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纳粹建筑看希特勒的审美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纳粹建筑看希特勒的审美心理
每个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彰显着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它们是技艺与时代艺术的结合,是展现时代风貌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形态。
标签:希特勒;纳粹建筑;审美心理
纳粹时期是德国历史上最羞愧耻辱的时期,却也是阿道夫·希特勒最辉煌的时期。对于希特勒来说,音乐和建筑是艺术王国唯一的两位女皇。在这一时期,希特勒在德意志领土上建造了不少具有浓厚纳粹风格的地标建筑,其审美心理从这些纳粹建筑中可见一斑。
希特勒对建筑设计的痴迷由来已久,而且风格统一,这一点从他早年的很多建筑草图中就有所体现。从希特勒年轻时的建筑绘画作品中可以发现,希特勒对高大雄伟的建筑情有独钟。这种审美风格一直延续到后来对德意志帝国的建设中,每一个受到元首认可的建筑都无一例外的体型庞大,有着气势雄浑的体态特征。
在他所绘制的两幅维也纳的教堂速写中不难看出,希特勒在选择临摹素材时就偏好“宏伟”、“崇高”和“神圣”的建筑。德国不乏淳朴低矮、优美柔和的乡村教堂,但这些显然不能使有着伟大抱负的希特勒产生共鸣,他往往会选择高大雄伟的教堂作为绘画目标,绘画时也极尽笔墨,力图描绘出建筑物的宏伟和神圣的感觉。希特勒曾自己这样说道:“人民会以建筑的高大和纯洁衡量我们意志的伟大。要是我从居民区和工人住房入手,那就大错特错了。......于中世纪建造大教堂以来,是我们第一次重新赋予艺术家们以宏伟而大胆的任务,不是宅院,不是小的私人建筑,而是自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以来最伟大的建筑:我们创造一种新文化的神圣的建筑和象征。”[1]
希特勒这种对宏伟建筑的绝对偏好并不单单是他自己凭空而生的想法。1807年,普鲁士被拿破仑军队击败,费希特发表《致德意志民族演说集》,其中说道:拉丁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是腐朽民族,只有日耳曼人才有中兴的可能。只有在日耳曼人的影响下,历史才能开始一个新纪元。其后,黑格尔有关国家的理论思想中也已经蕴含了这个倾向。黑格尔曾预言德国的时刻即将到来,它的使命是振兴世界。从黑格尔起,“德意志使命”的思想就深深的志根于德国民众的心中了。这种天赋的使命感无疑给了当时的德国人极大的自信,给了希特勒对抗世界足够的信心和理由,并使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的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除此之外,瓦格纳的音乐也对希特勒的纳粹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他的歌剧生动再现了日耳曼民族远古时期的英雄史诗,描绘了战神和勇士,光荣与爱情,他所代表的是非理性的、英雄主义的精神,满足了德意志人某种精神上的渴望。
也正是这种强烈、激昂的乐调同希特勒渴望成就伟大事业的理想产生了共鸣,并将这种感情运用到了建设“凝固的音乐”上,才有了那么多带有强烈纳粹色彩的建筑。
总的来说,第三帝国建筑没有特定的建筑风格,是多种风格的综合体,它们只是承接并发展了传统德意志风格,只不过建筑的重点发生了转移,更多的转而为政治服务。这些建筑体现了帝国新政权的威严、强化新信仰的目的,重建的新德意志帝国也成为意志与秩序的体现。用希特勒自己的话来讲:“在我的建筑中,我把我的秩序意志(Ordnungswillen)以可见的符号的形式展示给我的人民。意志自己会从建筑走向大众。[2]”
以“纽伦堡纳粹党代表大会会址”为例,“纽伦堡纳粹党代表大会会址”由希特勒最宠爱的建筑师斯佩尔设计。这座庞大的建筑沿袭了斯佩尔为纳粹设计的建筑的一贯风格:平直宽阔、体型庞大的建筑结构,坚硬的大理石给人封闭、坚實的质感;造型单一,凹陷的石口由多面巨大的纳粹党旗填满。建筑顶端正中心放置巨大的纳粹党徽,与党旗中的纳粹标志遥相呼应。建筑下方是长长的阶梯直通地面,地面是开阔没有障碍的大广场,衬托整座建筑如高耸独立在天边。“纽伦堡纳粹党代表大会会址”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浓厚希特勒气质的纳粹建筑:集权的专制政权下的庞大、单调、划一。“纽伦堡纳粹党代表大会会址”没有丝毫柔和的设计元素,在令人生怖的同时不免有种风雨欲来的阴暗之感。
为什么希特勒要将建筑设计成如此过分刚直、庞大的形态呢?正如我们所认知的,自负和自卑往往相伴而生,希特勒将建筑推到一个刚强的极致,是否表明着他内心极大的自卑,这或许与他青年时落魄的生活经历有关,正是由于这种自卑促使他急于发动战争,急于建造一个强大的国家秩序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虚弱,通过得到万民敬仰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同样,也急于建造一个庞大宏伟的建筑来震慑他人,塑造自己伟大的形象。弗洛伊德在心理防御机制这一理论中提到自骗机制,其中的反向(reaction formation)指的是潜抑后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当希特勒缺乏强大的精神意志的时候,就尽力在外物上追求强大与卓越,掩饰内心脆弱的的同时也可以给他带来勇气,欺骗自己,相信自己的强大和坚不可摧。
纳粹建筑首席设计师斯佩尔曾经这样描述他和希特勒的关系:“为了能建造宏伟的建筑,我不惜像浮士德一样出卖自己的灵魂。而现在,我找到了我的米菲斯特。他和歌德笔下的那位魔鬼一样迷人。”[3]希特勒在艺术上确实有些才华,然而他的审美却被好大喜功和急于求成蒙蔽了双眼,一心想要得到景仰,得到伟大不朽的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达到这一目标,归根究底是他对艺术审美的目的不纯,企图像魔鬼米菲斯特玩弄人类一样利用艺术统治人类的心灵,他的“石头的语言”只为他带来了短暂的胜利便毫不意外地走向灭亡。这也是意料之中的。
参考文献
[1] 赵鑫珊希特勒与艺术——德国艺术史上最可耻的一章[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8
[2]李伯杰等著德国文化史[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8
[3]吉坦加里·慕克吉(Geetanjali Mukjerjee)著王闻钱功毅译真实的阿尔贝特·施佩尔-希特勒的千面建筑师[M]. 浙江: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