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堂检测]
1.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解析:选B。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奴役。由此判断,B项说法与之不符。其他三项均符合。
2.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
是()
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
解析:选C。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土地兼并的现象。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3.《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
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反映了()
A.当时实行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当时对“市”管理的严格
解析:选A。由出关前的“十斗九升八分之三”到出关后“余米五斗”,可知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反映了商业发展受到政府重重税收的剥削,这说明政府实行抑商政策。
4.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接连到),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B.社会矛盾尖锐
C.倭寇为患D.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沿海居民“生理无路”,生活所迫,不得不入海为盗,A项符合题目要求。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1)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全面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阻碍其发展的因素。第(1)题根据材料二、三的信息,概括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进而分析出其根源和直接原因。第(2)题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一与材料二、三两种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要从双方互相影响的角度思考,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封建统治,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可结合世界发展趋势分析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
答案:(1)现象: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经济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为了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
(2)联系: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封建统治;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影响:使得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未能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诗经》中描述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现象直接表现了西周时期()
A.宗法制崩溃B.井田制盛行
C.礼乐制遭到破坏D.分封制瓦解
解析:选B。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制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天上下雨,先下到公田里,然后再往私田里下”,涉及公田和私田,又是西周时期,故B项正确;材料中不能反映礼乐制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提到分封制,故D项错误。
2.《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
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一税制改革()
A.增加了周王室的赋役收入
B.加速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D.以法律手段稳固了井田制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时期“初税亩”的实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春秋时期“初税亩”的税制改革废除了西周以来井田制的土地国有,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B项正确。
3.《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
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非常兴盛
B.土地兼并的现象比较普遍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代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解析:选B。萧何阐述的是置田宅的条件和理由。从中可以体会到,当时因不贤,田宅为势家所夺的现象很多。本质上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的普遍。萧何主要是关于治家的论述,并非是“要求官员勤俭持家”,排除D。A、C也与材料不符。
4.与“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