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林古筝音乐创作特色分析
从《诗三首——贵州素描》探析徐晓林筝乐创作之特点
20世纪的筝乐创作历经了几次重要的“转接”,除了传统筝人、筝家的影响;其中,又以专业作曲家的队伍加入,对于筝的面貌转变影响最大。
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许多专业作曲家对于筝乐创作的关注,从筝的定弦、演奏技法、作品结构、织体变化、音色审美,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历史性的超越。
本文即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筝艺术最大之一的作曲家——徐晓林的《诗三首——贵州素描》(后文简称《诗三首》)为研究对象,从其创作题材、音色织体、定弦思维、演奏技法、曲式结构、音响空间及反规律的气韵叙述等方面,来深究徐晓林筝乐特色。
对于徐晓林的筝乐研究,前人大多是对其作品中的演奏技法进行叙述。
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所创作的一系列古筝作品(包括已出版及未出版之作品)进行梳理,以她的《诗三首》作为具体分析对象,来探析徐晓林筝作品的创作及审美特征等问题。
这些皆是前人较少触及或未涉及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从而对筝乐创作领域和其作品演奏诠释,有更多的助益。
一、基本情况介绍作曲家徐晓林教授(1943-),自幼生长于四川地区。
1966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1993-2004年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系主任、系主任,1993-2008年教导音乐教育理论、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课。
徐晓林的民乐器乐曲创收稿日期:2016-12-13作者简介:余御鸿,男,文学博士,现执教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御乐古筝乐团艺术总监(台北11114)。
文章编号:1003-7721(2017)02-0020-11从《诗三首——贵州素描》探析徐晓林筝乐创作之特点余御鸿摘要:作为20世纪中国作曲家群体中重要代表性人物之一,徐晓林历经了近四十年的筝乐创作,其作品从创作题材、音色织体、定弦思维、演奏技法、曲式结构、音响空间及反规律的气韵叙述等,都深具个人特色及创新性。
徐晓林善于对民间的音乐素材进行艺术提炼,她的创作与生活情境、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其筝乐作品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筝曲《抒情幻想曲》创作特点与演奏分析
角色 ,使 作品附上一层时而淡淡时而浓郁 的相 思之情 。 二 结构分析
这首 作品受 中国古典音 乐 “ 散一 慢一 中一 快一 散 ”结构 的影 响, 由 “ 有表情 的散板 ”一“ 稍 自由的柔板 ”一“ 流畅的快板 ”一“ 稍 自由,
中,作 者将小撮 的运用发挥 到 了最大 的限度 。作 品以节奏基本相 同
3 . 大幅度跳 音旋律 。作 品 中引子 、柔板 、慢板及 快板 中均有 它
的踪影 。例如 引子 第三句 中三 个层次 的变化 乐句 ,短 短几拍 内旋律
的跳跃 幅度跨越 了倍低音 、低 音、 中音 、高音几个跨 度,这在其 他
作 品中也是非常少 见的 。这种 短时 间大 跨度 的旋律音 体现 了作 品灵 动与紧凑 的特点 ,也是作品富有能量和弹性、张力 的具体体现 。 除了这些技巧 运用 以外 ,慢板 的按滑 音处理 ,轮 指与六连音 的 运用 ,琶音的结构 放缓与 总结 ,快板 的短 音运用 ,以及多处延长 记 号 的使用 等 ,都为 作品增加 了意想不到 的效果 ,使 乐曲的表达更 为
的 小撮音 来 体现 旋律 的推 进 、发 展 ,或过 度 、总结 ,或 担 当主旋 律 ,亦或 形成结构 内的双手反 向压缩 ,可以说小撮技 巧在这首作 品
深 情 的慢板 ”一“ 激 动 的快 板 题的呈示、深情的慢板 、激动 的快板三个部分 。
结 尾 在 运 用 主 题 音 型 的基 础 上 展 开 , 在 做 以陈 述 性 总 结 后 ,在
定弦特点
刮奏和两个和弦 中宏伟结束 。
乐 曲在 定 弦上 独具 特 色 ,仅仅 变换 了一个 音 的定 弦 ,就使 作 品在 调式 上富有 非常 鲜 明的色 彩 ,既保 留 了作 品在 风格上 的传 统韵 味 , 同时又具 有很 强 的现 代作 曲理念 。作 者在D 调 式五声 音阶 的基 础 上 ,将 高音区原本 的C 音变为 中音区b 音 ,在调 式上形成加 变宫 的 六 声调式 ,在听觉上 形成一个 较为新鲜 的变化音 ,为作 品增 加 了一 丝惆 怅 的意味 。在作 品段落 中我们可 以看到 ,在柔 板、 中板 和慢板 中,这个独 具特色 的变宫音 都作为主要 音起头 出现 ,担 负着 重要 的
现代作曲技法在民族器乐上的运用
在和 声结构 设计 方面 ,许 多现代 民乐作 品经 过作 曲家的精 心 设计 , 破 了传 统 民乐 的 和 声 音 响 , 造 出 多种 多 样 的 和 音 效 突 塑 果, 时刻 冲 击 着 听众 的 听觉 。
、
调 式、 和声的设 计
当今 的许 多民族器乐 作品通过 现代作 曲技法打破传 统 民乐 的五 声 调 式 结构 , 大 丰 富 了 民乐 的表 现 力 , 音 乐 有 了 新 的 发 大 使 展 动 力 。这 些 民族 器 乐 新 作 品 借 鉴 西 方作 曲技 法 原 则 , 汲取 我 国 民 间音 乐音 调 , 五 声音 阶 中通 常 作 为“ 音 ” 处 理 的 清 角 、 将 偏 来 变 徵 、 、 宫 等 音 ( 至包 括 调 式 以 外 的 音) 为独 立 的 旋 律 骨 干 闰 变 甚 作 音来运用 。 以现代筝乐为例 , 曲家们采用人工调式定弦扩 展调式 。著 作
l l高教职教研究
龙 玲 现作 技 在族 乐 的 用 代 曲 法 民 器 上运
现 代 作 曲 技 法 在 民 族 器 乐 上 的 运 用
龙 玲
( 门大学 艺术 学院 , 厦 福建
厦 f 3 1 0 ) - 6 0 5 1
摘 要 我 国 改革开放 以来 , 大批 富有创 新 思想作 曲 家的 涌现推动 着 民族 器 乐向前发展 。 曲 家们努 力学 习 一 作 西 方先进 的作 曲理 论 , 并结 合本 民族独 有 的特 点 , 创作 出大量优 秀 的 民族 器 乐作 品 。 文试 图 以现代 作 曲技 法 为切 本 入 点 , 析 当代 民族 器 乐作 品 。 分 关键 词 民族 器 乐 现代作 曲技 法 器 乐创新
丰富多彩 的节拍和节奏 是现代 民族器乐 作品 的一 大特 征 , 其 赋予 民乐 以崭 新 的 面貌 , 动 民族 器 乐 繁 荣 发 展 推 著名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教育家刘长福 教授根据刘天 华 移植的二胡独奏 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中巧妙运用塔吉克族 音乐里 7858 /、/ 节拍, 节奏与节拍不断变化。在 78 / 拍的节奏型中, 有先 三拍 后 四拍和 先 四拍后 三 排 的节拍 组 合 , 首乐 曲的主题 旋 律 这 是先三拍后四拍的组合 , 这种节拍组合充分体现出塔 吉克 民族舞 蹈性节拍效果。 再如王建 民创作的现代筝 曲妈 莲花谣 中打破固有 的 方正性节拍律动, 其中一段采用 45 / 拍与 3 / 4拍交替, 形成三拍子和 四拍子 不同强弱 的交替 , 烘托 出莲花般清新脱俗 的气 质。 些作 曲家为 了乐 曲的需要 ,在 乐 曲中大胆加 入无节奏节 拍 的 自由旋律 , 这就使 乐 曲具有某 种远古 的、 空灵 的、 神秘 的气
浅谈古筝灵魂—左手技法
浅谈古筝灵魂—左手技法孙岩艺术学院、音乐学、07级三班、20073114394摘要:古筝是汉族的传统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二十世纪以来,古筝的迅速发展非常引人注目。
站在弹拨乐器的角度上来看,古筝与琵琶,古琴,三弦等都是左右手并用的。
而乐器的构造条件决定了左、右两手的技术分工。
许多名家都说过,“左手是古筝的灵魂。
”本文分别从古筝传统左手技法和当代古筝左手技法不同角度上论述左手技法在古筝演奏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左手技法;传统筝曲;当代筝曲Soul of Guzheng - left hand techniqueSun YanArts, Music, 07 three-shift, 20073114394Abstract:Zheng Han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has been spread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Twentieth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ery compelling Zheng. Stand point of view plucked instruments, zither and pipa, qin, sanxian are all right-hand man and use. The instrument's structural conditions determine the right and left hands of the technical division of labor.Many famous used to say, "the left hand is the soul of zither. " This paper from the zither zither of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techniques of left-handed left-hand technique left hand techniques discussed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importance of playing the zither.Key words: left hand techniques; traditional zheng; contemporary zheng引言诸多古筝名家、前辈对古筝左手演奏的重视,都反映出左手技法在古筝演奏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融古今之长,耀民族之韵——析筝曲《戏韵》
融古今之长,耀民族之韵——析筝曲《戏韵》作者:吕婷婷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 内容提要]《戏韵》是我国现代筝曲代表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创作技法和理念,作品结合浓郁的民族元素,在演奏技法上进行了创新,是古筝艺术发展里程碑式的作品,并为我国器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主要对《戏韵》一曲的创作特点及所含意、境进行解读。
[ 关键词]《戏韵》/ 筝/ 传统音乐/ 现代音乐/ 融合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8)04-0106-10引言筝的产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弹拨乐器之一,以其音色典雅、明亮且细腻而著称。
在唐代赵磷的《因话录》中这样写道:“ 筝,秦乐也,乃琴之流。
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
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
筝之名自此始。
”[2]这段古文对筝的产生极其名称的由来做出了简要的说明。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筝流行于我国陕西、甘肃一代,因此又有“ 秦筝” 之称。
筝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而不断发展,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与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时至今日仍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
自20 世纪以来,筝曲的创作运用了新的创作技法和理念,作曲家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色彩用筝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不乏有将我国其他传统艺术融入其中的作品。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且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与民歌、民族器乐、说唱音乐组成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框架,其中,京剧则被称之为“ 国粹”。
王建民先生所创作的筝曲《戏韵》中则融入了京剧元素,将京剧中的锣、鼓、唢呐等乐器表现出喜庆、喧闹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并用筝独特的音色塑造出京剧中“ 唱”、“ 念”、“ 做”、“ 打” 的艺术形象。
可以说,王建民先生所创作的筝曲《戏韵》则是器乐曲融入我国传统音乐元素作品中较为典型之作。
古筝独奏曲《黔中赋》演奏技法之我见
谱例3 —1中前两小节三连音音型的伴奏织体由右手在弦中位置范
隧开始弹奏,逐渐向右移动,从第三小节换左手,要衔接自然,达到听
觉上力度与音色的统一。声音由弱渐强,由远及近,仿佛流水缓缓流
谱例1—2 可看作第一乐段的主题部分。这一段运用左手细腻的按 滑颤揉及句式的多变交替来突出乐曲的韵味。弹奏滑音时要注意大、小 二度滑音的音准,左手要控制力度准确到位,止音要稳定明确。曲作者 变拍子的写作手法,使乐曲节奏的处理稍自由、即兴,旋律的进行打破 了小节线的限制,和弦色彩以及力度层次跌宕起伏。因此该段弹奏过程
。
。
.
《£j u∥{¨u鼍7 l 址址· }L,- J! l
曲曲 的的盏地翥酗鍪拣了。意 震(删嚣1等—与1其) 变 体 的 交 替 的 定 弦 方 法 ’ 强 化 了 乐
l b 1b l, J I I- l 【 b. ¨。 ’,l l .¨。’引。l “u 3; I
谮例2- 2
㈡第三乐段‘‘黔水唱”
t 面。拓宽了筝的艺术表现力,让人印象深刻。这篇文章就我学习和演奏这首乐曲过程中的体会,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
;法兰戳司古筝;黔中赋;音乐表现手法;演奏技巧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筝艺术 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 爱,现代
中,乐句的划分尤为重要。练习时可先在心中反复吟唱,从而领会曲作
筝曲的创作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众多创作筝曲中 ,徐晓林女士的作者欲将音乐深化到诗的艺术境界。
盈,此句中每—个旋律音处理为” 两个短音即可。拍的旋律句,要
奏总的要求是:音出自然,刚柔得体:力求净化,消杂弃浊:E1] Ci l ' j JI 特别注意弹奏的节拍准确性,一定要区别于拍的复拍子效果。练习时
浅析古筝曲《抒情幻想曲》
古筝“新音色”探源
曲目 幻想曲 松之协 奏曲
箜篌引
剑令 千里之
行
溟山
戏韵
作者 王建民 三木稔 庄曜 徐晓林 李萌 王中山 王建民
技巧种类 击打琴弦、
筝板
扣爪
左手轻压琴 弦,右手刮
奏 摘弦法、拍
手 弓子拉奏琴
弦 双手交替拍 击琴弦、琴
头 拍击琴头指 尖叩击筝板
音响效果 模仿西南地区民族
打击乐 模仿树叶摩擦的声
音
模仿乐器箜篌的音 色
《溟山》 在曲目引子尾声部分作者运用了一种崭 新的演奏技巧,即“刮奏式泛音”,这是右 手在高音区用食指作上行刮奏,同时左手的 食指轻轻压至右手刮奏所经过的音阶,此时 双手以六连音的节奏型一起快速移动,出现 连续的泛音效果,用这样的演奏音响表现出 了山间流水悦耳之音。 《幻想曲》 左手掌击琴弦的低音区、拍击琴码左侧 以发出“蹦蹦”的具有山谷回响的声音效果, 并结合能发出“嗵嗵”声的握拳叩击琴板、 拍击筝盒的手法来强化其舞蹈的跃动性,增 强听众对曲目理解与想象力以及对所描述场 景的融入感。 《林泉》 乐曲曲以 bE 调的五声音阶组合为其定 弦的方式,其中,通过对五根低音弦和最高 音弦做出微调的方式获取到特殊的音响效 果,例如出现了增三和弦、大小七和弦等特 殊音程,具有独特的地方民族音乐的特色。 四、古筝“新音色”的发展意义 (一)古筝“新音色”的进步性 古筝“新音色”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方音 乐在古筝音乐上的融合,将键盘音乐融入其
体现了西南地区的民族风格,展现了复杂多 层的音响特点。
3. 固定音程关系定弦 具有传统诗词意境的片段,其定弦是将 之前调式的前 5 个音作为连续的大二度构成 全音阶排列,其中主要包含有多个增四度、 减五度的音程,并增加了大三度的五声调式 音阶的旋律特点,突出了古筝乐曲弹奏中的 古风韵味。 (三)特殊技法所产生的古筝“新音色” 1. 特殊技法在古筝演奏中的简要分类 在本文中,我们从是否接触琴弦来将其 分为弦上“新音色”与弦外“新音色”。其 中,弦上“新音色”包括:击打琴弦,滑弦, 岳山外刮奏,捂弦刮奏,指甲摩擦琴弦,手 掌摩擦琴弦,琴弦上运弓以及右手弹奏的同 时快速的向左擦弦等技巧。而弦外“新音色” 即不接触琴弦,运用拍击演奏区域或是非演 奏区域的方法产生类似大鼓、木鱼等音响效 果,从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对近现代古筝有 关“新音色”的曲目进行简单的分析概况与 说明。
中国当代古筝演奏美学研究述评
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对筝的文字记载可见于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谏逐客书》:“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1]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筝即可用于伴奏,和以“筝歌”,成为“雅乐”“燕乐”,也常常用于独奏,成为直抒胸臆的“仁智之器”。
历史不曾停滞,人们的音乐审美不断提高,筝经历了时代变革,音乐交融,中西文化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借鉴融合,并未如箜篌、瑟般逐渐衰落,而是不断传承、发展。
当代,古筝因其音色优美、雅俗共赏博得众人爱慕,筝乐活动精彩纷呈,当前民族乐器中发展最甚者非它莫属,有关古筝研究的文章及著作更是成果可观。
据知网、读秀等检索可知,有关“古筝艺术”的文献、著作共计三千多篇,有关“古筝演奏”的文献及著作共计五千余篇,而有关“古筝演奏美学”文献仅有一百多篇。
通过对一百多篇文章的爬梳发现,古筝演奏美学意识的萌发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之前,此项研究较为薄弱,未出现相关研究成果。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古筝演奏及专业人员数量的增加,有关古筝演奏美学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逐步累积,笔者认为,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对古筝演奏技法的美学研究古筝演奏技法繁多,此项研究亦是成果丰硕。
专著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为姜宝海的《筝学散论》(1995)。
书中涉及对古筝演奏技法研究,并对其进行美学观照,同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资料,为相关研究者进行查阅和检索提供了便利。
除《筝学散论》(1995)外,王英睿《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研究》(2012)、杨小丹《古筝近现代乐曲发展理论与演奏技巧》(2017)、盛秧《中国古筝知识要览》(2018)也做了类似的工作,笔者不再赘述。
这些著作,对研究古筝音乐的创作、传承、演绎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文论方面,主要有赵毅《试论古筝“以韵补声”之动态变化》(1992)、樊艺凤《河南筝乐考略》(1994)、范泊芳《古筝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2000)、高百坚《以韵补声刍议》(2002)、崔文玉《〈韵〉——创作技法的运用与思考》(2003)、唐昕《潮州筝派的作韵特色》(2005)、王丹《河南筝乐艺术风格及文化背景之研究》(2007)、魏玮《古筝演奏作韵技法的传统表现与当代运用》(2009)、郭琳《古筝演奏之“韵”》(2010)、赵星《筝乐演奏的灵魂之美——论古筝左手做韵技法之一“颤音”》(2010)、阮清河(Nguyen Thanh Ha )《“橘生淮北”——论越南传统音乐中的越南外传弹拨乐器的研究》(2012)、陈淑颖《筝乐意象分类研究——以浙派筝乐为例》(2013)、李晓琛《新时期中国筝乐创作理念的发展与流变》(2014)、刘天明《从山东筝派〈四段锦〉的独特技法探究古筝演奏技术的审美》(2015)、曹华《韵由心生——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视阈下的古筝弹奏理念与实践研究》(2017)、张梓彤《试论古筝演奏中左手“按音作韵”技法的重要性》(2017)、胡婷婷《“自然”审美思想在古筝演奏中的体现与运用》(2022)、颜婷玉《唐代筝乐演奏技艺的历史沿革与形态研究》(2023)等。
徐晓林少数民族古筝作品特点分析
摘要 : 专业作曲家徐晓林老师对古筝音乐有着特别的洞悉, 她 的作品继承 了传统又进行 了创新。
在这些作品 中, 她常将我 国民族音乐元素与国外作曲技法融会贯通地运用到 古筝作品 q - , 使得 作品 颇 有她 个人 音 乐的独 特风格 。她 自幼生 活在 西 南地 区 , 那 里的 少数 民族风 情 对她 产 生 了深 刻的 影响 ,
致使她的古筝作品也涉及 了很 多有关少数民族音 乐的元素。少数 民族音乐多姿 多彩, 富于魅力 , 与筝
乐的结合 必然会 给其 作品 带 来独特 的风 情 , 其 独特 的音 乐风 格 和个性 特征 , 使 其作 品更 加 独树 一帜 . .
关 键词 : 徐 晓林 ; 少数 民族 ; 古筝 曲作品 ; 特 点
徐晓林老师于 1 9 8 0 - - 1 9 9 6 年期间创作了大量 的筝乐作品, 其中她的两本古筝曲作品著作就包含 了1 8 首独奏曲, 除此之外 , 她还创作了古筝协奏 曲 《 蜀籁》 以及群筝与人声作品《 忆故人》 等。 纵观这两
本 专辑 的作 品 , 有 不少 曲子都 是反 映西南 地 区社 会
Abs t r a c t: XU Xi a o l i n ,a p r o f e s s i o na l c o mp o s e r h a s d e v e l o p e d h e r p a r t i c ul a r i n s i g h t i n mu s i c f o r Gu’ z h e n g —a k i n d o f Chi n e s e t r a di t i o n a l 2 1 o r 2 5 -s t r i ng e d p l u c k e d i ns t r u me n t .W h i l e d e d i c a t i ng t o i n he r i t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s,s h e de v o t e d h e r s e l f t o i n n o v a t i ng h e r c o mpo s i t i o n .T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t he t r a d i t i o n a l e t h n o mus i e e l e me n t s wi t h f o r e i g n c o mp o s i n g t e c h ni qu e s e nd o ws h e r wo r k s wi t h h e r p a r t i c ul a r p e r s o n a l s t y l e .Be s i d e s ,t h e u n i qu e a r o ma o f e t h n i c mi o r i t i e s i n s o u t h we s t Ch i na wh e r e s he wa s b r o ug h t u p e x e ts r g r e a t i n lue f nc e o n h e r a n d il f l e d he r wo r ks wi t h e n t ho mu s i c e l e me n t s . Th e pa r t i c ul a r s t y l e a n d i n d i v i d ua l i t y ma k e s h e r wo r k un i q u e . Ke y wor ds: XU Xi a o l i n; e t h n i c mi no r i t y; mu s i c or f Gu’ z h e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大众化与民族化:文艺作品的生命源泉——以1980—90年代的筝曲作品为例
( 展开 ) 激 动 的广 板 ( 现 ) 、 再 四部 分 组 成 , 宏 大 的 其
结构 , 已大大超越 了传统筝曲和之前的创作筝曲 , 使 音乐 描述 更加 完整 和 丰满 。从 衍 展 手 法来 看 , 每一
部分 的段 落扩充 都较 多地运 用 了重 复或 变化重 复 的
滚 风 ”不 同的音乐 风 格 接踵 而 至 , , 大众 首 先 从 歌 曲
开 始 , 验 了音乐 的流行 趋势 。随之 , 体 在器乐 领域 涌
现 了一股 被称 为 “ 民乐 ” 新 的创新 潮流 ,即以 民族 音
乐元素为主轴, 用现代理念 、 手段进行创作和演绎的 音 乐新 形式 。人们 从新 民乐 中感 受到 传统 民族音 乐
与 爵士 、 摇滚 等西 方 音 乐元 素 融 合 所 带来 的奇 异 效
果, 同时也 接 纳 了用 不 同 方 式 对 民族 音 乐 的 诠 释 。
彩 。这是 一首 非传 统 五 声 音 阶音 位 排 列 的 作 品 , 作
者 采用 了多调 性连 环 叠 置 定 弦 , 次 转调 中没 有 移 三
名古筝 四重 奏 、 晓谷 以傣 族音 调 创 作 的 筝 三重 奏 朱
的作曲技术和较高的艺术水准。作者大胆运用原生
态 的苗族 音乐 元素 , 将 它 与 现 代 创作 手 段 巧 妙 结 并 合, 使作 品呈 现 出浓 郁 的 民族 风 格 和 强烈 的现 代 气 息, 在传 承 民族音乐 的同时 , 充分展 示 了 当代 古筝 音
旋律 手法 , 层层 深 入 , 乐 动机 的 陈述 充 分 而 细致 。 音
乐 曲虚幻 、 空灵 的 意境 , 具有 苗 族 舞 蹈 特性 的 节奏 , 充满 活力 的旋 律和 强 劲 的 和声 , 无一 不 展 示 出新 锐
筝独奏曲《抒情幻想曲》演奏分析
筝独奏曲《抒情幻想曲》演奏分析作者:胡菁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9期[摘要]徐晓林女士是我国当代在筝乐创作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
其作品不论是题材与音乐语素的选择,还是演奏技法的运用与创新,皆具个人特色。
其中许多作品被作为古筝专业教学中的常用教材,也是國内音乐舞台的常演曲目。
文章针对其代表作品《抒情幻想曲》的演奏进行分析,共分为三节:第一,旋律核心素材与特点;第二节,定弦设计分析;第三节,演奏技术运用。
[关键词]古筝;徐晓林;抒情幻想曲;演奏[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123-03 徐晓林女士是一位为中国筝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作品。
她的古筝作品丰满、细腻,且带有含蓄、灵秀等特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加入,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加之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她在演奏技法的选择以及织体的编排方面都能将古筝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宜于古筝的演奏。
《抒情幻想曲》“创作于1991年。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1],站在窗前,望着飘飘洒洒的雪花,一股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开始创作。
这是一首以自由变奏手法来组织发展的抒情性乐曲,在构思和创作中包含有许多即兴成分,给予演奏者极大的空间以发挥个人技巧及情感。
此曲于2007年被指定为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的必弹曲目。
一、旋律核心素材与特点此曲旋律的核心材料十分精练,通过将一个简短的动机进行有机的变化组合,使用“性格变奏的手法”[2],使之与各段的主题浑然一体。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主题呈示和主题自由变奏。
“稍自由的柔板”是主题呈示部分,其核心旋律是乐曲发展的基础(见谱例1)。
“流畅的中板”是主题自由变奏部分(见谱例2)。
“稍自由,深情的慢板”是主题的派生,是乐曲的第二部分(见谱例3)。
“激动的快板”是乐曲的第三部分(见谱例4),以比较舒缓的主题旋律与快速走音的伴奏构成节奏上的对位,类似中国戏曲中紧打慢唱的手法。
论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演奏的艺术表现
论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演奏的艺术表现【摘要】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曲目。
本文通过对曲式分析、技术要求、情感表达、乐曲特色以及演奏风格的剖析,展现了这部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者需具备娴熟的技术功底以及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将乐曲特有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中蕴含的韵味和情感,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受众们情感共鸣的源泉。
演奏展示出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的精湛,更体现在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和诠释上。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在演奏过程中,传递着深沉而优美的情感,触动着观众的心灵,引发了艺术与美的共振,获得了热烈的受众反响。
【关键词】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演奏,艺术表现,曲式分析,技术要求,情感表达,乐曲特色,演奏风格,音乐的魅力,演奏的艺术价值,受众反响,背景介绍,演奏者介绍.1. 引言1.1 背景介绍《枫桥夜泊》是一首古筝协奏曲,作曲家为著名的中国古典音乐大师刘彦。
这首乐曲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而作,将诗中的意境与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古筝协奏曲的形式在中国音乐中并不常见,因此《枫桥夜泊》的出现引起了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演奏者在演奏这首曲目时,需要对诗中刻画的意境有深入的理解,以便通过演奏来表现出诗人对春夜的的沉静与孤寂感。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演奏协奏曲时更需要体现其独特的音色和韵味,同时还需展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演奏《枫桥夜泊》不仅需要演奏者的技巧和表现力,还需要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1.2 演奏者介绍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一首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经典曲目,演绎此曲的演奏者往往需要具备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众多演奏者中,著名古筝演奏家李梅凭借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出色的演奏技巧被广泛认可。
李梅,1965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自幼就展现出对古筝音乐的热爱和天赋。
在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张三丰的指导下,李梅不断努力钻研,逐渐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古筝演奏家。
论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演奏的艺术表现
论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演奏的艺术表现【摘要】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一首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现代演奏技巧的优秀作品。
本文从演奏者的表现技巧、音乐情感的传达、曲式结构的演绎、器乐编曲的特色以及演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演奏者需要运用熟练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来演绎这首曲目,将音乐情感传达给听众。
曲式结构的演绎和器乐编曲的特色决定了这首曲目的整体效果。
最终,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通过演奏者的精湛技艺和艺术表现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演奏者,表现技巧,音乐情感,曲式结构,器乐编曲,艺术魅力,艺术价值。
1. 引言1.1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背景介绍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一首融合了古筝、弦乐和管乐的现代音乐作品,由著名古筝演奏家梁咏琪创作并演奏。
这首协奏曲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枫桥夜泊》,表达了作者在夜晚一处枫桥静静泊船的内心感悟和情感。
《枫桥夜泊》的音乐语言清新优美,旋律流畅动人,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
这首曲目以其独特的音调、华丽的编曲和深刻的情感,深受广大听众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通过现代化的演奏方式和表现手法,将古典文学作品与音乐形式进行了跨时空的对话与传承,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通过对这首协奏曲的演奏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古代诗意情境的重新诠释和诗意美学的传承。
2. 正文2.1 演奏者的表现技巧演奏者在演奏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时需要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平。
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古筝的基本演奏技巧,包括指法、拨弦、颤音、滑音等。
这些基本技巧是保证演奏音准和音色的关键。
演奏者还需要具备出色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能够准确把握音乐节奏、情感变化和表现要求,通过自身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将音乐情感传达给听众。
这需要演奏者具备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徐晓林少数民族筝作品演奏特色探研
徐晓林少数民族筝作品演奏特色探研徐晓林少数民族筝作品演奏特色探研摘要:少数民族音乐多姿多彩,赋予魅力,与筝乐的结合必然会给作品带来独特的风情。
本文通过对徐晓林少数民族筝作品演奏特色的微探,来简要阐述演奏者在演奏该类作品时所需注重的技巧、风格等方面的把握和创新。
关键词:徐晓林;少数民族;演奏徐晓林,我国当代作曲家,多年来对民族音乐的潜心研究使她在筝乐艺术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筝乐作品常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弹奏徐晓林的筝作品时总是能感受到一些非常奇异瑰丽的音乐色彩。
对于少数民族筝乐作品的演奏,自然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因而,在演奏该类作品时,需要在把握其传统的演奏技法同时,既考虑到它本身的民族特色风格的体现,又要注重体现其演奏技法的创新。
徐晓林老师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对其筝作品的演奏技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尝试,更大胆得运用到体现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筝作品中,赋予了这类筝曲更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在此,选取徐晓林老师的两首具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作品——《洱海夜色》和《谐》来探研其在演奏上的特色体现。
1演奏技法的运用1.1传统技法在少数民族筝作品中的表现古筝传统的演奏技法是多年来古筝演奏家们不断研究发展所流传下来的一系列科学可行的技法,而传统技法在少数民族风格作品中的运用往往会带有少数民族的韵味,徐晓林就非常善于捕捉这方面的特色。
就拿《洱海夜色》来说,引子部分的左手按滑音要求非常到位,达到以韵补声的效果,从而展现出白族少数民族青年在月夜下对唱情歌的缠绵景象;慢板则借鉴了琵琶的轮指,在同一个音上做细碎持续反复弹奏,构成流水般的旋律,清淡、典雅,体现出洱海夜晚的宁静以及白族人民在夜晚皎洁的月光下倾听涓涓流水声,感慨生活的美好场景。
1.2体现少数民族风格特色演奏技法的创新徐晓林为了让乐曲更富有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她不断的在传统技法上进行发展与创新。
在《谐》中,用△(左手小指抵住无调细弦同时用大指拨奏出类似敲木鱼的声音)这个技法(谱例1),来模仿藏族打击乐的音响效果,从而体现藏族人民轻快热舞的场面。
浅析古筝曲《黔中赋》
浅析古筝曲《黔中赋》[摘要]由徐晓林女士创作的乐曲《黔中赋》,是一首极致唯美的音诗画篇。
此曲吸取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音乐为作品的创作素材,运用徐女士独特新颖的创作技巧,把古筝独特的古典韵味与徐女士创新的演奏新技法相结合,将筝乐与当地民族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符合本地区音乐特点的古筝乐曲——《黔中赋》。
本文依据徐女士对本曲的创作思路,从创作背景和乐曲的气息和感觉方面分析了乐曲《黔中赋》。
【关键词】黔中赋背景节奏一、引言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两千多年之久。
话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那么古筝完全可以是最具中国民族音乐代表的“国乐” !古筝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它可以如乐曲《临安遗恨》般得诠释英勇神武一般地“盖世英雄”岳飞;又能如乐曲《乡韵》般得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能够描述出悠远神秘的《溟山》,素雅朦胧的水墨画《月儿高》,等等数不尽的优秀曲目。
古筝作为华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乐曲的演奏曲调通常也是运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的音阶结构,表达出民族色彩极强的音乐感觉。
《黔中赋》,是徐女士在一九七八年创作的。
徐晓林女士依据曲子的创作需要,运用了许多新的筝曲表现手法,重新的组合了音阶排列顺序,这样大大提高了古筝的表现力,使听者和弹奏者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曲是古筝曲的一大创新,问世后古筝界对《黔中赋》的关注极大,受到演奏者和欣赏者的极大欢迎。
界内人士也对这首乐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但都是就某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并没有综合系统性的总结。
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徐女士的创作思路为引线,系统性的浅析乐曲《黔中赋》。
二、创作背景(一)作品作者背景徐晓林,中国四川人士,是中国著名女作曲家,教育家。
在创作方面,徐老师为中国的民族乐器领域做出了具大贡献,创作出一系列重要作品,如《木兰从军》、《春归原野》、《青山忆》、《钟鼓》等器乐领域的专业作品。
其中,徐老师最具影响力的应属古筝作品的创作,这源于她的丈夫邱大成这位古筝大师对她的大力支持,她创作的古筝曲总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筝曲主要反映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地理风情,历史文化等等。
论古筝演奏的二度创作
论古筝演奏的二度创作摘要:古筝演奏是赋予古筝作品的活的生命的创作行为。
二度创造,则被视为古筝演奏艺术的本质所在。
古筝演奏是以乐谱为存在形式的筝曲进行传承和再现,不仅要准确地表现原作品的内涵,更主要的则是充分体现演奏者在消化、吸收、提炼、理解过程中对原曲独特的创造性。
本文以古筝演奏的二度创作为研究对象,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着重从演奏技巧、作品内涵、意境想象、演奏风格、艺术修养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音乐感受艺术形象技巧意境想象内涵风格特征音乐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它的演奏之中,存在于以音调方式将它的思想内容展示给听众的过程之中,演奏是音乐作品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当作曲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想用乐谱写下之后,这些乐谱标记便是固定的,但接下来把这些标记转化为音响运动的过程又从来不是固定的。
“是将这些音响关系升华为瑰宝,还是将它们沦为俗物,是有关智慧的问题,是有关技艺和天才的问题,是有关艺术敏锐感及审美观的问题” 可以说,古筝演奏者本身的知识结构、音乐感受、艺术修养等方面对于其整体演奏水平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关于古筝二度创作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一、对古筝演奏进行二度创作的诠释曲谱是写下来没有生命的音谱,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
古筝舞台表演这是二度创作形式,是赋予艺术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
古筝演奏,必须懂得并运用古筝的表演规律进行艺术演奏的二度创作。
从演奏技巧的熟练运用到分析作品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品的内涵,刻画作品的意境,风格的演绎,艺术的把握,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缜密环节。
要赋予其灵魂,理解作品进而深刻的表现它。
只有做好对作品的艺术处理与加工的工作,作品内容与演奏的深刻内涵才会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
(一)演奏技巧的熟练运用。
“古筝”一种表达大自然情感及至入微的乐器,它那似水的音乐和自然的五声音阶微妙的表达着大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
曾经看过明代的文学家、音乐家徐上赢《溪山琴况》他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贵州少数民族古筝独奏曲《黔中赋》的艺术特色解读
贵州少数民族古筝独奏曲《黔中赋》的艺术特色解读作者:李海燕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1期摘要:我国的筝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艺术形态已经盛行于我国的很多地区。
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和创新后,古筝艺术已经广泛地存在于我国的岭南和东南沿海等多个地区。
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曲目。
其中,《黔中赋》是1987年由徐晓林创作的,这首古筝独奏曲能够充分展示出贵州的少数民族音乐形态,我国大部分古筝演奏者都会将其作为演出曲目,并且也有很多学者对《黔中赋》演奏技巧和本体构成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阐述了贵州少数民族古筝独奏曲《黔中赋》的创作背景,而后对其本体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又对《黔中赋》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解读。
关键词:《黔中赋》创作背景本体分析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63-03一、《黔中赋》的创作背景及本体分析《黔中赋》这首由徐晓林在1987年创作的筝乐作品,主要创作灵感来源于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代表性音乐元素,从那时被创作出来一直到现在都是我国各类古筝比赛中的指定弹奏曲目,在我国的古筝演奏领域中,很多作品其主旨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但《黔中赋》这首筝曲作品不同,其不但有效融合了侗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创新了古筝的演奏技巧,其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大爱精神。
(一)《黔中赋》的创作背景在对徐晓林相关资料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筝曲《黔中赋》并不是在刻意地模仿贵州的民间音乐,其主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民间生活的真实感受,在创作过程中还将贵州舞蹈和民歌等元素有效的融合,其表达的主题是更多地向民间学习。
徐晓林在创作《黔中赋》这首筝曲作品时,由于其自身对贵州民间音乐有浓厚兴趣,同时他还与贵州著名的苗族歌唱家阿旺进行了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两种创作动机的影响下才出现了《黔中赋》这首优秀的筝曲作品。
从筝曲《黔中赋》和《情景三章》浅析徐晓林筝乐作品的几个特征的开题报告
从筝曲《黔中赋》和《情景三章》浅析徐晓林筝乐作品的几个特征的开题报告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徐晓林是中国知名筝曲演奏家,曾多次参加国际音乐比赛并获得大奖,同时也是一位筝曲作曲家。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受到了乐坛内外的广泛赞誉。
本文将以他的两首代表作品——《黔中赋》和《情景三章》为例,对徐晓林筝乐作品的特征进行浅析。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徐晓林的作品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的碰撞,风格古朴、凝重,又兼具现代流行乐的元素。
他在作曲时注重文学意境的表达,又多次用西方音乐理论及各种乐式进行探索和尝试。
同时,他的作品也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如《黔中赋》的灵感来自唐代诗人贾岛的名篇《乐游原》。
在演奏方面,徐晓林优秀的技巧和感性的表现力也是他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研究内容1. 细腻的情感表达。
徐晓林的筝曲作品中,特别是《情景三章》中充满着各种情感细节的表达,如悲伤、怒气、温柔等,用筝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刻画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让听众听到不仅是音乐本身,更是一种情感的投射。
2. 融合中西音乐元素。
徐晓林在作曲中时常用到西方音乐理论和各种乐式,如《黔中赋》中的序曲部分就明显呈现了类似于古典音乐中序曲的形式:由静入动,由简入繁。
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徐晓林创造了一种兼具东西方特色的音乐语言。
3.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徐晓林的筝曲作品常常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灵感,将文字的意味贯穿于音乐之中。
如《黔中赋》中运用了贾岛《乐游原》的音乐主题,通过慷慨激昂的描写,抒发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第四部分:研究意义对徐晓林的筝乐作品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他的作曲风格和思想,探索他在音乐领域中的创作特征和贡献。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如何在兼容中西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进行结合,推进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作品 《小河淌 水幻 想曲》中,作 曲家选用 了脍炙人 口的云南 民歌 《小河淌水》作为音乐主题 ,创作 出了循 环体 和变奏 体 相 结 合 的 古 筝 独 奏 作 品 。作 品展 示 了作 曲家 对 流 水 的感 受 与 各 种 变 化 的 想 象 ,如 水 滴 、水 流 、水 的游 戏 、水 的歌 唱 等 。谱 例 1的前两小节是原 民歌 《小河淌水》的基本旋律 ,之后 的三个小 节是对 原来民歌旋律 的改编与二度创 作,不仅 将民歌原汁 原味的保存 了下来 ,同时也融入 了作 曲家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令人 耳 目一新 。
一 、 作 品的地域风格特征
1.巴蜀 乡 音 四川地 区独特 的风 土人情带给 了作 曲家徐晓林无尽 的创作源 泉 。作 曲家有 感于辛弃疾 《丑奴儿》中“少 午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 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却道天 凉好 个秋 ”创作出了的古筝独奏 曲 《倚秋 》,在这 部作 品中作曲家就借鉴 了 四川特色 的说唱艺术 “清音 ”中的旋律 ,采用夹叙夹唱 式的旋律进行 ,诠释 出诗人在词 中表达奋进 的向往 而不得志的忧愁意 境 。在作 品 《花月调》中,作 曲家又借鉴 了源 于四川扬 琴的 《月调 》,运 用加 花的技法将原 曲创作成一部月调变奏 曲,突 出 了浓 郁 的 民族 色 彩 。在 《凉 山春 》中 ,作 曲家 借 用 凉 山 彝族 自治 州 特 有 的 舞 蹈 节 奏 ,展 现 了 一 幅 生机 盎 然 的 凉 山春 天 的风 俗 画卷 。 《情景三章》中的 《竹枝情 》就是作 曲家用 了由传 统 巴蜀 民歌体裁演变而成 的体裁一一 “竹枝词 ”写作而成 。 “竹枝 词”多为七言绝句 ,语 言生 动活泼,多用 白描手法 ,融合了乡土文化的清新与文人诗词 的雅致 。其中最为著名 的就是唐代诗 人刘禹锡的 《竹 枝词》: “东边 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 晴”。作 曲家徐晓林将 这首乐 曲取名为 《竹枝情》,不仅展现 出 了四川地区独特 的地方特色 ,又为乐曲奠定 了较为深厚 的文学基础 。 2.西 南 风 情 在作 曲家徐 晓林 的古筝音乐创作 中,不仅对对 巴蜀文化 的音乐元素进行 了大量的借鉴外 ,而且对 西南 各地 区的 民族传统 文化也有着 极其 深入 的研究 ,并在作 品中加 以展现 。在 借鉴民族传统文化时 ,作 曲家并不是机械 地挪 用,而是 以传统文化作 为基础 ,通过各种作 曲技法使得原 曲焕 发新 的生命力 ,获得新 的艺术感染力 。在 《洱海夜色》中,作 曲家在乐 曲的主题方面 借鉴 了云南 白族 夜歌 ,采用快慢 主题交替出现的形式 ,代表着 歌唱与舞蹈 ,展现 了洱海美丽的夜景 。在 《高 山情》中,作 曲 家借鉴 了云南山歌 《赶马调》 。用 简单 的旋 律唱出 了大 山里青年 的美好 爱情 。 作 曲家在古筝协奏 曲 《谐》创作 中,借用藏族传统乐器 “弦子 ”的演奏技 法,将长音分成八分音符 的同音反复,同时在 弱拍上使用二度或三度倚音 的形式,将藏族风情用古筝演绎 的淋漓 尽致 。
关键 词 : 徐 晓 林 :音 乐创 作 ;古 筝 ; 风格 特 征
20世纪的筝乐创作经过 多次 的转变 与发 展,其 中以专业作 曲家 的加入,对筝 乐的发展 产生的影 响最为深远 。从 20世纪 80年代 开始 ,许 多专业作 曲家就开始 了对古筝 艺术 的创新与变革 ,涉及 有古筝的定弦 、作品结构、织体变化 、演奏 技法等 。 而作 曲家 徐晓林就是这其 中的一位 。本 文通过 作 曲家徐晓琳创作的几部作 品,来探 究其筝乐创 作特色 。
. # ”五
。
l
I I
.一
- 一 一
’ 一 ’ ’
一 ’
E
tJ ^
、
, ^ 、
一 ,
、
■ ^ 、
_.
· 1. {一
一 l I l
l I
0
日
i_一
J
一
:l ~ F f e e
·104 ·
张 思 媛 《徐 晓 林 古 筝 音 乐 创 作 特 色 分 析 》
J【一二L
● U
……一lபைடு நூலகம்
● … 一一 一 … -…~ ~… 一…一— I
.r
在主题即将结束时 ,作 曲家为 了增强作 品的艺 术表 现力 ,加 入了不协和音程大二度与小 二度 的紧接 变换.并加 以大量装 饰音 的运用使得旋律得到 了巧妙 的修 饰。在节 奏方面,音乐主题 以三 拍子 为主,3/4拍与 6/4拍交替进行 ,使得乐 曲的旋律 进行更加 自由。自由的旋律进行 以及舒缓 的旋律走向恰 当地展现 出亲 切的倾诉或是 内心独 白的情景 。吟唱性 的旋律 也使得 音 乐 更 加 具 有 民族 色 彩 。
I-L I I ▲
i ■.一 l ~、=Ⅲ
- -
T】 lr l
U -’
I
一.卜 F 嗣 两 丹 . lIi _I I■ i I、I
I IiJi I I I Ij I
_ _● L^I J L、
.
, ’ , , ’ V V -’
i
’
:础l
二、筝乐 的旋律风格特 点
1.吟 唱 与 歌 唱 的 旋 律 形 式 形 态 在创作中 ,作 曲家多用 歌唱性的旋律来阐述音乐主题 ,同时音乐进行 的逻辑性 也是作 曲家着重考虑的 。在旋律上作 曲家 使 用 引 申展 开 的 写 作 技 法 。根 据 旋律 的 核 心 音 调 ,运 用 各 种 装 饰 技 巧 ,形 成 独 特 的 音 响 风 格 。在 筝 曲 《黔 中 赋 》的 第 一 部 分 “琵琶咏 ”中,作 曲家采用 吟唱 的方 式在 五度音域之 内巧妙地调 整节奏 、音高 ,结合最适合 古筝 的滑 按音技法 ,展现 出一种 话 语 般 的 亲 切 陈 述 。
2018年 第十一期 《音乐创作》
徐 晓林古 筝音 乐创 作特色 分析
张 思媛
摘 要 :作 曲 家徐 晓琳 是 20世 纪 中 国作 曲 家 群体 中代 表 人 物 之 一 ,在 她 4O年 的 筝 乐创 作 中形 成 了独 具 特 色的 创 作 风 格 。 她 的 音 乐 创作 紧贴 生 活 ,音 乐 元 素 多 取 材 于 民 间音 乐 当 中 ,使 其 筝 乐创 作 带有 浓郁 的 中 国传 统 文 化 韵 味 。本 文 通 过 作 曲 家徐 晓琳 创作 的几部作 品,分析其古筝音 乐的创作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