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渠县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5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理清文本思路,体会议论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5、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体会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

三、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提问: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1941年10月21日这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德国纳粹的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暴行。“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一声呼唤。孩子们本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由此告诉我们,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我们要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记叙散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板书课题)

(二)揭题解题

1、作者简介: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沦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

2、塞尔维亚

南斯拉夫的成员共和国。在国境北部,包括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面积8.84万平方公里。人口977.9万(1991年),主要是塞尔维亚人。首府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经济最集中地区。工业以有色冶金、机械、化学、纺织和食品加工等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是甜菜、向日葵、葡萄和牲畜的重要产区。

(三)识记重点字词

1、注音:杀戮(lù)悼念(dào)屹立(yì)肃穆(sù mù)

恍惚(huǎng hū)荒谬(miù)憧憬(chōng jǐng)

2、词解:

肃穆:严肃安静。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忘:容易忘事。杀戮:杀害{多指大量的}。

憧憬:向往。赤裸裸: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缭绕:回环旋转。血腥:血液的腥味。比喻屠杀的残酷。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灭绝人性: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情味。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课文主体四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本文的叙事脉络,概

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1)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

(2)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记叙的要素梳理情节。

明确:作者一行来到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纪念活动。第一部分写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借莫马·迪密其之口,诉说当年大屠杀的惨状;写亲眼所见,写南斯拉夫人民冒雨参加盛大的纪念活动。第二部分具体记叙这次纪念活动,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等演出活动。第三部分记述作家的座谈。第四部分写参观纪念馆,从摘录的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可以看出。概括起来,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引文

坟地见闻(来到纪念地)

记述各种纪念活动(看纪念演出)(板书)

记录作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

摘录遗言(参观纪念馆)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与愿望。

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被屠杀者的悲苦凄惨。作者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了被残杀者留下的片言只字。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凶残,对残杀者的野兽行径感受得更为深切。

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惨绝人寰,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罄竹难书。

像萨特一样,我们也感受到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血腥屠杀,那位老师决不苟且偷生;从死者的遗言可以想见,人们怎样怀着对亲人的爱而从容面对法西斯匪徒的枪口。

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小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法西斯屠杀的野蛮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南斯拉夫人民的同情和崇敬,对法西斯分子的刻骨仇恨。表达了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板书:呼唤和平,面向现实;回顾历史,反对战争。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3、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4、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5、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他在自私地狡辩。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说“日本人”,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和唾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