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柘荣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月考一
高二历史试题(高考班)
(考试时间: 75分钟满分: 100分)
友情提示:
1. 答题前,考生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考场号与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

3.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福建县石山文化遗址地处闽江下游地区,该遗址发现大量海岘、牡奶、龟等类型的贝壳,有的地方堆积厚达3
米多。

遗址中出土的凹石与北方内陆的砾石相似,但凹石是一种买类食物加工工具。

此外,还出土少量农业工具,
如石锛、石刀,由此可知,县石山文化( )
A. 属于旧石器时代
B. 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
C. 与中原文化迥异
D. 在生产领域出现专业分工
2. 西周霸姬莲铭文记载,霸氏小宗庶子复立为宗君前需经宗族举荐、婚姻之国同意,再上呈周天子核准,由史官别造异典,亲为传达。

在此之前,仅能由其母霸姬代理宗族事务,这( )
A. 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
B. 加速了礼乐制度的瓦解
C. 开创了女性主政的先例
D. 完善了确立宗君的程序
3. 周初统治阶级鉴于夏商二朝的灭亡,知道“惟命(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要永命必须保民,武王在《泰智》里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所以民心是政治好坏的镜子,也是天子坠厥(天)命或受厥命的权衡。

这体现了周朝( )
A. 敬天保民的统治思想
B. 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
C. 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
D. 开创了早期儒家学派
4. 春秋中后期由白狄族所建的中山国,其疆域约在今河北西部,统治者在建筑及帐内用器方面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但其文字、礼器和墓葬均与中原地区相似。

这反映出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 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
C. 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缩小
D. 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
5. 战国时期各国职事官数量普遍增加。

秦国所设职官有工官、盐官、铁官等;楚国有掌管各个行业的工尹、宫殿尹等,赵国设有司工、司寇、工尹、太卜等。

这说明战国时期
A. 官员职责专业化
B. 官僚政治的确立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变法运动的兴起
6.西周至春秋前期,君子只是指天子、诸侯、大夫等有位之人,其“德”的内涵与要求并不突出。

战国时期,《易传》明确且正式地提出了“君子之德”,传递出新的含义。

即“君子”应具有道德、才干突出的特点,凭借个人素质获得社会优势地位。

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A.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B. 民众自我意识初步党醒
C. 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D. 社会转型助推认知解放
7.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弊”。

该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8. 云梦案简《法律答问》规定,老人控告子女“不孝”,可以要求处以死刑,而地方官更不必经过“三宥”的程序,须立即拘捕惩处:子女不得控告父母,告者有罪得予追究,这反映出秦朝( )
A. 礼法并用的倾向
B. 家庭关系的紧张
C. 定罪量刑的完善
D. 政治制度的变革
9. 秦汉时期在地方推行由官定物价标准的“平贾”制,秦朝至西汉初期平贾的制定权属于县,到了西汉中后期,平贾的定价中心由县转移到了郡。

这一变化说明()
A. 国家治理能力的逐步提高
B. 地方行政权力趋于膨胀
C. 政府对物价干预日渐松弛
D. 抑商政策得到有效贯彻
10.西汉初年,汉惠帝曾诏令女子到十五岁不出嫁者就要缴纳六百钱的税额。

对于妇女的再嫁法律也予以保护,“夫死无男,有改嫁之道”,“夫死未葬,就嫁之妇,亦不干法规”。

这表明当时( )
A. 婚姻观念自由开放
B. 国家加强对基层社会控制
C. 农民田赋负担沉重
D. 政府重视社会经济的恢复
11. 两汉时期,士人源源不断地流向官场。

据不完全统计,西汉一代有355位士人进入官场,东汉一代有741位士人进入官场,其中出身普通家庭的士人多于出身仕宦家庭的士人。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 诸子百家学说的融合
B. 尊崇儒术观念的流行
C.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
D. 世家大族势力的衰微
12.汉初,益仍由民间自由生产经营,一些地方势力完全掌控该地区益的产销,如吴王刘沸“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

武帝时期,盐的产销模式变为“民制一官收一官运一官销”,且明令禁止百姓私自煮盐。

这一变化( )
A. 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B. 便利了老百姓的生活
C.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增加了政府财政开支
13. 西汉末年思想家扬雄在《反离骚》中,把届原比为“风皇”“神龙”“骅骝”,用“芳酷烈”“扬之芳苓”来描述温原的品德,但是扬雄又批评屈原“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

由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儒学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
B. 西汉末年道德观念沦丧
C. 人物评价受主流思想影响
D. 士人不满现实社会黑暗
14. 东晋王导主政注重“镇之以静”,对豪强地主掠夺土地、占夺流民的行为不予干预;谢安为政亦“去其烦细”,并下令不准搜索豪强舍藏流民。

这反映了统治者( )
A. 为政清静,笼络高门
B.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 以礼入法,宽刑省罚
D. 精兵简政,以图北伐
15. 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承继前秦应属土德”,但多数大臣认为“皇魏承晋应为水德”,最终“水德”一说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孝文帝此举意在
A. 彰显北魏欧权的正统性
B. 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
C. 增强鲜卑族内部凝聚力
D. 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16. 以下为三国两军南北朝手工业遗存情况简表。

据此能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 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B. 战乱时期经济严重停滞
C. 江南经济的初步开发
D. 中原制瓷水平高于南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分)
材料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直观载体,也是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

综合图2、图3及所学知识,提取两条与历史发展趋势相关的结论,并运用图中信息加以说明。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在孟子的家庭观中,父子关系要求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父慈子孝,为人之父母要履行养子、教子的义务,对待子女宽厚仁爱,作为子女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孝敬父母,做到事亲、尊亲。

在夫妇关系中,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夫义妇顺,丈夫行事要符合义,妻子才听从。

否则,妻子可以规劝,夫义是妇顺的前提,夫妇关系是对等的,要做到相敬如宾,坦诚相待,保持长久性。

在兄弟关系上应遵循兄良弟悌的伦理原则,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以忠恕相待,同甘共苦,实现天下融洽的局面。

———摘编自畅欢《孟子家庭伦理观探析》
材料二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

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国传统。

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摘自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家庭伦理观的主要特点。

(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家庭传统确立的时代背景。

(6分)1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书名不仅凝练了全书内容,也是认识图书内容的重要参考。

表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著作,阐述作者命名的理由。

(要求:理由具体,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20.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20
分)
材料一
表3 北魏至唐初的民族交融进程(局部)材料二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2反映的政局特点,并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0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原因。

(6分)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历史启示。

(4分)
一、选择题
1. B
2. D
3. A
4. B
5. A
6. D
7. D
8. A
9. A
10. D
11. C
12. A
13. C
14. A
15. A
16. C
二、非选择题
17.
结论一: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说明:从战国七雄形势图到秦朝疆域图的变化可以看出,秦朝通过战争和统一政策,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结论二:秦朝疆域较战国时期有所扩大。

说明:秦朝疆域图相较于战国七雄形势图,其疆域范围明显扩大,南至南海,北抵长城一带,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18.
(1)孟子家庭伦理观的主要特点包括:强调家庭成员间的相互责任与义务,如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良弟悌: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提倡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以及将家庭伦理观与天下大同的理想相结合,认为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2)中国古代家庭传统确立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家庭成为重要的社会单元,需要稳定的家庭伦理来维系;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其家庭伦理观为家庭传统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家庭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外,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也需要家庭作为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从而推动了家庭传统的确立。

19.
以《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为例,作者命名的理由如下: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秦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封建帝国。

因此,作者将这一时期的历史概括为“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既准确地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也凸显了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0.
(1)图2反映的政局特点是东晋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并存的局面。

这种政局特点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导致社会经
济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另一方面,各割据政权为了巩固统治,纷纷采取措施发展经济,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经济繁荣。

同时,民族交融的加强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北魏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中原汉族的南迁,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二是北魏孝文帝等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三是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四是长期的战乱和分裂使得各民族人民渴望和平统一,为民族交融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魏晋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历史启示在于: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民族交融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和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