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外貌描写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外貌描写作文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文化灿烂,纵横千里,诗之国度,词之
故乡。

唐诗宋词,任我飞翔!
诗由情生,词为愁作:爱恨情愁,生离死别,闺妇思君,慈母爱儿,游子远行,故人
重逢。

一杯淡酒,西出阳关,海内知己,天涯比邻,望断江水,孤帆过尽。

李有太白,唯美豪放。

欲涧黄河,将登太行,行路之容易,歧路犹在。

长风破浪,济
得沧海,抽刀断水,举杯先言。

仰天大笑,岂搞蓬蒿?不为权贵,催眉奈何。

力士脱靴,
获赐金放还,浮云流水,美酒相随。

杜有子美,忧国忧民,生不逢时,国亡家破。

妻离子散,家书难求,感花溅泪,恨鸟
惊心。

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滚滚而来。

安得广厦,大庇寒士,风雨不动,茅
屋独破。

壮志未酬,孤独左右。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出生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要的杜进度表,庶几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了
不起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说“小李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所推荐他搞剑南节度府参谋长,提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补阙、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
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Monpazier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高超,被尊为「诗圣」。

题目: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在河南。

一个曾哺育出来那个被称作“诗圣”的男人的地方。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
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就是怎样用他并不强壮的躯体贯穿着一切。

驾为一叶差强人意仄
仄架起的小舟,穿行于暗流汹涌的江水中,我能够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困。

他跑在唐朝
的下坡路上,或许必须弓着腰,一言不发,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痛,然后煮着
长存墨的可悲,含泪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的历史使命同意了他不可能将
过得随心所欲。

“愁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宽慰自己,笑了笑,屈服于黑暗的社
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波。

可是,杜甫的心就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
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困,他都必须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感叹。

于是
存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欢呼:恩得广厦千万间,小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也存有了那句又
怨又悲的诗:莫自并使眼玉露,交汝泪四海。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而咸阳桥上“一
个三面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

他就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
肩膀担起一段属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

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

当他幼年在自
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
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

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
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起居住了。

尽管生活已就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Saucourt悲辛”,可以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利害与酸甜苦辣,就在他
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办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他总是环顾大众,深入细致至人们的心中,洞悉最底层人民的苦痛。

然后著眼,筹划,萃取,驰骋。

杜甫就是大儒,可以他分野又就是低于传统的儒家。

儒家说道:“愁则
独善其身,超过则兼善天下。

”杜甫却不管穷达,都必须兼善天下。

儒家倡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能即位,都必须求其政。

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
叙事诗中少见轻易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淡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
声色的描述中入收到更为沈重和浓烈的愤恨。

这样的诗无人知晓并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
中火烧,泪水眼中泪水。

西川的一句诗也许就是杜甫最出色的真实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就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

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东郊河南存有杜甫,同为故乡人。

我为我与杜甫同在一个故乡而自豪!
认识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念起至《属相》,想到繁盛至衰落的唐朝,心中就透出一阵阵涟漪!杜甫,盛唐衰落
的缔造,一个永远的诗圣。

悠悠岁月,载满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平静下来的硝烟,涌现的
志士仁人,多已沦为打扮历史画廊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精致画卷:当你驻足观看观看就是,
与否辨认出存有一幅闪烁的画卷,那就是杜甫!存有过辛酸苦辣;存有过流徙街头;存有
过感慨人生,有著传奇色彩的杜甫正向轻松走过。

美丽的春色陶醉着所有人的心,诗人独自走着,那盛开的花朵,那游戏的蝴蝶,那吟
唱的娇莺,洗涤了诗人忧伤的心,融入自然,不仅咏出“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还呤出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每每看见了春天,我就可以想到那令人陶醉的诗句!一江怅然的江水,一盏无眠的渔灯,一个忧伤的诗人。

我想到了他,他在蜀都草堂。

一颗流离的心在这里得到了丝丝慰藉,得到了暂时的闲适!避开了“吴楚东南坼,乾
坤日夜浮。

”的尘嚣,也避去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诗人坚硬的生命,
让我感到敬畏!四年后,杜甫有踏上了征程,但他给巴蜀文化留下的,永远还在。

当国家覆灭后,杜甫存有已经开始了“感时花掉飞溅泪,恨别鹤还珠格格。

”他爱国,快乐得惊天地,泣鬼神。

杜甫,永远的杜甫,历史上的杜甫,我心中的圣人。

唐朝诗人说道至杜甫这个话题,必须说道就是一个比较沈重的话题,我至各个地方回
去参观一些历史名人遗迹的时候,非常特别注意观测各地的雕像。

我真的不好的,在唐代
诗人中间,一个就是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李白的塑像,除了一个就是河南巩县杜甫陵园的
杜甫的雕像。

江油的那尊李白雕像石雕的就是李白青年时代,将要踏进四川那样一种意气
风发的形象,昂首阔步,非常像是我们想象中间的李白;而巩县的杜甫雕像就像是我们所
想象的那样,就是一个垂暮的老人,愁眉苦脸,往下仁慈地看著满目疮痍的大地,并使人
看看了以后真的很沈重。

我们说杜甫一生当然并不都是这样子,杜甫也有过他的青年时代,有过他的少年时代。

我们在杜甫诗中间看到过他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种种回忆,譬如说,他在《壮游》这
首诗里面,他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山东、河南这一带游玩,他说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邱旁”。

他春天那个时候在一个台上面唱歌,秋冬之季
在村边上打猎,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生活。

他甚至还有对更早年的生活的回忆,他在五十
岁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叫做《百忧集行》,回忆他十多岁时候的情况,他说“忆年十五心
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大意是说,他十五岁的时
候还像一个孩子那样活泼,心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心灵。

像小牛犊子一样的健壮,跑来跑去。

他的院子里面有梨树、枣树,到了秋天这些果实成熟以后,他一天爬上树去要一千回,不
停地爬上去采着吃。

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在他35岁以前,曾经是一个裘马清狂的青年;在
他十多岁的时候,曾经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

但是假如我们现在有一位雕塑家,塑造一
个青年时代裘马清狂的杜甫,像李白那样子,或者进而塑造一个少年时代的杜甫,爬在树
上摘果子,然后给大家看说,这是诗人杜甫。

尽管你说明这是青年杜甫,这是少年杜甫,
我想大家都不会认可,因为我们认可的杜甫就是那样一种忧国忧民的形象。

宋代的黄山谷存有一首诗写下杜甫画像,里面存有一句写下得非常不好,叫作“醉里
眉积攒万国恨”。

就是杜甫即使在喝酒的时候,他对天下的担忧,天下的一种忧伤都涌入
在他的眉间。

后人评者黄山谷这一首诗说道“状天下子美平生矣”,这一句话把杜甫一生
都写下皱了。

所以我想要,杜甫他的形象已经被历史定格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这样一种形象,那么杜甫这个话题必然就是一个沈重的话题。

大家听到了以后,也许可以真的存有几份沈重,但是正如古人所说的,宋代的汪沧浪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说道,我们念有些作品须
要步入这样一种境界,譬如说念《古诗》,怎样最出色地念《古诗》呢?你一定必须写到
抑扬顿挫,念至涕泪满襟,写到你念了《古诗》以后,泪如倾盆雨,衣服都浸湿了,这个
时候,你才真正懂得《古诗》了。

我个人的写作经验也就是这样,我最喜欢念的诗,念了
以后并使我肝肠例如火,并使我热泪盈眶,那样一些诗,我真的这个时候我受最小的审美
敬佩。

所以我们今天尽管就是谈这么一个比较沈重的话题,我期望大家还是能耐下心来听
到我淡然道去。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伟大的诗人。

这一点似乎不用再讲,可以说地球人都知道。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就是他的影响,他的意义,早就溢出于文学之外,溢出于诗歌之外,是在整个文化史上这样一个意义。

那么这一
点我们从哪里来看?我想我们首先从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来看。

大家都晓得,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就是由宋代人已经开始打下的。

我们先从
宋人看看起至,北宋有个政治家叫做王安石,他就是我心目中的人品最低尚的、理想最北
小的一位政治家,真正就是政治家而不是政客。

王安石对杜甫就非常敬重,他在一首题杜
甫画像的诗里面,他就这样说道,他说道“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惠公从之游”。

就是我
推断一下您的这颗心灵就是古代也非常少有的,非常高尚、非常了不起的一颗心灵。

我非
常期望您能起死回生,使我跟您交友,使我搞你的朋友。

他对古代的杜甫非常敬重。

杜甫的容貌史书上没有记载,找遍了杜甫画像,认为只有1959年蒋兆和所画的杜甫
像最为传神。

画像中的杜甫,面颊清瘦,褶皱丛生,写满了沧桑与忧患。

双目形如硌脚的
小三角石头,凝重地望着远方。

迎面好像有风吹来,让他双唇紧闭,长眉和本来就很散乱
的胡须向后飘洒。

尤其相得益彰的是,蒋兆和在题款中先引了两句杜甫的诗:“丹青不知
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又自题诗:“我与少陵情殊异,提笔如何画愁眉”,从而使
这幅杜甫画像形神俱备,达到外貌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
出生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了不起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李杜”。

为了
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为“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齐名“小李杜”,杜甫也
常被称作“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刻,被后人称作“诗圣”,他的
诗被称作“诗史”。

后世表示其杜补阙、杜工部,也表示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
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
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
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
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就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存有“并致君尧舜上,再并使风俗淳”的宏大志向。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要,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杜甫共计约1500首诗歌被留存了下来,大多集在《杜工部集》。

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
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就是一株矮小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须要仰头;
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
拎一份敬仰,容一丝心酸,书法展杜甫,就例如书法展一部诗集,一部刻下悲痛,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剥夺了杜甫“可以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丽,剥夺了杜甫“白鸥没有滚滚,千里谁能够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剥夺了杜甫“朱门淋肉臭味,路有冻死骨”的悲痛!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

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头这片云,它偶尔也能够与别的云碰面,并使他暂时失掉了孤独寂寞,但这较长时间碰面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退了,永远距他而回去之后呢?此时,弥漫着杜甫的内心,望著了我的眼帘的却又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寂寞和伤感。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
你想要搞一条鱼,却没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

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为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亲见、所言、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老朋友读到了它。

简评
本文作者抒写了对杜甫人品及诗品的赞许,语言简洁富于节奏感.作者把握住整体结构,分层述说并恰当地采用诗句将杜甫的思想情操抒发得淋漓尽致.文章散发出独有绝妙的审美体验,涉笔耐品,为读者遗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还在小学时,我读到了杜诗《江畔独步寻花》,从此开始一位叫杜甫的诗人就进入了我的视线。

“百年歌自苦,未见存有知音。


杜甫和李白不同,李白在世时已经扬名天下,而杜甫在他过世一百余年后才为人们所知。

他的“死而后生”源自韩愈、白居易等文人的赞赏与宣扬。

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诗风有很大影响。

后来,他被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所崇拜,文天祥甚至以杜诗作为爱国精神的典范学习。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杜甫出生在信奉儒家学说有为官传统的书香门第,是当时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他7岁开始写诗,15岁小有名气。

也许这样的早慧也注定了他日后不太顺利的生活,他的诗风因而沉郁顿挫、悲壮愤慨。

“欢宴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年轻时杜甫与李白相遇,当时他们两人都在漫漫游历之路上漂泊,“诗意的栖息”恐怕也不过如此。

当“诗圣”遇到“诗仙”,他们欣喜异常,痛饮狂歌,互相切磋,但不久后便永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二十岁以后杜甫像杜家的祖祖辈辈、所有保守着中国人传统思想的人们一样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必然之路,但他多次应试从政均未成功,只能穷困潦倒地待在好称“歌舞升平”的故都长安。

此间他不断地投献权贵,为了走上仕途,他曾经连续六年应试科举却没有结果,就这样,直到多年后“安史之乱”前一个月他才得到了一个很小的职位。

从政的失意和生活的苦闷使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平民百姓的疾苦,这段时间里,他写出了很多政治讽刺诗,例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名篇和大量流芳千古的名言警句。

这一时期他写了大约100首诗。

“感时花掉飞溅泪,恨别鹤还珠格格。


44岁,杜甫开始了流亡生涯,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的高峰。

杜甫在国家危机中创作出很多诗作,因而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去灵武投奔肃宗,但不料半路被俘,半年后才得以脱身。

这样,他与长安永别。

一系列的事件令杜甫对世态炎凉的认识更深刻了,写
出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价值很高的名作。

后来,他不再对仕途报有任何希望,他辞了官,又开始了流浪生活。

“世乱怜渠小,幼女问头风。


与众多为人高傲的诗人相比,杜甫是平易近人的,他写了很多赞美爱情的诗给他所爱的妻子,歌颂她高洁、智慧的美。

他爱子女,常常与他们一起玩耍。

他爱邻里,写了不少幽默生动地诉说友情的诗。

他是一个会爱的、广博的人。

“恩得广厦千万间,小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一动安如山?”
在杜甫人生最后的十一年中,他写下了1000多首诗,是他诗歌创作量最大的时期,他欣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行文风格,他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善长用最精练、最生动的语句将它们表达出来。

同时这段时期也就是杜甫充满著悲剧性的一生中最贫穷的十一年,他在四川居住了八年,成都城中至今仍然存有他建好的草堂,并在那里定居了五年。

尔后他飘泊在湖南、湖北,存有相当多的时间就是在船上渡过的,与他一生挂念的知音李白一样,他了不起的灵魂最终在充满著了灵气却有点伤感的水流之上迈向了天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