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六下部编版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案内容目录
一、全册教材内容
二、全册教材分析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全册教学目标
五、全册教学重点
六、全册教学策略
七、培优辅差计划
八、全册教学进度
九、单元教材分析
十、全课教学目标
十一、全课教学重点
十二、全课教学难点
十三、教学时数安排
十四、课时教学目标
十五、课时教学重点
十六、课时教学难点
十七、课时教学准备
十八、课时教学设计
十九、教学板书设计
一、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1.北京的春节 5.鲁滨孙漂流记(节选)
2.腊八粥 6*.骑鹅旅行记(节选
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7.汤姆·索亚历险记
4*.藏戏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习作:家乡的风俗习作:写作品梗概
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8.匆匆 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9.那个星期天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小桥流水人家 12.为人民服务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13*.金色的鱼钩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习作:心愿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14.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综合性学习: 难忘小学生活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回忆往事
16.表里的生物依依惜别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古诗词诵读
口语交际:辩论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
语文园地五
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试行。
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六组,依次是: 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
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六年级上册保持一致。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
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
生字注音采用在生字的头顶上直接注意的方法。
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
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
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
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45人,男生22人,女生23人,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班级学习的氛围较浓厚,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课上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讲,大胆举手发言,能认真完成每次的作业。
但也有几名学生课上虽端坐于教室内,但思想很不集中,爱做小动作,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差。
班中大部分学生酷爱课外阅读,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标准,但是也有几个同学由于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成绩还很不稳定。
虽然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要“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四、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120个,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
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
3、学习浏览,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4、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5、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作品梗概、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7、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8、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五、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
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
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
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总之,在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六、教学策略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重视词、句、段的训练,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6、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7、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8、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每堂课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10、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品位,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11、做好月月清工作,及时反馈,补漏查缺,加强培优补差,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平时精心设计各类练习,不滥抄滥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2、教师团结协作,经常交流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群策群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七、培优辅差
对优等生主要是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对后进生主要要采取以下措施:
1、坚持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前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2、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有层次地让中下等生有发言的机会。
3、实行教师辅导,学生帮辅的双重辅导模式。
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组织优等生帮助指导后进生,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
4、以平时的作业为基础,加强学习方法的辅导。
对中下等生的作业要有计划地“面批面导”。
5、对“学困生”要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尤其是他们的不同心理因素。
重视并加强其意志、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的培养,促进智力的发展。
对学习态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因素造成的中下等生,要开展“走入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灵”活动,采取学生、教师、家庭相结合的办法,统一要求,检查督促,使之提高。
6、召开学生会议,总结成绩,综合评定。
分析不足,提出要求。
7、发挥集体的作用,形成“不让一个同学掉队”的好班风。
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为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
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这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
寻味。
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
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
3.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ēng)月掺和
..(chā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完成下表。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等。
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详写部分,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3.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
(一)腊八: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
(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
2.说一说“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
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时间)
△△△△(详写)
忙乱热闹喜庆团圆
2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腊八粥、甜腻、搅和、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主要写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详细,哪部分写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腊
八粥、甜腻、搅和、可靠、猜想”等词语。
2.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 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的八儿。
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
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八儿。
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
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