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嘎拉哈教案小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嘎拉哈教案小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嘎拉哈”的历史及由来。

2、了解“嘎拉哈”的一些玩法,并学会其中的一种简单的玩法。

3、培养学生对传统满族体育活动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嘎拉哈”的由来及简单的玩法。

三、教学准备
幻灯片、嘎拉哈等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幻灯出示(嘎拉哈)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对,你玩过吗?那你知道它的由来吗?那好,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嘎拉哈”的历史和玩法。

板书课题:嘎拉哈
(二)讲解“嘎拉哈”的由来
教师讲解:“嘎拉哈”是锡伯族早称“嘎而出哈”的汉意音。

汉学名为“髌骨”,多取之于羊、猪、鹿、狍、麋、獐、牛、骆驼甚至猫等动物。

据文献记载:早在北魏时期鲜卑人(锡伯族祖先)将此用于民间游戏、军事战术模拟演习或作殉葬品。

当时,拓跋鲜卑已统治中国黄河以北,“嘎拉哈”已成为北方各民族的一种游戏器具。

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朝鲜族、回族、汉族等都把“嘎拉哈”作为民间游戏器具,其玩者多为儿童和妇女。

(学生欣赏一些图片)
满族人玩“嘎拉哈”:满族在古代以狩猎游牧捕鱼为主,每当捕到獐、狍、鹿、羊等,先把“嘎拉哈”取出保存。

因其小巧玲珑,具有明显形状,又便于携带,所以,在军事、生产空隙间,特别是从春节腊月三十到二月初一期间,伴随着秧歌,村内和村落之间,举行歘“嘎拉哈”邀请赛。

歘“嘎拉哈”是锡伯族男女老少皆爱好的一种比赛游戏。

(学生欣赏一些图片)
(三)介绍“嘎拉哈”的各部分名称:
“嘎拉哈”的四面汉语分别称为“坑”、“背”、“针”、“驴正面像人的肚脐眼儿叫“坑儿”
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儿”(肚儿);
侧面像人的耳朵叫“轮儿”;
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针儿”。

(四)介绍“嘎拉哈”的玩法;
(五)歘“嘎拉哈”法
1. 歘“嘎拉哈”,也有叫抓嘎拉哈的。

有团体赛、个人赛。

团体赛,参加人数位每队一般2-3人。

个人赛的人数不等,一般3-5人。

启用具有“嘎拉哈”和“码头”即石球等,所有歘法都由“码头”来引导或吊引,类似“台球”棍与球的关系。

场地为居民住的火炕铺上毡子。

现在都用布缝制的口袋来做“码头”。

2.旧时的一些玩法
一箭穿心
回手加鞭
背弓骑射
卧鞍闯阵
棒打狍子
野鸡掉在饭锅里
满天抓星
三阳开泰等
3.现代玩法
“嘎拉哈”四个为一副。

正常的玩嘎拉哈,都是要一副嘎拉哈配一个口袋的,歘嘎拉哈计数是以阿拉伯数字为单位的。

第一回合:抓到两个一样为1分,抓到三个一样的为10分,抓到四个一样的为20分,满100分为第一个回合。

第二回合:将四个“嘎拉哈”都搬成“针”,然后都抓起来算赢,再进行“驴”、“坑”、“背”的活动。

四样都过关算赢。

第三回合:将四个“嘎拉哈”分别都搬成“针”、“驴”、“坑”、“背”,然后都抓起来算赢。

4.规则
用一只手先将“嘎拉哈”洒落在桌子上或炕上。

再将口袋高高扔起,同时用手去歘嘎拉哈。

抓到嘎拉哈后必须将口袋接到,有一样没接到算坏了。

抓嘎拉哈的时候,不能碰到其他的嘎拉哈,碰到也算坏。

搬嘎拉哈的时候,有一个没搬成算坏。

歘嘎拉哈的输赢关键,一是口袋要抛得高(留空时间长),二是抓的过程要快,尽量用少的次数完成全过程;再有,一定要手、脑、眼并用。

(六)实践操作:玩“嘎拉哈”
指导学生玩嘎拉哈,教师桌间巡视。

(七)总结本课
嘎拉哈是老东北时,姑娘们常玩的游戏,关于歘嘎拉哈始于哪一时期不得而知,但这游戏恐怕是要止在我们这一代了。

如此看来,这几只小小的骨头竟是几代人游戏的一个缩影,似乎也系上了几代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这情结,难以言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