附属器、视路、眼部相关血管和神经。

一、眼球
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近似球形,前为角膜,其余大部分为巩膜。

正常前后径出生时约16mm,成年为24mm。

(一)眼球壁
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1、外层:主要为胶原纤维,角膜和巩膜组成的外壁,起到保护眼内组织、维持眼球形态的作用。

(1)角膜(前1/6)
横径11.5~12mm,垂直径10.5~11mm,中央部厚度约0.5~0.55mm,周边部厚度约1mm。

组织学从前向后分为:
①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修复快且不留瘢痕;
②前弹力层:易损伤,不再生;
③基质层:损伤后修复会造成瘢痕;
④后弹力层:易再生,具有角膜-房水屏障功能、维持角膜的透明性;
⑤内皮细胞层:不修复。

生理特点:①透明性;②无血管;③感觉神经丰富。

生理功能:①眼的主要屈光介质,相当于43D的凸透镜;②防御功能。

(2)巩膜(后5/6)
(3)角膜缘
角膜巩膜移行区,解剖上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所在部位,临床上为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组织学上为角膜干细胞所在。

(4)前房角
是房水排出眼球的主要通道,可见一下结构Schwalbe线、小梁网和Schlemm管、巩膜窦、睫状带、虹膜根部。

其中Schlemm管是围绕前房角一周的房水输出管道。

2、中层:为葡萄膜,又称色素膜,富含黑色素和血管。

由前到后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虹膜
圆盘状膜,将眼球前部腔隙隔成前房与后房。

中央圆孔为瞳孔,直径约2.4~4mm。

由基质层和色素上皮层构成:瞳孔括约肌环形分布于基质层内,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司缩瞳作用;色素上皮层前层分化形成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司散瞳作用。

生理特点:①丰富的三叉神经纤维网,感觉敏锐;②组织血管丰富,炎症时以渗出为主。

生理功能:通过瞳孔缩小、放大,调节入眼光量,保证视网膜成像清晰。

(2)睫状体
主要由睫状肌和睫状上皮细胞组成。

前1/3称睫状冠,内表面有睫状突,为分泌房水部位。

生理功能:①形成房水;②睫状肌舒缩,调节晶状体。

房水的功能:①维持眼内组织代谢、提供必要营养,维持正常功能,并带走代谢废物;②维持、调节眼内压,进而维持眼球结构完整性。

房水循环途径:①小梁网途径:睫状体→后房→瞳孔→前房→前房角小梁网→Schlemm管→集液管和房水静脉→巩膜表面睫状前静脉→血循环;②葡萄膜巩膜途径;③虹膜表面隐窝吸收。

(3)脉络膜
生理特点及功能:①血供丰富,调节眼部温度;②含有丰富的黑色素,起眼球遮光和暗房的作用。

3、内层:为视网膜。

视网膜后极部有一无血管凹陷区,含有丰富的黄色素,解剖称中心凹,临床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小凹,
称黄斑中心凹(中心小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感的部位(中心凹处只有视锥细胞,且此处神经元传递呈单线连接)。

视盘,又称视乳头,黄斑鼻侧境界清楚的橙红色略呈椭圆形的盘状结构,为视网膜上视神经纤维汇集、向中枢传递传出眼球的部位,此处无光感受细胞,为生理盲点。

视盘的中央小凹陷区称视杯,外层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PRE,内层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
①视锥、视杆细胞层:视锥细胞,司明视觉及色觉,密度从中心凹向周围逐渐减少,故色觉敏感度逐渐降低;视杆细胞,司暗视觉,分布由中央向四周,先增多后减少。

②外界膜;③外核层;④外丛状层;⑤内核层;⑥内丛状层;⑦神经节细胞层;⑧神经纤维层;⑨内界膜。

(二)眼球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与角膜一并称为眼的屈光介质。

1、房水:由睫状突产生,充满前房和后房,处于动态循环之中。

前房: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之间的眼球内腔。

后房:虹膜后面、睫状体内侧、晶状体悬韧带前面和晶状体前侧面的环形间隙。

2、晶状体:形如双凸透镜,由晶状体囊(受损形成白内障)和晶状体纤维组成。

晶状体纤维不断生成,将原先的纤维不断挤向中心、逐渐硬化而形成晶状体核,外层较新的纤维称作晶状体皮质
生理特点及功能:①无血管、神经,营养来自房水、玻璃体;②屈光介质的重要部分;③滤除部分UA,保护视网膜。

3、玻璃体:透明胶质体,前有玻璃体凹,容纳晶状体。

生理功能:①眼屈光介质;②对晶状体、视网膜等支持、减震、代谢作用。

二、眼眶及眼附属器
(一)眼眶
(二)眼睑
覆盖于眼球表面,分上睑和下睑,上下睑缘内侧端各有一乳突状突起,其上有一小孔,称泪点。

由外向内分为:
①皮肤层:人体最柔薄的皮肤之一,易形成皱褶。

②皮下脂肪层:疏松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肾病和炎症时易出现水肿。

③肌层:包括眼轮匝肌(面神经支配)和提上睑肌(动眼神经支配)。

提上睑肌中部称Müller肌,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睑裂特别开大。

④睑板层:内有睑板腺,为全身最大的皮脂腺,开口于睑缘,分泌类脂质,参与泪膜的形成并对眼球表面起润滑作用。

⑤结膜层
生理功能:①保护眼球;②依赖瞬目运动使泪液湿润眼球表面;③清洁结膜囊内的灰尘及细菌。

(三)结膜
分睑结膜、球结膜、穹隆结膜,3部分形成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囊状间隙,称结膜囊。

1、睑结膜
2、球结膜:结膜最薄和最透明的部分。

3、穹隆结膜
组织学由不角化的鳞状上皮和杯状细胞组成,分上皮层和固有层。

结膜血管来自眼睑动脉弓和睫状前动脉,两者所致的充血分别称结膜充血和睫状充血。

(四)泪器
包括泪腺和泪道。

1、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正常时从眼睑不能触及。

2、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泪膜:覆盖于眼球表面的一层液体,为眼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眼球前泪膜和角膜前泪膜。

生理作用:①湿润眼球表面,防止角膜结膜干燥、保持角膜光学特性;②供给角膜氧气;③冲洗、抵御眼球表面异物和微生物。

(五)眼外肌
4条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均起自总腱环。

内、外直肌主要使眼球向肌肉收缩方向转动,上、下直肌除使眼球上、下转动外,还有内转内旋、内转外旋的作用。

2条斜肌:上斜肌、下斜肌。

上斜肌起自总腱环旁蝶骨体的骨膜,主要使眼球内旋,还可下转、外转;下斜肌起自上颌骨板近泪窝处,主要使眼球外旋,还可上转、外转。

外直肌受第Ⅵ颅神经支配,上斜肌受第Ⅳ颅神经支配,其余眼外肌均受第Ⅲ颅神经支配。

三、视路
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

第七章结膜病
第一节总论
1、结膜大部分暴露于外界,易受外界因素的损伤。

2、结膜囊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适合细菌生长。

结膜炎是最常见的眼病。

3、分类:按病原体——细菌性、衣原体性、病毒性、免疫相关性
按病程——超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
4、病因:外源性、内源性、领近组织炎症蔓延
①微生物感染:细菌、病毒、衣原体,偶见真菌、寄生虫。

②物理性损伤:紫外线、风沙、烟尘。

③化学性损伤:药品、酸碱、有毒气体。

④免疫相关性疾病:如过敏性结膜炎、泡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⑤全身病所致:如肺结核、梅毒等。

5、临床表现:
症状:异物感、灼热感、发痒及流泪。

波及角膜时出现畏光、流泪。

体征
①结膜充血和水肿——结膜炎最基本的体征。

睑结膜充血为弥漫性,球结膜充血为鲜红色,可弥漫,也可局限于某一部位。


炎为粘稠丝状。

③结膜下出血。

④乳头增生:结膜表面的红色点状突起,针尖大小,为结膜上皮过度增生和多形核细胞浸润所致。

Φ>1mm为巨大乳头。

⑤滤泡形成:为结膜上皮下淋巴细胞聚集。

⑥睑结膜面膜形成
假膜与结膜组织结合疏松易剥离,多发于幼小儿童,常见于腺病毒性结膜炎、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
真膜与其下结膜组织结合牢固,见于白喉杆菌性结膜炎。

⑦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常见于病毒性结膜炎。

6、诊断
(1)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

(2)实验室检查
①细胞学检查:结膜分泌物涂片及结膜刮片或印迹细胞学检查。

细菌感染:嗜中性粒细胞(多形核细胞)增多;
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尤淋巴细胞增多;
过敏性结膜炎:嗜酸和嗜碱性细胞增多;
沙眼或包涵体性结膜炎:胞浆内的包涵体。

②细菌学检查:分泌物涂片初步查找病原体,进一步作培养、分离及药物敏感试验。

③病毒分离及其抗原测定。

7、治疗原则
去除致病原因;局部用药为主,防止扩散蔓延;必要时辅以全身治疗。

①眼药水频繁滴眼:最基本的给药途径。

②眼药膏涂眼
③冲洗结膜囊:生理盐水。

急性结膜炎切忌热敷和包扎患眼。

④全身治疗:对于淋菌性或衣原体性结膜炎必须使用全身抗菌素。

8、预防
①隔离传染源,防止流行。

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③医务人员防止交叉感染,一眼患病要防止传染另眼。

④患者用过的器具及医疗器械必须消毒。

⑤做好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卫生宣教。

第二节细菌性结膜炎
一、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为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多见于春秋季节,散发或流行于集体活动场所。

1、病因:肺炎球菌、koch-weeks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临床表现
①症状:流泪、异物感、灼热感;粘性分泌物。

②体征:结膜充血,以穹窿部及睑结膜最常见;有脓性分泌物,可伴随结膜下出血点。

③病程:潜伏期1-3天,急性发病,两眼同时或相隔1-2天发病,3-4天病情达高潮,2周左右痊愈。

3、治疗:本病有自限性。

①眼药水频繁滴眼
②眼药膏涂眼
③冲洗结膜囊:生理盐水。

切忌热敷和包扎患眼。

④全身治疗:对于伴有咽炎及中耳炎的患者应全身使用抗菌素。

二、淋菌性结膜炎
亦称脓漏性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破坏性很大的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1、病因:淋病双球菌。

成人为自身感染,儿童通过接触传染。

新生儿通过患有淋菌性阴道炎的母体产道直接传染。

2、临床表现:眼睑高度水肿,大量脓性分泌物。

短期内可有角膜溃疡及穿孔。

(1)新生儿
①症状:在出生后2-3天内发病,双眼同时受累,畏光、流泪,眼睑高度红肿、发热、胀痛,病情凶险发展极快。

②体征:眼睑高度肿胀痉挛,睑、球结膜充血、水肿。

脓性分泌物,量多,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角膜浸润、溃疡穿孔、眼内炎,甚至并发其他部位化脓性炎症,预后较差。

(2)成人:
潜伏期10小时至2-3天,症状同新生儿,但相对较轻。

3、诊断
(1)病史及体征。

(2)实验室检查:结膜刮片或分泌物涂片可见双球菌。

急性检出率90%以上。

4、治疗
(1)局部治疗
①冲洗结膜囊。

②局部以喹诺酮类眼药水及眼药膏。

③伴有角膜炎时,积极治疗角膜炎症。

(2)全身治疗
大剂量广谱抗生素肌注或静滴。

5、预防
(1)严格隔离传染源,消毒用具避免传染、流行。

(2)医护人员配戴保护镜和口罩、手套。

(3)产前检查严格仔细,一旦发现淋病感染,应彻底治疗。

(4)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滴1%硝酸银眼水或抗生水眼水或眼膏。

第三节衣原体性结膜炎
一、沙眼
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可致盲。

1、临床表现
(1)症状:急性期——眼红、眼痛、异物感、及粘液脓性分泌物,伴耳前淋巴结肿大。

慢性期——可有异物感、粘液脓性分泌物。

(2)体征:①睑、球结膜充血;②乳头增生;③滤泡形成;④疤痕形成;⑤角膜血管翳;⑥结膜刮片可见沙眼包涵体
1、诊断:在第(1)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三项之一者可诊断。

(1)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两者兼有----活动性病变。

(2)角膜血管翳。

(3)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

(4)结膜刮片有沙眼包涵体。

2、沙眼的分期
一期:进行活动期,上睑结膜有活动性病灶,有角膜血管翳。

二期:退行期,上睑结膜疤痕形成,有少许活动性病灶。

三期:完全瘢痕期,上睑结膜活动性病灶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

3、治疗
(1)局部治疗:0.1%利福平眼水,肽丁胺眼水,1%磺胺醋酰钠眼水点眼。

(2)全身治疗:急性期或严重沙眼,可口服磺胺类或大环类脂类抗菌素。

(3)手术治疗:急性期,滤泡增生较多时行滤泡压榨术。

出现并发症,如睑内翻倒睫、慢性泪囊炎可行
手术矫正,角膜混浊者可行角膜移植。

4、预防
(1)避免接触传染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日用品专用,定期消毒。

(3)加强对公共场所和服务行业的卫生监督管理。

第四节病毒性结膜炎
一、流行性角结膜炎
1、特点:发病急,传染性强,可散发或流行发病。

2、病因:腺病毒。

3、临床表现:多为20~40岁的成人和儿童。

(1)症状:异物感、刺痒、疼痛、畏光、流泪、视力轻度减退,但多能恢复正常。

分泌物为水样。

(2)体征
①眼睑水肿,睑、球结膜充血水肿剧。

睑结膜及穹窿部结膜出现大量滤泡。

②发病1周左右时出现腺病毒性角膜炎:上皮下点状圆形(0.5~1.5mm)浸润,数个或数十个不等。

视力减退,以后可恢复正常。

③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④结膜刮片见单核细胞增多。

⑤儿童可有全身症状,发热、咽痛,且伴假膜形成。

4、病程:潜伏期5-7天,双眼先后发病。

2-3周炎症消失。

角膜混浊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5、诊断: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6、治疗:无特效药。

局部抗病毒治疗为主,病情严重者应配合全身抗病毒治疗。

7、预防:对患者及其用具应严格隔离和消毒;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1、病因:肠道病毒70型。

2、临床表现
(1)症状:异物感、剧烈眼痛、畏光、流泪,水样分泌物。

(2)体征
①眼睑水肿,睑、球结膜充血剧,可有大量滤泡增生。

②球结膜有点、片状出血。

③发病早期可有一过性细小点状上皮性角膜炎。

④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⑤结膜刮片见单核细胞增多。

⑥可伴有发热和全身肌痛。

3、病程:潜伏期24小时,双眼同时发病。

自限性,病程持续10天左右。

4、诊断: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

5、治疗及预防:同流行性角结膜炎。

第五节免疫性结膜炎
一、春季角结膜炎
为一种季节性,反复发作的免疫性结膜炎,又称为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1、病因:为一种免疫性疾病。

过敏原可能为花粉、微生物抗原成分、污水、动物皮屑、羽毛等。

2、临床表现:
(1)症状:奇痒
(2)体征
①睑结膜型——病变局限于上睑结膜,可见铺路石样乳头、粘胶状分泌物。

涂片示嗜酸细胞增多。

②角膜缘型——角膜缘呈黄褐色或污红色增厚的胶状外观,尤上方角膜缘明显。

③混合型——二型病变同时存在。

3、诊断
(1)好发于20岁以下青少年男性,呈季节性(多春夏季节)反复发作,多双眼发病。

(2)症状及体征。

(3)结膜分泌物中间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和散在的嗜酸性粒细胞结节。

4、治疗:目前尚无根治办法。

该病有一定的自限性,数年可自行缓解。

(1)一般治疗:避开过敏源。

(2)药物治疗:滴用2%-4%色甘酸钠眼药水;在症状加重时,间歇冲击式使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

发作间歇期不应滴激素,应注意激素的副作用(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白内障等),尤其是长期应用的患者。

二、泡性角结膜炎
1、病因:对微生物蛋白质的迟发型免疫反应。

如结核杆菌、金黄色或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等。

2、临床表现:常见于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的儿童。

(1)症状:异物感、灼热感、畏光、流泪。

(2)体征
①泡疹结节:球结膜或角膜缘上呈灰红或灰白色结节及浸润灶,周围结膜局限性充血,表面易破溃形成溃疡。

10~20天左右愈合。

②束状角膜炎: 角膜缘疱疹溃疡向角膜中央区发展,形成带状混浊,正中有血管侵入。

愈后留下角膜薄翳。

3、诊断:症状、体征;相关病史。

4、治疗:
(1)寻找并治疗诱因。

(2)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配合抗生素眼药水。

(3)全身补充维生素,增强体质,加强营养。

第六节结膜变性疾病
一、翼状胬肉
1、病因:不明,可能与紫外线照射风尘刺激有关。

2、临床表现
(1)症状:多无。

(2)体征
①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

②可无或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③见于鼻侧和/或颞侧,单或双眼发病。

3、分期:静止期、进展期
4、治疗:手术——胬肉切除术+干细胞移植
第八章角膜病
第一节角膜炎总论
1、角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透明性:完整的角膜上皮和泪膜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脱水状态、无血管。

(2)无血管:营养来源于房水、泪膜、角巩膜缘血管网。

代谢所需氧80%来自空气。

(3)三叉神经:密布在上皮细胞层下形成上皮下神经丛
(4)防御和屈光功能
2、角膜病是我国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3、病因及分类
(1)感染源性: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棘阿米巴、梅毒螺旋体。

(2)内源性: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干燥综合症、神经麻痹、甲亢。

(3)局部蔓延:结膜炎、泪囊炎、眼内炎、巩膜炎、蜂窝织炎、睑板腺炎。

(4)理化因素:烧伤、冻伤、射线、酸碱烧伤、有机溶剂。

4、病理过程
(1)浸润期:充血、渗出、炎症细胞、角膜水肿、混浊、刺激征、视力下降。

(2)溃疡形成期:基质脱落、病灶水肿、角膜缺损、膨出或穿孔、刺激征、视力下降、失明。

(3)溃疡消退期:浸润减轻、水肿消退、缺损修复、新生血管长入、症状减轻。

(4)愈合期:上皮再生、瘢痕修复、瘢痕性混浊及虹膜粘连、症状减轻、并发症表现。

5、诊断
(1)病史:有无外伤史;病前是否有感冒发热史;局部及全身是否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

(2)临床表现
①症状:疼痛、畏光、眼睑痉挛、视力下降。

②体征:睫状充血、角膜浸润混浊、角膜溃疡。

严重的伴有虹膜睫状体反应。

(3)实验室检查: 病变部位刮片做病原体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

6、治疗
(1)治疗原则
①去除病因,积极控制感染及炎症反应。

②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③预防及治疗并发症。

(2)具体措施
①针对不同微生物的感染,选用相应敏感的眼药水及眼膏。

②伴有虹膜睫状体炎者,用1%阿托品眼水散瞳。

③感染性角膜炎应禁忌或慎用皮质类醇。

④全身治疗服用大量的维生素C及B族,增强局部及全身的抵抗力。

⑤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⑥角膜移植术。

第二节角膜炎症
一、细菌性角膜炎
1、病因
(1)致病菌:主要致病菌:肺炎双球菌、金葡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

条件致病菌:草绿色链球菌等。

(2)致病因素:外伤、异物剔除术后感染;配戴角膜接触镜;慢性泪囊炎;局部或全身疾病诱发感染。

2、临床表现
(1)症状: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视力下降。

(2)体征:眼睑红肿,球结膜混合性充血及水肿;角膜上可见浸润灶,继而形成溃疡;伴有虹膜睫状体炎。

(3)实验室检查:角膜刮片可查见相应病原体。

3、治疗
(1)急性期选用高浓度的抗生素眼药水频繁滴眼或球结膜下注射,晚间涂眼膏。

(2)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者,应加强瞳。

(3)热敷。

(4)口服大量维生素C、B族。

二、真菌性角膜炎
1、病因
(1)致病真菌:镰刀菌属、念珠菌属、曲霉菌属、酵母菌。

(2)诱因:农作物外伤史;眼局部皮质类固醇和广谱抗生素的普遍使用;角膜接触镜的擦伤或角膜手术后。

2、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与体征不相符。

(1)症状:眼痛、畏光、流泪及眼睑痉挛较轻。

视力下降。

(2)体征
①溃疡灶呈灰白色,外观干燥、粗糙。

②溃疡灶附近有“卫星灶”或“伪足”。

③角膜后有米粥样内皮斑和粘稠的前房积脓。

④霉菌灶眼内炎。

⑤角膜溃疡刮片找到菌丝、孢子。

3、治疗
(1)选用抗霉菌眼水,全身应用抗霉菌疗。

(2)并发虹睫炎者,以1%阿托品眼水瞳。

(3)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4)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

(5)全身口服维生素类。

三、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1、病因
(1)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I型。

在幼儿期原发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内长期潜伏。

(2)诱因:感冒、发热、疲劳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局部或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

2、临床表现
(1)树枝状或地图状上皮性角膜炎
①症状: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视力下降。

②体征:睫状充血,角膜病灶呈树枝状或不规则地图状,荧光素染色阳性。

角膜基质轻度水肿。

病变区角膜知觉减退。

③临床转归:病程持续数周。

治愈后不遗留瘢痕或少许薄翳,视力恢复正常。

如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可形成角膜溃疡。

(2)盘状角膜炎
①症状:视力下降、异物感、畏光。

②体征:睫状充血,角膜中央或旁中央基质层出现盘状水肿,混浊层上皮基本完好。

荧光染色阴性,后弹力层皱折,KP(+)。

③临床转归:该型预后良好。

治愈后基质水肿消退可不遗留痕迹。

反复发作者可残留圆形或环形混浊。

(3)坏死性角膜基质炎
①临床特征:A反复树枝状角膜炎发作史。

B角膜周边部或旁中央有致密的灰白色浸润灶,新生血管形成,基质融解、坏死。

②临床转归:预后差。

可造成角膜孔。

3、治疗
(1)树枝状及地图状角膜炎
①抗病毒眼水频繁滴眼,夜间涂抗病毒眼膏。

②禁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③辅助治疗:适当滴用抗生素及胶原酶抑制剂,全身补充维生素类。

(2)盘状角膜基质炎
①抗病毒眼水及眼膏。

②皮质类固醇激素溶液点眼,以能控制炎症的最低浓度和最少滴眼次数为其治疗原则。

③免疫增强剂。

④合并色素膜炎者要充分散瞳,全身应用抗病毒药。

(3)坏死性角膜基质炎
①药物治疗同树枝状角膜炎。

②对于穿孔或濒临穿孔者,可行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细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角膜炎的鉴别
1、病因:维生素A缺乏。

(1)多见于婴幼儿:①腹泻及慢性消化道疾病;②人工喂养不当;③麻疹、肺炎等发热消耗性疾病引起。

(2)少数成年人由于不良饮食习惯,慢性酒精中毒也可导致本病。

2、临床表现:患儿消瘦,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粗糙,哭声嘶哑,伴有腹泻或咳嗽。

(1)夜盲期。

(2)干燥前期:球结膜及角膜失去正常的光泽和弹性,色调污暗。

角膜知觉显著减低。

(3)干燥期:在睑裂部球结膜上出现Bito斑。

结膜、角膜干燥程度加剧。

角膜知觉完全丧失。

(4)角膜软化期:角膜混浊,上皮脱落,基质溶解坏死合并继发感染。

3、治疗
原则:及时补充维生素A,预防并发症。

(1)全身方法:补充大量维生素A,改善饮食、不偏食。

积极治疗全身疾病。

(2)局部方法:①局部滴用抗菌素眼水及眼膏;②维生素A油剂滴眼;③阿托品散瞳,防止虹膜粘连;
④人工液保护角膜及结膜。

第十章晶状体病
晶状体的主要病变:透明度改变,形成白内障;位臵的改变,产生异位和脱位。

第一节白内障
1、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

老年人晶状体核硬化、光学密度增加、皮质纤维放射纹理,均为生理性改变,不属于白内障。

2、分类
(1)按病因:年龄相关性、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中毒性、辐射性、发育性、后发性白内障。

(2)按发病时间:先天性、后天性白内障。

(3)按晶状体混浊形态:点状、冠状、板层内白内障。

(4)按晶状体混浊部位:皮质性、核性、囊膜下白内障。

(5)按晶状体混浊程度:未成熟期、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

3、症状:①视力障碍;②对比敏感度下降;③屈光增强、散光;④单眼复视或多视;⑤可有畏光、眩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