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之乐”与“大音希声”——论儒道音乐哲学之同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声之乐”与“大音希声”——论儒道音乐哲学之同异张小雨
【期刊名称】《平顶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7)6
【摘要】自西周制礼作乐起,乐教便与礼教一体,共同组成古老华夏文明的制度核心,但当时的人们还未将音乐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来讨论其价值,而是从整个社会发展需要来界定其地位。

因此,音乐很早便成为先贤们哲学思想的具体分析对象。

东周礼坏乐崩后,孔子通过“释礼归仁”,提出“无声之乐”概念,将人的内在情感志向视为音乐的本原,突出乐教的终极意图——使百姓获得平和安乐之情感,并认为只要能实现,便可脱离音乐形式。

老子及后世道家则提出“大音希声”观念,将道视为音乐等所有形下物质的本体,认为形下世界的有形音乐皆不能妥善表现此抽象本质,故需要超越之而直探本体。

这两种用字相似但内涵极不相同的音乐哲学概念,恰好可作为把握两家哲学思想的入门之径。

【总页数】9页(P64-72)
【作者】张小雨
【作者单位】文山学院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B223;J601
【相关文献】
1."无声音乐"存在方式的美学思考——从《4分33秒》到"无声之乐"
2.“和”美之乐——浅析《溪山琴况》中的“和”范畴及其对儒道音乐思想的继承
3.从“大音希声”到《4分33秒》──关于“无声之乐”及其存在方式的美学思考
4.儒道佛三家对“无声之乐”的认识
5.老子的“大音希声”与约翰·凯奇“无声之乐”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