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丝绸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7卷 第10期 广 东 蚕 业 V ol.57,No.10 2023年10月
GUANGDONG CANYE Oct . 2023
4
DOI :10.3969/j .issn .2095-1205.2023.10.02
广西丝绸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分析
刘学斌1 莫柳静2 宾荣佩2 徐开遵1
(1.广西大学农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 广西南宁 530007)
摘 要 广西蚕桑产业规模长期位居全国第一,特色丝织产品为广西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优质载体。
随着广
西丝绸文化挖掘力度的加强,丝绸文化传承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同样面临诸多问题。
为更好地传承发展广西丝绸文化,使广西丝绸文化更加绚烂,文章提出了加大丝绸文化保护力度,增强传承意识;合理利用丝绸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讲述广西蚕桑故事,增强文化认同等措施。
关键词 丝绸文化;传承意义;保护传承;融合发展;广西 中图分类号:TS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3)10-04-03
我国丝绸文化历史悠久,因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产生了多样的地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丝绸文化资源。
广西作为全国蚕桑产业规模最大的省份,其优良丝绸文化传承与发展可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发扬广西特色丝绸文化也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实现深层次的民族文化交融与传承发展,使广西特色丝绸民族文化成为世界级文化瑰宝。
1
广西丝绸文化传承发展现状
1.1 广西丝绸文化特点
在广西的历史长河中,多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复杂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孕育了十分灿烂且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其中,广西的蚕桑生产延绵两千年之久,诸如壮族的织锦、苗族的丝绸工艺服饰、以丝绸裹身的丧葬习俗、瑶族的蚕丝文化等特色蚕桑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广西凭借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旅融合战略中推出的文旅产品深受游客喜爱,使游客不仅领略到美好的自然风光,还切身体验了有趣的民俗文化[1]。
这对于广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和促进乡村振兴起到重要作用。
1.2 广西丝绸文化现状
随着“东桑西移”战略的深入发展,广西蚕桑产业发展迅猛,连续十余年蚕茧与生丝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2021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高达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121),广西大学2023年优质本科课程倍增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刘学斌(2000— ),男,汉族,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
通讯作者:徐开遵(1986— ),男,汉族,广西桂林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19.18万hm 2
,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25%;全区蚕茧总产量为40.92万t ,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55%。
广西蚕桑产业正稳步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但在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同时却忽略了蚕桑文化发展,导致广西丝绸文化发展较为滞后,古老的丝织技艺和生产民俗活动未能很好地保存下来,不利于茧丝绸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广西河池市创新推出“丝绸+文创”“丝绸+文旅”“丝绸+科教”“丝绸+品牌”等模式,积极推动丝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新一代南国新丝都,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丝绸新都”称号,对于推动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广西丝绸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
2.1 丝绸文化丰富民族文化资源
丝绸作为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度成为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载体。
丝绸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
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广西孕育了极具民族性的地域文化,壮剧、彩调剧、五色糯米饭、六堡茶、坭兴陶、壮族织锦等民俗文化产品深受大众喜爱。
同样,广西作为蚕桑产业规模最大的省份,具有丰富的较深层次的丝绸文化资源,在积极促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大力培育丝绸文化底蕴,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体系建设,最终可实现民族文化蓬勃发展。
5
2.2 丝绸文化助力蚕桑产业发展
丝绸文化是在茧丝绸产业发展历程中沉淀出的精华所在,更是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漫长的劳作生产中,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方式慢慢融入丝绸文化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情感信念,这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坚守蚕桑生产的信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今天,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可增强蚕桑生产者的凝聚力,使茧丝绸产品被注入蚕桑精神,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文化软实力,促进蚕桑产业高效、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2.3 丝绸文化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广西因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广西又是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蚕桑文化资源具有显著优势,将二者有机融合可促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在促进蚕桑产业高效发展的同时,合理发掘和利用蚕桑相关的民俗技艺等,为丝绸文化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依托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优势,打造一系列观光旅游、康养度假等丝绸小镇,可进一步促进广西文旅产业发展和蚕桑文化系统性保护。
3
广西丝绸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丝绸文化发展较产业发展滞后,宣传力度较小
在传统蚕桑生产布局中,江浙地区的蚕桑生产规模与产量较大,其生产技术与丝织工艺也较为发达,经过产业积累沉淀后孕育出十分繁荣的丝绸文化,一度成为我国丝织文化的代表[3]。
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老的蚕桑文化成为世界级的瑰宝[4]。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不断深入,广西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产业,连续十年成为全国蚕桑生产规模最大的产区。
在产业规模激增的同时,古老的丝绸文化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
现阶段广西丝绸文化发展未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衔接虽逐步增强,但社会各界对丝绸文化传承的参与度较低,尚未能形成较强合力[4]。
此外,因宣传力量不足和经费限制等原因,丝绸文化的宣传力度较低,目前的宣传工作未能满足丝绸文化发展的需要,加之新时代传播媒介应用较少,使得传播效率降低,宣传的时效性也受到影响,导致丝绸文化发展的进程相对缓慢,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薄弱,不利于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丝绸文化繁荣。
3.2 丝绸文旅融合发展受阻,开发项目简单化
广西作为多民族融合地区,民族文化极具特色,各民族在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形成十分灿烂的文化瑰宝,为广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广西“加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政策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出台,对于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力度有所提高,同样为民族特色文化与丝绸文化交融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广西在丝绸文化传承中,对古蚕桑生产技艺与民俗活动的搜集未形成文化数据库,此类特色文化活动虽努力同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相衔接,但在现代化转化中受到了一定阻力,使得丝绸特色文化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5]。
此外,在丝绸文化管理体制中,丝绸文化传承与发展并非单一政府部门可以完成,需要农业、工商、新闻及建设等多部门协同合作,受各部门职能分割的影响,有效的协同管理体制尚未形成,没有达到丝绸文化传承的显著效果。
3.3 文化资源有待深层次发掘,科普教育传承缺乏系
统性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蚕桑产区,茧丝绸文化资源丰富,发掘潜力较大。
广西率先组织开展蚕桑科普文化旅游,通过打造蚕桑科技文化基地等形式,建设完成了一批以蚕桑产业为主的生态园,例如广西-东盟蚕桑科技文化科普基地和八桂丝源桑果园等[6]
,虽然将蚕桑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但打造的蚕桑生态园缺少真正的文化内涵,目前大部分蚕桑生态园的发展仍以蚕桑生产体验和丝织技艺观赏为主,在大众所参与的文旅活动中较少涉及丝绸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民族自信等方面的内容,丝绸文化资源发掘尚未向深度发掘。
同样,在丝绸文化的科普传承中,关于丝绸文化的课程设置与体验活动正在融入日常教育中,由于丝绸文化科普教育缺乏系统性,学生未能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承这一理念的转变。
加之此类科普课程没有与蚕桑实践体验相结合,课程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将不利于长久发展丝绸文化和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4
广西促进丝绸文化传承发展的措施
4.1 加大丝绸文化保护力度,增强传承意识
针对目前广西丝绸文化保护措施欠缺问题,政府应出台合理的蚕桑文化系统保护政策,支持和引导蚕桑文化保护工作,加大丝绸文化保护力度和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于丝绸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首先,可重点搜集与蚕桑产业相关的文化资料,如古法
6
蚕桑生产技术、缫丝丝织工艺、生产民俗活动和民间故事等,进一步建立广西丝绸文化资料库,将收集的资料分类储存,从生产到加工、从加工到宣传,保证每一环节均有记录资料,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丝绸文化奠定基础[7]。
其次,政府制定具体保护措施办法,从政策方面支持丝绸文化保护工作,设置丝绸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保证民间手工艺者对丝织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在现有的丝织技艺中,加入现代化元素,引起民众对于特色丝织产品的好奇心,为更好地宣传丝绸文化提供优质载体。
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达到增强民众丝绸文化保护意识的效果,打造广西特色丝绸产区品牌,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丝绸文化。
4.2 合理利用丝绸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广西在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丝绸工艺创新发展中,应合理发掘丝绸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促进丝绸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首先,在保护传承壮锦、苗族服饰的丝织技艺和瑶族关于蚕桑生产习俗文化基础上,加强丝织手工业者、丝绸企业与艺术设计类院校合作,将广西多民族文化特色融入丝织产品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好地发扬蚕桑丝织及民族文化[8]。
其次,相关部门定期组织蚕桑及丝织文化学术活动,支持建设广西特色蚕桑博物馆及主题公园等设施,促使民众对蚕桑丝绸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通过在高校开展丝绸文化系列课程讲座,在中小学开展蚕桑生产实践课,让新一代广西人认识丝绸文化、学习丝绸文化、传承丝绸文化。
最后,结合广西特色民俗文化,打造蚕桑乡村旅游路线,开发蚕桑观光旅游、丝绸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生态园和科普文化博物馆等旅游产品,拓宽丝绸文化资源开发渠道,利用丝绸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广西蚕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9]。
4.3 讲好广西蚕桑故事,增强文化认同
广西蚕桑产业迅猛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蚕农的辛勤付出、丝织企业的创新发展、科技工作者的推广奉献和丝织手工艺者的坚守传承,一代代蚕桑人努力拼搏换来全国最大蚕桑产区的成绩,这背后有太多感人的故事。
通过投票推荐出杰出、感人的蚕桑文化传承事例,为传承者制作视频资料及进行专访等,积极向社会宣传丝绸传承者的精彩故事,让民众了解广西蚕桑文化繁荣和传承的不易,满足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塑造民族特色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10]。
同时,拍摄制作丝绸文化系列纪录片,全方位
多角度地宣传丝绸文化的魅力和传承成果,通过网络直播和推送短视频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传递广西丝绸文化的价值情感。
在讲述蚕桑故事中,注重丝绸文化的起源以及蕴含的文化精神,加深民众对于丝绸文化的印象,增强消费者对于丝绸产品的偏好,推出私人定制服务,增加特色丝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丝绸文化传承与发展创造经济价值。
5
结语
当今社会对于文化繁荣十分关注,各种政策助力传统民族特色文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广西丝绸文化更应跟随时代潮流,积极地传承和发展丝绸文化。
通过提高对丝绸文化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丝绸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民族特色文化认同感,使民众了解丝绸文化、喜爱丝绸文化,实现广西丝绸文化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推动蚕桑产业“走出去”,向世界展现中国蚕桑大省的国际形象,让绚烂的丝绸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区,让悠久辉煌的非遗文化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徐范,曹馨悦.例谈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路径[J ].文学教育(上半月),2021(3):176-178.
[2]赵佩霞.源远流长的中华桑文化[J ].农村·农业·农民(综合版),2019(9A ):55-58.
[3]金菊华.基于产业转移理论的“东桑西移”战略[J ].丝绸,2008(5):1-5.
[4]郑笑春,黄守洋,沈云华,等.广西鹿寨创建蚕桑产业化联合体的做法与启示[J ].广东蚕业,2023,57(7):13-16,24. [5]刘昌文,陈璐,何小玲,等.蚕桑科技文化研学旅行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蚕桑科技文化中心为例[J ].中国蚕业,2022,43(1):42-47.
[7]李燕飞,马靖羽,白雪,等.广西蚕桑科普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和建议[J ].广西蚕业,2019,56(2):52-58.
[6]王金凤.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养生旅游发展路径探究[J ].广东蚕业,2023,57(6):14-16.
[8]白雪,张桂征,黄梅梅,等.少数民族蚕丝文化对构建广西特色蚕丝文化的意义探讨[J ].中国蚕业,2015,36(1):77-81. [9]马驰宇,冯子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的策略探究:以婺源篁岭为例[J ].广东蚕业,2022,56(9):127-129.
[10]陶晨,白琳琳,金姝,等.大数据中的丝绸文化情感探析[J ].丝绸,2021,58(3):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