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第五中学高中历史新人教版二教案:第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
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过程与方法
历史比较和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
手段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
大林模式.
播放《列宁在1918》的经典片段,设计相关问题,使学生带着
问题进入历史情境。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都在敌对势力的控制之下,粮食等物
资极度匮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1918年9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国家进入战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年形成特殊经济体制,1920年这种经济体制进一步强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第二,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国家不仅将大型企业,也将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第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第四,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及评价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二、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争使2000多万人丧生,农业生产直线下降,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战前1913年的一半。日用物品严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生活的困苦引发人民的不满情绪,广大农民、工人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特别是农民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
易自由。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在乌克兰、顿河流域、西伯利亚等地区,农民暴动频繁发生。一直是布尔维克党可靠基地的喀琅施塔得驻军发生反政府兵变。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列宁认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新经济政策的要点有:第一,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额比余粮收集额低,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还可把余粮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或换需要的工业品,允许农民个体地经营自己的经济,允许市场的存在,这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工业方面,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这项措施有利于苏俄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列宁对美国青年企业家哈默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第三,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市场繁荣.第四,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之处:“战时共产主义"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
律,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进而加
深对新经济政策内容的理解。
3、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富有创新意义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立足本国国情,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作用: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满足广大农民、工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消除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第二,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的粮食作物产量超过战前(1913年)的水平。对此,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第三,它探索了一条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创新。建议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适当出示数据材料,如将1913年、1920年、1925年三个时期俄国工业和粮食生产增长状况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积极作用有比较直观、具体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三、“斯大林模式"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苏联的经
济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此时的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认为把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是布尔什维克党迫切任务,他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还有其深刻的经济文化原因。
2、“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及特点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其特点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国的崛起》中的一段材料: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