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理论负荷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科学问题的结构。

3.什么是生态危机?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4.简述实验方法的特点。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6.如何理解库恩的范式?
7.简述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8.简述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9.简述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0.简述科学事实及其特点。

11.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2.简述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13.简述科学认识的一般程序。

14.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5.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6.如何在现代的意义上理解“科学”。

17.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8.简述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及作用。

1.试述生态危机的实质及其思想、实践根源。

2.试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3.试述库恩的范式论科学发展模式。

4.试述逻辑实证主义论科学发展模式。

5.科学技术是否有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6.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

7.试述科学问题的来源。

8.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

9.科学家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谈谈你的看法。

10.什么是科学不端行为?它的危害有哪些?
1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2.如何理解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
13.如何理解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14.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你怎么认识?
15.如何理解科学精神?
1.简述“理论负荷论”的主要内容。

“理论负荷说”也称“观察渗透理论” ,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在《发现的模式》(1958)一书中加以阐述。

汉森认为,观察并非只是感官对观察对象“刺激”的机械反映,而是受观察者背景理论的影响和支配的。

具有不同知识背景或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对同一对象会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

“纯粹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汉森认为,观察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过程。

眼睛从观察对象得到光的刺激而形成视网膜上的图像,这是物理过程,这时还不是真正“看到”。

“看到”是一种视觉经验,属于心理过程,它把外来的刺激与过去的认识结合在一起。

观察者对感觉材料的反应,总是有意无意地用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眼前的这些感觉材料,使它适应于自己过去较熟悉的材料,因而形成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差异。

汉森设想开普勒和第谷一起在山上看日出,“第谷看见的是太阳从固定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而开普勒看见的却是静止的太阳底下滚动着的地平线”。

2.简述科学问题的结构。

科学问题的结构:问题的指向、研究的目标、求解的应答域以及疑问项等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

疑问项(提问的内容)和解答域(问题论述中所确定的界限)是基本组成部分。

疑问项:科学问题的主体,指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

解答域:问题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中。

尽管这种预设仍是一种猜测,是可错的,但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却能起定向和指导作用。

科学问题的结构是指形成科学问题的已知要素和未知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

科学问题的内在结构是指科学问题内部的未知疑项和已知定项组成的逻辑关系。

科学问题的外在结构是指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所涉及的已知背景知识域和未知潜在问题集之间的相互联系。

3.什么是生态危机?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的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由于对生态系统中物质条件基础的破坏,引发的生命系统与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的不和谐。

机械、物理和化学等非生命的人工变革活动,是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第二类生态问题是人工自然直接导致生命体之间的不和谐。

第二类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工生命的产生。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土地荒漠化:沙化、盐碱化等去生命变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生化污染为主;矿物资源储量减少;大量生物物种减少和新的危险生物出现;人口过度膨胀:造成人与其它物种的不平衡,人与人的不平衡以及人与支持系统的不平衡;间接表现:某些被认为是自然灾害的现象,可能是人为的结果,即生态危机的表现之一。

4.简述实验方法的特点。

实验:根据科学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和设备等物质手段,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以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特点: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实验方法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的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3)实验方法可以再现、加速、延缓或模拟研究对象;4)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马克思: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先在性。

恩格斯:“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运动性。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承认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这种永恒存在和永无休止的转化过程,就表现为空间、时间的无限性。

(3)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恒有的;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规律是历史的。

(4)规律的可认识性。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规律具有普遍性。

6.如何理解库恩的范式?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

库恩指出范式是在某一个指定时间内一系列限定某一个科学学科的活动。

他在其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定义科学范式为:那些被观察和被检查的,那些会被提出的相关问题以及其希望被解答的,问题如何组织,科学结论如何被解释。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

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7.简述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1、课题规划:明确技术问题,对选题进行评估;
2、技术设计:原理构思、方案设计;
3、技术方案评价;
4、技术实施:研制、试验;
5、技术鉴定8.简述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9.简述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相互联系:1、研究对象都是自然界,都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2、研究方法有相通之处;3、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用、控制、改造、创造和保护自然的需要;4、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5、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相互区别:1、研究对象是不同的物;2、性质不同;3、追求目标不同;4、基本矛盾不同;5、思维方式不同;6、成果形式不同;7、评价标准不同;8、生产力形态不同;9、更新速度和生效时间不同;10、竞争形式不同;11、与市场关系不同;12、对研究者素质要求不同;13、对社会的影响不同。

10.简述科学事实及其特点。

概念: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可分为: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对观察实验所得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特点:个别性、可复核性、精确性、可靠性。

11.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科性质:主要指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功能。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和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用哲学方法进行研究,作出哲学结论,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创造自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
总结的产物。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12.简述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主要内容:1宇宙象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2 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3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4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科学基础:经典力学的发展。

霍布斯:机械位移是物体的唯一运动形式,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受机械运动原理的支配,人和自然没有本质区别;将牛顿关于因果联系的思想引入哲学,提出了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律。

洛克:把组成物体的物质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组合看作是决定一切物体特征的内在根据,认为自然事物的一切特殊性都由物质微粒量的机械组合决定。

拉·美特利:物质是惟一的客体,是存在和认识的惟一根据;给机体和心灵活动形式作了机械论的解释,认为人与动物没有性质上的不同。

霍尔巴赫:运动是纯粹的机械运动,并且把因果联系归结为机械的因果必然性。

13.简述科学认识的一般程序。

1科学问题的提出;2科学事实的发现;3科学假说的提出;4科学理论的发现;5理论体系的建构;6科学理论的评价和确认。

14.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3)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有机整体性,动态开放性,自组织性系统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15.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2)人改造自然是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3)人既是自然的消费者又是自然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6.如何在现代的意义上理解“科学”。

科学的各种形象: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科学是一种文化。

科学的基本涵义: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知识。

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生产知识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社会化事业。

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

科学的精确性。

科学的可检验性。

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

科学的系统性。

17.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相互区别:1、研究对象是不同的物;2、性质不同;3、追求目标不同;4、基本矛盾不同;5、思维方式不同;6、成果形式不同;7、评价标准不同;8、生产力形态不同;9、更新速度和生效时间不同;10、竞争形式不同;11、与市场关系不同;12、对研究者素质要求不同;13、对社会的影响不同。

18.简述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及作用。

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辩证性原则;4目的性原则.
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科学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2)科学观察是检验科学认识的重要手段。

(3)科学观察往往直接导致科学上的发现,为科学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1.试述生态危机的实质及其思想、实践根源。

生态危机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传统发展观;
生态危机的实践根源:工业文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尖锐冲突。

2.试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基本观点:科学问题->猜想->证伪->新问题P1→TT→EE→P2 (Pl代表问题;TT代表试探性理论;EE代表(尝试)排除错误;P2代表新的问题);科学的起点: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方法,猜想-反驳方法;科学标准,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科学发展方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

合理性:强调科学发展的革命性;把问题看作科学发展的动力;强调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强调科学理论的可错性。

局限性:否认科学发展包含量变的过程;忽视假说形成的经验基础和逻辑解释;否定归纳法作用;忽视证实和证伪的对称性和复杂性。

缺陷忽视了存在命题。

意义改变了人们对科学具有终极真理的绝对主义的看法,肯定了人类知识的相对性。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

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观察不是科学的起点,因为没有纯粹的观察,想把理论陈述都还原为观察陈述是不可能的。

科学始于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科学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即带着问题进行观察的头脑。

科学就是“从问题到问题”不断进步的过程。


3.试述库恩的范式论科学发展模式。

合理性:综合了科学发展的渐进性和革命性;提出新的科学观;范式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知识的社会形式,是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行为规范。

局限性:过分强调新旧范式的差别;认为不同范式间没有真理和谬误之分;过分夸大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

前科学:尚未形成该科学“范式”的原始阶段,是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或初始阶段。

常规科学:范式的形成是科学达成成熟的标志,形成范式的成熟科学。

反常:当科学家发现了用范式难以解释的现象,这些属于范式预期之外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发现就是反常现象。

危机:当反常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排除时就导致了危机。

革命: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成员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以解释吸收反常。

新的常规科学:革命之后进入的常规科学。

4.试述逻辑实证主义论科学发展模式。

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学派。

它提出了科学发展的直线式积累模式,即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

在这个模式中,科学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它否认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

认为归纳逻辑研究的是证明而非发现的逻辑;且其结论不能保证是必然性的。

模式:第一,继续确证的理论扩展到更广的范围。

许多科学理论在原来范围内得到确证,但同时扩展适应于更大范围。

如经典的质点力学扩展到刚体力学。

第二,得到确证的理论合并到更全面的理论中。

各种不同的科学理论都有很高的确认度,都被归化到内涵更广的科学理论中。

所以,科学通过合并而发展,这种观点又叫科学发展的“中国套箱模式”。

箱子代表理论,科学的发展好比大箱子套在小箱子外面,逐渐增大,原来的箱子却并不废弃。

因此,科学是一种累积的事业,以前的成就随着新成就的获得而扩展和增大;旧理论一旦得到承认就不会被抛弃,它们只是被归化到更全面的理论之中。

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是意味着真理的不断增加。

该模式的优越性:能很好地说明科学的继承性;局限性:不能恰当地解释科学发展的飞跃和革命。

5.科学技术是否有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科学价值的含义: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当科学对人或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价值。

科学的价值是以科学属性作为客观基础的科学客体与一定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价值的划分: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有价值的。

科学价值既存在于科学的内在属性中,也存在于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

因此,科学价值可以划分为“科学中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会价值”两个基本方面。

(1)科学的内在价值:科学的内在价值是指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以及从实际出发,实事来是的科学方法。

科学的内在价值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2)科学的社会价值: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它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其一,科学能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其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6.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

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基本原则:发展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自然
持续性是前提,经济持续性是基础,社会持续性是目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指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而制定的具有长远意义的行动方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在的包含着以下三层意思:①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战略;②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整体战略;③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这是因为:(1)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长久的、连续性的存在和发展。

(2)可持续发展理论突破了纯粹经济发展的狭隘界限,具有丰富和全新的内涵,指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内在的包含着三个基本内容: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实现“提高效益、节约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此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正确的认识自然关系以及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对经济发展作出必要的限制,以维护自然体系或生态系统的正常的和良性的循环,使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相协调。

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指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不同代际之间能不断的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中,环境的可持续是条件,经济的可持续是基础,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

其基本观点是:以人类的长远的、持续性存在和发展为中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7.试述科学问题的来源。

(1)经验事实积累到一定阶段;(2)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矛盾,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3)科学理论体系本身的内在矛盾,例如:“悖论”,如罗素悖论等;(4)不同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例如: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5)为了验证假说和新发现的事实而提出的科学问题。

(6)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7)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8)由理论结构上不符合简单性和普遍性的要求而提出的问题;(9)对经验事实未能作出统一的理论说明而提出的问题。

8.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

经济基础:(1)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性条件;(2)经济发展不断为科技研究与开发提出新的课题;
政治环境:(1)政治因素影响着科技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2)政治形势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3)科技发展与军事斗争的关系;
教育条件:(1)教育是培养科技知识生产者的基地;(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特定环节;(3)大学教育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文化氛围:(1)精神文化对科技发展的主导作用;(2)物质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基础作用。

9.科学家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谈谈你的看法。

和谐社会需要科学家负起社会责任:主动关注科学的社会后果,尽力消减科学的负面影响;积极参与或影响政府决策;重视科学教育和普及;引导人们获取一种更具价值合理性的生存方式。

由于人有自由意志、有控制能力、有预测能力,人能有效地影响外部世界,因此人的行为要负责任。

科学技术增加了人的预测和控制能力,因而也扩展了责任的范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人的能力增加了,人的行为本性也发生了变化。

个人的行为的后果越来越复杂、越严重、越持久而且不易预测。

考虑科学家在社会中身份的多重性,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应该增加一条:有责任性,即有责任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

由于科学发展使人拥有的力量越来越大,因此科学家对由这种力量导致的行为的后果的责任相应也增加了。

对试图把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业、军事或其它)的科学家(这是当代科学家中的大部分)来说,不管他们的主观动机意愿如何,都应该要求他们对其科学活动的后果作慎重的考虑。

由于科学家掌握了专业科学知识,他们比其他人能更准确、全面地预见这些科学知识的可能应用前景,他们有责任去预测评估有关科学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对民众进行科学教育。

由于现代的科学家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作为社会精英,他们还经常参与政府和工业的重大决策和管理,享有特殊的声誉,他们的意见会受到格外的信任。

因此他们对非本专业特长的事应谦虚谨慎,在各种利益有矛盾时他们有责任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退出某些项目的研究。

不能因为部门的利益,为了经费、投资,只说好的、不说坏的一面。

在决断项目内容和研究目标时,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上对资源的使用和分配的正义标准,要权衡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为科学技术活动需要社会资源,它会带来社会效益,但也具有社会风险。

10.什么是科学不端行为?它的危害有哪些?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包括的要素:1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常规做法;2属于蓄意的、明知故犯的或是肆无忌惮的行为;3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学术观点的分歧。

4科研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伪造、篡改、剽窃。

《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科研不端行为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1)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2)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3)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4)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
5)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6)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科研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

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与危害:1影响科学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2影响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3影响所在单位、学术团体和学术领域的声誉;4影响学术纯洁性和公众对科学的信任;5影响科研人员个人的学术声誉;6损害一个国家科学家群体的声誉。

1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近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1)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在劳动的推动下,产生了有理性、能劳动的人。

人与自然二者互为对象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因人的活动而发生着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以及人工自然的转化。

这种对象性关系正是通过人有意识的生产劳动而建立起来的。

(2)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在整个自然界中,人是唯一有意识、有目的、具有创造性活动能力的主体。

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需注意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先在性、制约性,自然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

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

提倡并遵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

12.如何理解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
创立科学理论的过程是人类充分利用创造性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

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在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灵魂。

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

研究者发现和确定目标,形成问题情境,并围绕问题或目标搜集材料,获得尽可能多的关于目标的信息。

第二,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

研究者围绕研究目标,对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冥思苦想,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直至思维达到饱和。

第三,顿悟阶段——问题的突破。

研究者转移思考对象,使对原有对象的思考从意识活动转入潜意识活动,通过不受约束的潜意识思考,以突然出现灵感而顿悟的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

第四,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研究者采用逻辑思维,有时还要用试验方法,对所得到的创造性设想进行检验、证明和修正,形成比较完善的概念、假设、模型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并在理论上加以认定、确认或否定。

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实质上是一系列的科学抽象过程。

科学抽象的主要成果包括:科学概念、科学符号和思想模型。

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实质上是一系列的科学抽象过程。

科学抽象的主要成果包括:科学概念、科学符号和思想模型。

从实践中取得充分可靠的资料是进行科学抽象的必要前提。

从实践中取得充分可靠的资料是进行科学抽象的必要前提。

科学符号是以自然语言符号系统为基础,以专业学科符号系统为基本,以计算机语言、人工智能语言为最高发展阶段的符号系统。

思想模型是科研中建立的对原型高度抽象化了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

13.如何理解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经验、技能等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
三种类型技术要素的关系:独立性与相关性,互补性与主导性,自稳性与变异性。

14.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你怎么认识?
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1、生态向度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2、社会向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