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用)202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5 《虽有佳肴》(实战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佳肴》实战训练
一、(2019年福建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
:“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②奉思:思念。
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
也(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
也(________)
(3)诚能如是.
(________) (4)令心意不驰走.
(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
2.B
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
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故停顿为: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屏弃:抛开。
弗:不。
于:介词,用。
4.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
”“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
”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译文参考】
【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
(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
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
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
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
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
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
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
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
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二、(2019年内蒙古中考真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注释)①道:引导。
②强:劝勉。
③庸:功劳,①说:通“脱”,解脱。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故.君子之教喻也
(2)师逸.而功倍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1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1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答案】:
11.(1)所以(2)闲适,轻松
12.(1)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2)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13.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4.“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解析】
1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如“故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
故:所以。
“师逸而功倍”:老师很轻松,自己就可以获益良多。
逸:闲适,轻松。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由兴”:兴盛的方法(原因)。
“道”:引导。
“和”:融洽。
“抑”:压制。
“开”:启发。
13.考查对文言文论述的思路。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是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是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4.考查对文章文重要概念的理解。
可结合《虽有嘉肴》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阐述。
如“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交流和互动。
学习中可以采用教的方式进行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是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从而考验我们自己的学习能力。
也就是说在“教”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促进自己深入地学习。
【参考译文】
(甲)译文:君子已经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作别人的老师。
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
引导而不是强迫,就会使师生关系和谐;勉励而不是压制,学习就容易成功;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学生就会善于思考。
能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习容易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诱导了。
(乙)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自己就可以获益良多,并且知道这是老师的功劳并感谢老师;而不善学习的人,即使老师花费了很大的气力,自己却获益很少还埋怨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教好)。
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
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
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三、(2018年黑龙江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灌木名。
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知其旨.也旨:(2)负.笈不远险阻负: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7.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18.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
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
(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9.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答案】
15.(1)旨:甘美(2)负:背
16.(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17.B
18.D
19.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
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人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解析】
1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旨:甘美。
负:背。
1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
17.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B项朗读断句不正确,应改为:观书/有会意者。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D项理解分析错误,乙文强调了学习贵在勤奋。
19.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
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在自主学习中,要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
在互助学习中,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译文参考】
【甲文】: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
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
四、(2018年湖北中考真题)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选自义务教育深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
也(______)
(2)然后能自反.
也(______)
(3)君子之学必好.问(______)
(4)舍.问,其奚决焉(______)
11.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3.(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14.(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案】
10.(1)旨:甘美,美味,甘味(2)反:反省(3)好:喜欢,喜爱(4)舍:放弃,舍弃
11.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2.(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
(关键点:好,判断句〕
13.【甲】教学相长也。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14.(1)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2)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解析】
10.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旨”是“甘美,美味”;“反”是古今异义词,“反省”的意思。
1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题依据句意和虚词即可句读。
【点拨】: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至道、弗、善”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而、好”两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省略的内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作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
本题要用原句作答。
【甲】文运用道理论证,层层递进论证,归纳出论点“教学相长也”。
【乙】文则是开篇就提出了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1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及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作答。
【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思路清晰,运用道理论证,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乙】文则是在开头提出论点,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层层深入进行论证。
另外,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综合分析,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
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
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五、(2017年贵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③暴:通“曝”,晒干。
④参:通“叁”,多次。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______ (2)然后能自强.也______
(3)学不可以已.______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5.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6.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
17.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答案】
13.(1)甘美(2)勉励(3)停止(4)所以,因此
14.C
15.(1)《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6.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7.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
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解析】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
来判断。
其中“强”意思是“勉励”。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项“之”意思分别是“代词”和“去、往”;B项“知”意思分别是“知道”和通“智”,智慧;C项“虽”都是“即使”的意思;D项“而”分别表示“转折”和“递进”。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其中第一个“学”意思是“教”,第二个“学”意思是“学习”,“于”是“比”的意思。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方法和文章主旨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乙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据此分析填空作答即可。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感悟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感悟启示,做到言之有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