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
多义现象
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语义理论从结构层面不
能对其本质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意象
图式观和隐喻观来分析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构成方式及各义项间的关联性,则表明一词多义不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
概念化的结果,是由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扩展延伸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有关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外语学习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和范畴;意象图式;隐喻
1.原型和范畴模式下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
客观世界是由不同性质、形态和颜色的各种事物所组成的,具有一定
的杂乱性和无序性。

人类为了充分地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采取最有效的
方法对其进行储存和记忆,所以大脑对事物的认识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
是要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

人们根据事物和
现象的特性来认识世界,经过认知加工过的世界便成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
的过程,它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
人类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进而能够推知语言符号的意义。

范畴化有两种模式:客观主义传统模式和经验主义原型模式。

意象图式最早由MarkJohnon(1980)提出,后来很多语言学家,如Lakoff,Langacker,Sweeter,Turner等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认为
意象图式是初始的认知结构,是人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组织思维
的重要形式和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

当一个概念被影射到另一个概念时,
意象图式也在其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经验(如感知环境、身体动作、感受力量等)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各种各
样的意象图式交织起来构成了经验网络,进而逐步形成了我们头脑中的语
义结构。

既然意象图式规定并制约了人们的理解和推理,那么语言中意义
的形成就可以用它加以描述和解析。

(1)Thetrainarrivedatthetation.
(2)Webeginourclaat8o’clockinthemorning.
(3)Myfatheriatworknow.
(4)Heaimedatthetargetandfired.
(5)Theoldmanwawalkingatverylowpace.
(6)Hebecameveryimpatientatthedelay.
通过意象图式的转换来分析一词多义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基本
的认知操作把多个抽象的意象图式进行融合或把抽象的意象图式与具体的
感知经验融合起来,也是形成和理解语义的基本过程。

当我们感知某一事
物时,会自然而然地把它看作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从而把感知经验和对
整体的回忆相融合。

当我们对新信息进行范畴化时,我们会将新信息与已
建立起来的范畴相融合,例如:当我们看到一辆小汽车穿过十字路口时,
我们一定会融合很多事情:路径的意象图式(感知与小汽车的移动对应),容器的意象图式(感知与十字路口的界标区域对应)。

今天对着街道看,
想到昨天有一辆小汽车沿此街而行,就将今天经验感知到的街道与昨天对
街道经验感知到的回忆进行融合。

对于现实而言,由于它们分属不同的时
间和空间,这种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它们置于
一起,就成为一种常规的思维方式了。

我们的大脑不会凭空形成抽象的概
念,而必须是空间和物理世界基础上的延伸,而语言及词义的发展正是反
映了认知的这种特性。

由此,语言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从意象图式观中找到
了深刻的认知理据。

3.隐喻认知与一词多义
head――headofdepa rtment,headofapage,headofaflower
eye――eyeofapotato,eyeofaneedle,eyeofahurricane,aneyeforfah ion
mouth――mouthofariver,mouthofacave,mouthofahole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的创造,隐喻认
知对多义词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多义词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作
用的结果,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

4.结语
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是对传统语义学的反思和反动。

词义
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经验主义范畴模式相对于
客观主义范畴模式能更好地解释多义词。

原型、家族相似性和意象图式是
人类感知和体验的结果;人们以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手段为工具,对一个语
言形式的核心意义扩展的结果导致了一词多义的产生,它体现了人类对客
观世界的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

在外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一个词的意义不是其本身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词义范畴的边界也不是固定而明确的。

在语句中理解多义词必须充分发挥
学习主体的认知能力,弄清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原型意义,遵照认
知思维规律,深入了解各义项间的语义关联性和演变机制,最终推导出不
同语境下的确切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